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兩岸融合發(fā)展便是振興臺灣經濟的“引路明燈”

華夏經緯網 > 評論 > 深度分析      2021-11-04 10:19:48

作者 蕭衡鐘

(華中師范大學臺灣與東亞研究中心研究員,北京大學、中國文化大學博士)

國臺辦副主任劉軍川于10月29日在湖北宜昌舉辦的“第四屆國家統(tǒng)一與民族復興學術研討會”上,以預錄視頻方式發(fā)表了開幕致詞,首先,劉軍川呼吁海峽兩岸各界要堅持一個中國原則與“九二共識”,要堅定相信強國有我、統(tǒng)一有我。

其次,劉軍川對于民進黨與蔡英文當局刻意以所謂的“東亞史觀”新課綱來抹煞兩岸歷史連結的“去中國化”舉動表達了看法,認為這樣企圖改變現狀的作法是教唆“反中”民粹、就是“兩國論”的“謀獨”與挑釁,把臺灣推向了危險邊緣,劉軍川強調,解決臺灣問題的主導權與主動權始終在大陸這一邊。

再者,劉軍川并釋出了善意喊話,表示在兩岸統(tǒng)一后,臺灣的經濟將會大力增長,臺灣同胞的權益將得到保障、人民福祉也會大大提升,臺灣同胞特別是臺灣青年在大中華共同市場內的發(fā)展空間會更大,強調同等待遇是兩岸和平發(fā)展與和平統(tǒng)一的必由之路,呼吁兩岸學者要引導各界正面看待兩岸關系的和平發(fā)展。

確實,劉軍川所言并非無的放矢。當兩岸于2001及2002年先后加入WTO后,對臺灣而言雖然是在國際經貿中找到了一個舞臺,但加入WTO也意謂著面臨市場對外開放,對臺灣本地產業(yè)的競爭產生巨大沖擊;同時,中國大陸市場的對外開放,雖然對臺資企業(yè)產生很大的吸力,但更多國際跨國企業(yè)也可以進入大陸市場,臺商也面臨更多的國際競爭壓力。

臺灣在兩岸經貿發(fā)展中的后繼乏力

盡管兩岸人民的互動越來越頻繁,但兩岸經貿政策卻因臺灣本土化政治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長久以來形成“經貿熱,政治冷”的現象,也因全球化與區(qū)域化市場經濟力量的自然發(fā)展結果,對中國大陸市場的依賴程度不斷增加,造成兩岸經貿發(fā)展的傾斜現象。

由于大陸兼具有世界工廠與世界市場的龐大磁吸效應,近年來在全球生產革命的中心已經取得了非凡的增長,吸引臺商企業(yè)的前仆后繼前進大陸市場。大陸企業(yè)在落實關鍵制造的功能上,其創(chuàng)新大幅度的降低生產成本,改變了產品本身的性質,轉變?yōu)榧舛嘶?/p>

大陸企業(yè)并時常通過購買新技術和開發(fā)更好的管理技術,轉化專用品牌商品成為普遍商品。生產率的提高轉化為大陸長期的財富創(chuàng)造與國家經濟增長,這讓臺商與臺灣企業(yè)在快速的產品周期典型的模塊化生產上形成了極具挑戰(zhàn)性的局面、也帶來前所未有的壓力。

此外,由于大陸人口眾多及市場廣大,企業(yè)在全球化競爭下基于成本及市場考慮,不管是制造生產出口或內需市場的供給,大陸都擁有龐大的優(yōu)勢,是以隨著臺灣中小企業(yè)及高科技產業(yè)陸續(xù)外移至大陸投資設廠,臺灣內部的就業(yè)機會減少、失業(yè)勞工增加。

加上在“要素價格均等化”工資趨同的理論下,臺灣深陷低薪魔咒,普通民眾的薪資水平驟降,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過去的經濟成長乃來自于代工與低階服務業(yè)所產生的效益,在產業(yè)外移及產業(yè)結構無法順利轉型的情況下所致。

可見,臺灣不僅面臨經貿全球化與區(qū)域一體化所帶來的壓力,更因兩岸經貿交流的依賴日深、經濟區(qū)域整合的邊緣化加劇,而有資金流動的快速波動與本地自主性的衰退持續(xù)等問題需要面對,似乎都使臺灣的產業(yè)經濟與股市走向看不到回升前景,造成了基層青年和弱勢族群沒“頭路”、本土科技畢業(yè)生及本土教師無出路的窘境,不少民眾的薪資扣掉必要開銷只能求得兩餐溫飽。

民進黨自栩的“本土、民主”反成為兩岸融合發(fā)展的“硬傷”

由于臺灣的政治體制,在其政治運作競爭下,選舉結果具有高度的不確定性,臺灣內部的藍綠兩大不同陣營,特別是民進黨與國民黨之間對于兩岸政治對話議題長期以來的缺乏共識,導致每逢面臨選舉時,兩岸議題總會成為不理性的民粹操弄,更是暴力抗爭的借口因素,刻意操作者并經常能獲得預期效果、取得勝選,這也是一直以來在兩岸政經和平發(fā)展交往中的最大變量。

就階段演進來看,2000年至2008年民進黨陳水扁時期一味地主張去“中國化”及追求“法理臺獨”,如此“沖撞式的臺獨”造成臺灣內部對立、經濟力耗損嚴重,使兩岸關系緊張是政黨輪替之因。

而國民黨馬英九時期雖然在“九二共識”的政治基礎下,由兩岸兩會共同簽署了21項協(xié)議及達成2項共識,開啟了兩岸自1949 年分治以來前所未有的和平發(fā)展路徑,然而卻因臺灣面臨全球化競爭,當時又未實時把握時機盡早展開進一步的兩岸融合進程,使臺灣經濟條件每況愈下。

其原因在于,兩岸和平紅利一來遭臺灣部分政商“買辦”壟斷,二來又因無法于短期內明確顯現導致臺灣基層民眾的“無感”、甚或是在被民粹操弄下的“反感”,讓基層民眾面臨失業(yè)高、薪資低、生活條件改善不易的壓力下,臺灣于2014年3月18日至4月10日間爆發(fā)了“太陽花反服貿學運”的占領抗爭事件,龐大年輕學子在有意無意下群聚反對《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xié)議》的審查。

受“反服貿學運”影響,國民黨在2014年底的“九合一選舉”中遭遇慘敗,而《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xié)議》也因學運而退回起點,致使建立兩岸經貿往來的制度化規(guī)范進程停滯不前;而民進黨與蔡英文也于2016年趁勢以798萬票贏得大選取得執(zhí)政,由于民進黨蔡英文當局不認同“九二共識”,更使海峽兩岸官方已形成默契的大小兩會溝通交流與合作渠道全面中止。

盡管國民黨在2018年底的“九合一選舉”中扳回了一城,但蔡英文當局也在2020年“大選”中再以800多萬張選票贏得連任,由于其“倚美抗中”的政策主軸正好搭上了美國特朗普與拜登兩任政府“友臺制中”的順風車,不只讓兩岸關系更趨緊張、甚至瀕臨戰(zhàn)爭邊緣,成為英國老牌政經雜志《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五月份封面“世上最危險的地方”,使兩岸的和平發(fā)展之路充滿荊棘。

面對臺灣經濟的不振,以及兩岸官方互動交流的停滯,劉軍川在這次會議上也提出了“引路明燈”,呼吁廣大臺灣同胞要堅定地站在歷史與大勢的這一邊,以“寄希望于臺灣人民”的“直球對決”方式,在強大的經濟實力下以“融合發(fā)展”政策為主軸,推出各項直接面對臺灣民眾在大陸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就學與生活等相關的“居民化同等待遇”措施,從經濟、社會、文化、思想、制度等方面多方進取,要求打入臺灣民眾內心、使之“有感”以至于達到“心靈契合”的擴溢效果。

華夏經緯網專稿 如需轉載請注明來源



責任編輯:邱夢穎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5669841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

網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我們

主辦:華夏經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4 By 612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