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吳?。呵辍绑稀币糁v述當代精神

華夏經(jīng)緯網(wǎng) > 文化 > 文化人物      2024-05-23 09:38:52

記者 高倩

從開篇時遼闊回響的遙遠之聲,到結(jié)尾時頻繁變化的脈動節(jié)拍,當代作曲家貝恩德·理查德·多伊奇為笙與樂隊而作的《現(xiàn)象》一氣呵成,繁復精彩。5月17日和18日,著名笙演奏家吳巍與指揮家錢駿平執(zhí)棒的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攜手,一同帶來了這部作品的中國首演。感謝過觀眾的掌聲,吳巍回到后臺休息室,滿身的汗已經(jīng)濕透了衣服。

吳巍在演奏中。 王小京攝

他是作曲家的靈感來源

“《現(xiàn)象》這首作品對演奏者的要求非常高,你會與樂隊產(chǎn)生競爭和撞擊,碰撞出很高的能量。”吳巍說。多伊奇在《現(xiàn)象》中不惜筆力,笙與吳巍都是他的靈感?!岸嘁疗嬗X得,我的演奏為他打開了一些新的維度。”吳巍說。許多演奏民族樂器的人沉湎于傳統(tǒng)小調(diào),但吳巍在傳統(tǒng)之中納入了國際化的語言。前幾年,韓國作曲家陳銀淑為吳巍創(chuàng)作的笙協(xié)奏曲《神祇之氣》大獲成功。那同樣是一首演下來會讓人大汗淋漓的作品,陳銀淑把笙當作管風琴來用,讓笙與交響樂團一起呼吸,色彩相融,創(chuàng)造了堪稱“神奇”的音響效果。

《神祇之氣》巡演多國,吳巍猜想,多伊奇正是被它觸動,才欣然接下為笙這件素不相識的樂器作曲的邀約。笙的指法非常復雜,多伊奇拿著吳巍送給他的笙學習了一整年,反復摸索技巧上的可能性,讓挑戰(zhàn)與可行在《現(xiàn)象》中并存綻放?!坝^眾聽到的大量和聲里,最少的也超過了12個音,但人的手指只有10根。”吳巍說。要奏出這些含金量極高的和聲,除了指法上的鉆研,樂器本身也要提供助力。吳巍所用的37簧改良笙由翁鎮(zhèn)發(fā)、牟善平、徐超銘3位笙界泰斗在上世紀80年代共同研發(fā),大大擴展了傳統(tǒng)笙的音域,也由此打通了笙與西方樂器合作的橋梁。

“不想當一個讀譜機器”

吳巍很早就覺察到自己的“沖動”,他不想安于現(xiàn)狀。1992年,從上海音樂學院畢業(yè)后,吳巍進入專業(yè)院團,每年演出多達300多場,曲目卻始終是那么兩三套。“我一直覺得不滿足,不想當一個讀譜機器。”后來,吳巍與幾位志同道合的朋友組建起高山流水樂隊,嘗試以笙、馬頭琴、手鼓等民族樂器表演爵士樂。爵士樂瀟灑無拘,“即興”是它的靈魂,“第一次接觸即興演奏,我發(fā)現(xiàn)原來不靠樂譜,也能做音樂?!?995年,吳巍獲德國政府DAAD最高文化交流獎學金,赴柏林漢斯·艾斯樂音樂學院留學深造,學習爵士樂。在這座各國音樂人聚散來去的城市,吳巍想“主動地”為自己找到一個答案。

擁有幾千年歷史的笙,在那時的國際舞臺上實在新鮮。要打開出路,只有爵士樂也不夠,于是吳巍帶著笙,一有機會就與來自世界各地的音樂家合作,爵士、古典、民族、現(xiàn)代,他什么都“玩兒”,什么都學。比如,吳巍驚奇地發(fā)現(xiàn),印度音樂竟與數(shù)學有著潛在的奇妙關聯(lián),“他們沒有譜子,一邊演,一邊算,眼睛像掃描一樣,很刺激,也很有創(chuàng)造性”。笙的音樂世界隨著他的學習被不斷拓展,迄今,吳巍已帶來了400多首作品的世界首演,其中,笙協(xié)奏曲有20余部:許舒亞以“冬雪”為題,用笙寫他對北國風雪的記憶;旅居美國多年的黃若以笙為引,在《玄黃》中懷念故土回憶的倒影;方滿的《火鳳凰的笙音》技巧高明,拓展著和聲的可能……在作曲家與演奏家的彼此成就下,笙正在用今天的語言講述當下的精神。再識傳統(tǒng)文化的“廬山真面目”

笙是和聲樂器,“和”的哲思境界藏在它的樂音里。中國傳統(tǒng)的民族樂器個性極強,一支嗩吶可以獨秀,兩支嗩吶卻很難諧鳴,能在此時救場的只有泛音豐富的笙?!袄デ斨校虾偷炎佑肋h在一起,江南絲竹里,也是笙一直托著笛子和其他樂器。當其他地方有缺口的時候,你要出來;當其他地方已經(jīng)夠的時候,你要隱退?!狈氯魺o形,卻無處不在,其間的和諧與平衡,是笙講給世界的中國智慧。

走遍世界,再反觀自己來時的地方、立足的傳統(tǒng),吳巍走出“只緣身在此山中”的局限,看見了從前不曾意識到的“廬山真面目”。用十幾個小時靜下心來看完全本《牡丹亭》,吳巍感慨,昆曲“美得不行了”,但遺憾的是,現(xiàn)有的翻譯往往譯不出百分之一的精髓。在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過程中,類似的情況不在少數(shù),吳巍想消弭那份損耗。“這既需要懂得其中的精華,也要有融匯提煉的能力?!眳俏∽哉J,他還需要很長的時間來學習消化,對這一代活躍在國際舞臺上的中國音樂家來說,這是艱巨的挑戰(zhàn),也是時代賦予的使命。

文章來源:北京日報
  責任編輯:王江莉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wǎng)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5669841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

網(wǎng)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我們

主辦:華夏經(jīng)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quán)所有 華夏經(jīng)緯網(wǎng)

Copyright 2001-2024 By 612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