近日,臺灣世新大學中文系或于后年起停招的消息,引發(fā)島內各界議論和擔憂。11月6日,臺灣“歷史教育新三自運動協會”在臺北舉行記者會,批評民進黨當局為達成不可能實現的“去中國化”政治目的,進行不負責任的“去古文化”教育,顯示出島內有識之士對臺灣語文教育發(fā)展及傳承中華文化的憂慮。
近年來,民進黨當局為推動“臺獨”路線,不僅在經濟領域企圖使兩岸“脫鉤斷鏈”,而且在教育和文化領域不斷推動“去中國化”,通過修改歷史課綱推動所謂“同心圓史觀”、大幅減少文言文在語文教學中的比例以及一系列削減及邊緣化中華文化內容等方式,不斷去除臺灣語文教學中的中華文化因素,以至于中文專業(yè)日益成為島內弱勢學科,可以說,民進黨當局正在以“去古文化”為手段,加速推進“去中國化”,為其推動“臺獨”鋪設道路。
從語言產生、發(fā)展、演變的角度來看,文言文屬于古代漢語,而古代漢語是現代漢語的基礎,現代漢語是古代漢語的繼承和發(fā)展,兩者是同一種語言發(fā)展的不同階段。文言文語言優(yōu)美,韻律工整,音調和諧,學習古代漢語不僅能夠培養(yǎng)中國語言的語感,還能夠提升語言表達能力和記憶能力,學習文言文無論對于青少年還是成年人都是非常有益身心健康的。
更為重要的是,學習文言文在于傳承中華文化,讓燦爛的中華文明薪火相傳并發(fā)揚光大。中國古代經典歷史和文學作品,語言凝練典雅,內容博大精深,是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中國歷來有“文以載道”的文化傳統,學習經典文言文,除了可以提升語言能力、感受語言的發(fā)展演變之外,還可以感受、理解古人的精神世界,了解中國古代社會和文化,培養(yǎng)良好的人文精神。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文言文具有重要地位。從文化傳承的角度來說,文言文連接著中華文明的古今。文言文不僅僅是最精粹的中國語言盛宴,更凝聚著幾千年文化大師們的精神與心血。在古代名篇中蘊含著豐富的中華文化精神,值得一代又一代的兩岸中國人學習、傳承和發(fā)揚。比如“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等。不僅如此,學習文言文還能夠深入了解中國古代歷史、天文、地理和社會生活等知識,比如《本草綱目》醫(yī)學著作,《徐霞客游記》地理著作,《紅樓夢》文學著作,《史記》、《漢書、《資治通鑒》等歷史著作。通過學習文言文能夠深入了解和掌握中國古代文明的發(fā)展路徑與脈絡,知曉中國現代文明的根脈與淵源??梢哉f,文言文是中華文化和人文精神的命脈和根基。削弱甚至拋棄文言文,就意味著切斷了中華文化的傳承,更談不到發(fā)揚光大。
在當今世界發(fā)展日新月異的時代,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想在世界民族之林站穩(wěn)腳根,文化實力至關重要。對于海峽兩岸而言,文化是連結兩岸同胞心靈的橋梁和紐帶,更是增進兩岸國家認與、民族認同、文化認同的重要載體。而民進黨當局為了達到推動“臺獨”的政治目的,把語文學習同政治掛鉤,將“臺獨化”滲透到教育、文化等領域,持續(xù)弱化文言文及語文教學,必然會毒害臺灣教育、文化領域,必將進一步弱化臺灣青少年一代對中國文化的了解與認知,弱化其對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兩岸同胞同屬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割裂兩岸的歷史文化連結與紐帶,這對于增進兩岸同胞情感交流和心靈契合,對于兩岸和平發(fā)展、融合發(fā)展和祖國統一是至為不利的。(評論員 文清)
華夏經緯網專稿 如需轉載請注明來源
主辦:華夏經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4 By 612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