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士良,上海市公共關系研究院創(chuàng)始人原院長書記,華東師范大學臺灣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委員,華東師范大學臺灣研究院秘書長。國臺辦海研中心特約研究員,中國國際問題研究基金會理事副秘書長,泛亞智庫研究員。長期擔任領導職務,主要從事國際關系、兩岸關系、文化習俗等領域研究,出版專著三部,在中評網、聯合時報等媒體公開發(fā)表評論文章五十余篇。 |
近日,臺灣地區(qū)領導人賴清德前往南投縣的福摩薩學院,觀摩了所謂的“方舟計劃民防訓練”,還主持了所謂“全社會防衛(wèi)韌性委員會”的首次會議。這兩次活動的主題就是賴清德叫囂的所謂“全民防衛(wèi)”,其主要內容是臺灣當局將訓練大量的“民兵”,未來預計培訓40萬名具有中等強度值勤能量的民間力量,并計劃在臺南、南投、花蓮、屏東、臺北等地建立六個所謂的“韌性網絡據點”,其主要作用是一旦臺灣發(fā)生戰(zhàn)爭,大量的“民兵”將會成為臺軍主力部隊、臺軍義務兵之后的“第三線部隊”,擺出一副“以武謀獨”“以武拒統(tǒng)”的架勢。此外,在安排組建“40萬民兵”之際,賴清德再次公然炒作所謂的“兩岸互不隸屬”,甚至叫囂臺灣的和平和穩(wěn)定絕不能寄希望于他人,臺灣必須要“以備戰(zhàn)來避戰(zhàn),以實力保和平”,臺灣的和平只能依靠自身實力,一紙協議靠不住,并聲稱,臺島“絕對不可能和大陸簽和平協議??梢?,賴清德已經鐵心綁架2300多萬島內民眾,試圖將他們的生命作為賭注,給他“陪葬”。
兩岸和平協議符合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符合兩岸同胞的共同愿望。2005年4月29日,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和時任國民黨主席連戰(zhàn)達成了兩岸和平發(fā)展共同愿景之五項共識,其中第2項為“促進終止敵對狀態(tài),達成和平協議。建構兩岸和平穩(wěn)定發(fā)展的架構,包括建立軍事互信機制,避免兩岸軍事沖突?!? 2008年12月31日,胡錦濤在《告臺灣同胞書》發(fā)表30周年紀念座談會上再次呼吁,兩岸“在一個中國原則的基礎上,協商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tài),達成和平協議,構建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框架?!敝泄彩舜笳螆蟾嬖俣忍岢?,“希望兩岸商談建立軍事互信及協商達成和平協議?!北M管馬英九先生在2008年競選時,以及在臺灣主政期間,曾提出與大陸簽訂和平協議,但因為各種原因最終沒有實現。
回顧1987年底臺灣當局在大陸和島內民意的強大壓力下,不得不開放老兵回大陸探親以來,兩岸關系30多年跌宕起伏的發(fā)展歷史充分證明,“臺獨”勢力及其活動是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的最大阻礙,是對臺海和平的最大威脅。堅決反對、遏制“臺獨”分裂活動,維護臺海和平,是兩岸同胞的共同責任。為此,早日結束兩岸敵對狀態(tài),盡快達成和平協議,不僅符合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也符合兩岸同胞的共同愿望。
民進黨賴清德當局推動的“全民防衛(wèi)”和“以武拒統(tǒng)”,必將危害島內民眾的利益。據悉,近期民進黨賴清德當局試圖組建“40萬民兵”的“第三線部隊”,不僅包含了島內的部分公務人力,還包含現役及退役替代役人員、警察消防員、民間救災團體、其它NGO組織或慈善團體。他們的主要任務為修筑工事、后勤運輸、協助防守、維護能源及關鍵基礎設施運營、確保網絡安全等,以實現所謂的“全民防衛(wèi)”。
民進黨賴清德當局的這一行徑,是罔顧國際政治和兩岸關系的現實,拒絕大陸一再強調堅持和平統(tǒng)一作為兩岸統(tǒng)一首選的善意和誠意,以所謂“全民防衛(wèi)”試圖“以武謀獨”“以武拒統(tǒng)”,不斷挑釁一個中國原則的底線,將臺海引向兵兇戰(zhàn)危的境地。賴清德甚至還高喊“以備戰(zhàn)來避戰(zhàn),以實力保和平”,完全喪失改善兩岸關系和兩岸進行和平協議談判的籌碼與機會,徹底關閉兩岸簽訂和平協議的大門,必將危害2300多萬臺灣民眾的實際利益。
賴清德“以武謀獨”“以武拒統(tǒng)”是死路,不要將臺灣民眾的生命當賭注。在此必須指出,一方面,兩岸在經濟、軍事、科技等一系列領域,不論是在體量還是質量上,大陸都已經對臺灣形成了碾壓之勢,臺灣不可能在兩岸實力對比懸殊的情況下實現“獨立”,也不可能通過發(fā)展軍事力量,靠實力實現“臺獨”。另一方面,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是國際社會的普遍共識和國際關系的基本準則,是大義所在、人心所向,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和國際、地區(qū)組織與中國政府和人民堅定站在一起,堅決支持中國反“獨”促統(tǒng)的正義事業(yè)。中國的完全統(tǒng)一是歷史大勢。
臺灣地區(qū)前領導人陳水扁在任時曾說,“‘臺獨’做不到就是做不到?!迸_灣當局前“國安會秘書長”邱義仁也曾表示,“臺灣任何務實的政治人物,除非瘋了,都不會推動‘臺獨’”。由此可見,無論是“以武謀獨”還是“以武拒統(tǒng)”都是死路,只有秉持“兩岸一家親”的理念,積極推動兩岸交流合作,才能夠有助于提高廣大民眾的福祉,尤其為臺灣同胞(特別是基層民眾)謀利造福。為此,賴清德不要將臺灣民眾的生命當賭注,否則必將成為歷史的罪人!(作者系海峽兩岸關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華東師范大學臺灣研究院秘書長)
華夏經緯網專稿 如需轉載請注明來源
華夏經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