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蕭衡鐘 臺灣聯合大學助理教授
臺灣公共廣播電視集團近日爭議再添一樁“投資疑云”,國民黨民意代表柯志恩揭露,公視以及華視日前決定共同投資一家新創(chuàng)AI與活動執(zhí)行公司3000萬元(新臺幣,下同),由于華視加入公廣集團18年共虧損40億元,本業(yè)都顧不好還要投資新創(chuàng)公司,已讓外界輿論抨擊,一旦投資虧損倒閉難道又是全臺民眾買單?
公視與華視身為公廣集團,紛紛在聯席董事會上通過共同出資,號稱投資3年后可達損益平衡還能開始獲利,加上公廣組織目前可說體積龐大,后續(xù)還有投資下的人事管銷、事務規(guī)劃、裝潢辦公室以及資金租賃等,萬一虧損是否又要當局收拾殘局。如今,公廣集團的投資標的箭在弦上,恐讓公帑濫用與監(jiān)督失靈、政策傾斜與究責條款、官媒虧損與全民買單,成為背離公共價值下的 “豪賭賽局”。
公帑濫用與監(jiān)督失靈
公廣集團擔當官方重器應先進行媒體改革落實透明制度,即便無須與民間企業(yè)競爭仍須國會監(jiān)督,相關政策若無公開討論,背后是否配合行政機關,才是外界對于投資AI新創(chuàng)公司的最大疑慮;當局如果希望可以多角經營,是否也讓臺經濟主管部門或“國科會”等加入,起碼能在技術層面給予助力,而非只在內容產制上去做聯想,給了外界濫用公帑的疑慮。
公視以及華視先前才接連爆出員工疑似舞弊事件,公視傳出有將臉書粉專的營利匯入私人賬戶,華視則是發(fā)現財務賬目異常爆出福利金竟然遭到財務干事挪用,兩者的共通處在于似乎是在層層把關下仍然只手遮天,主管單位對于缺少執(zhí)行問責導致陳陳相因,公廣集團本應為全民福祉服務,一旦監(jiān)督失靈便會迫使濫用公帑亂象層出不窮。
政策傾斜與究責條款
公、華視預計投入3000萬資金,公視持股49%,華視持股51%,規(guī)劃投資三年損益兩平獲利盈余,此舉無疑陷入政媒精英的封閉決策,實際執(zhí)行的資源分配及效益評估未作配套,決策模式忽略風險分散原則,無疑提升投資失敗的整體機率,無疑凸顯 “政策傾斜”的根本問題。
公共政策本質必須要將效益分析透明化,明訂AI項目的短期、中期、長期目標,例如提升內容制作效率、改善觀眾體驗或創(chuàng)造收入來源,并將目標與預期的成果量化,設立績效指標(KPI),如內容產出速度、用戶滿意度等,定期進行檢討并公布結果。若未達標,應啟動責任追究機制,調整人事安排以及項目方向。
官媒虧損與全臺民眾買單
華視納入公廣集團已經18年,目前累積虧損將近40億元,如今本業(yè)仍然經營不善,業(yè)務績效又傳連年虧損,去年慘賠2億4千萬,今年1月至9月蝕本1.4億,預估全年虧損恐怕超過2億以上。公視本身也已成立超過20年,目前擁有5個電視頻道,仍然不敵收視壓力與商業(yè)競爭,導致公司財政來源不足,陷入政策支持與監(jiān)管矛盾,至今依舊無法推動收視費制度及增加跨平臺合作。如今兩家反將觸角延伸AI產業(yè),如何能讓外界相信華視與公視的經營策略,得以擺脫官媒虧損的負面形象。
華視與公視作為臺灣的公共媒體除了官媒角色也要厘清政策目標,主要職責是要提供公共服務并且肩負社會責任,投資AI產業(yè)可能是為了提升媒體科技化、增強競爭力,但需考慮這是否符合核心使命。公共媒體應專注于內容制作,是否過度轉向商業(yè)化,偏離了原有的公共價值?政策驅動的必要性,是否有具體的當局指引目標,推動公共媒體在科技創(chuàng)新領域的參與?
臺灣公廣集團正面臨了內部轉型與外在競爭的雙重挑戰(zhàn),曝露出公視與華視投資新創(chuàng)AI公司決策背后的 “財務風險”及 “監(jiān)督機制”爭議,公廣集團的政策執(zhí)行模式亦顯現出 “政策傾斜”,未與目前整體目標進行配套,缺乏效益評估以及量化指標,也讓 “問責機制”蕩然無存。 “官媒虧損”已令外界質疑是否具備進軍新創(chuàng)領域能力,投資AI一旦失利是否又是全臺民眾買單?
公共媒體的決策應以效益與績效作為基準,設定具體目標提升內容優(yōu)質化或觀眾滿意度,并建立定期檢討的績效指標?!抖Y記》有云: “理財正辭,公正不偏”,唯有公正透明,方能重拾公信力,真正為全臺民眾福祉服務。
華夏經緯網專稿 如需轉載請注明來源
主辦:華夏經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4 By 612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