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詩歌文化沙龍現場
高 昌 文/圖
前不久,“致敬巨匠百年詩情”法源寺百年丁香詩會系列活動在京舉行,筆者參加了在湖廣會館舉辦的“丁香詩歌文化沙龍”。與來自國內外的詩人以及詩歌愛好者一起分享詩歌的美好,令我感慨良多。
1924年4月,印度詩人泰戈爾首次到訪中國,留下了 “那么多的花朵,/那樣的光芒、芳香和歌曲”這樣優(yōu)美的詩歌來稱頌丁香詩會。而今一百年過去了,時間的腳步令人感慨,詩歌留下的美好永遠新鮮,而且年代越久,味道越醇香。不一定人人都當詩人,但大家都可以分享詩的光芒與芳香,分享東西詩歌之精髓。
法源寺“丁香詩會”,是北京這片文化沃土上生長的一枝鮮艷奇葩。這枝奇葩現在可以說是越來越芳芬、越來越鮮艷了。雖然接續(xù)的是舊日丁香詩會的書香和文脈,但是無論在深度上、廣度上還是時間的延續(xù)性上,都有了很大的創(chuàng)新和拓展。而它所具有的獨特大眾審美價值和發(fā)展、上升的巨大審美空間,是在新時代新形勢下重新興盛的重要原因之一。
深厚的群眾基礎,使丁香詩會具有了廣泛的大眾審美意義。真正意義上的詩歌交流,不能僅僅停留在我給你讀、我讀你聽的情況。在理想的交流狀態(tài)中,聽眾隨時可以對詩人的作品表達自己的意見,詩人也可以直接聽到聽眾對自己作品的反應,同時也可以把各式各樣的美好感情更加生動熱烈地展現在人們面前,使人們得到美的享受,獲得美的啟迪。
丁香詩會作為一個符號性的文化現象,也引起我對于群眾文化工作方面的一些思考。群文活動有別于專業(yè)創(chuàng)作,確實需要接地氣,要有鮮明的群眾性,但也需要有創(chuàng)精品的雄心,要有叫得響、傳得開的品牌效應。這項工作是一種動態(tài)管理方式,不能時緊時松、抓抓停停,而應該具有長期不斷、持之以恒開展的豐富的活動內容。這些活動的參與者雖然有專業(yè)人士,但更多的是公眾比較熟悉的、在大家身邊的業(yè)余作者和愛好者。以詩文活動而言,群眾文化需要不斷注入新的文化內涵,形成新鮮自由的生態(tài)面貌。其組織者應該整合資源,積極創(chuàng)新,力爭走出一條資源共享的公共文化服務新路子,并形成較為成熟的品牌機制和行之有效的操作方式,使之得到當代人的關注,成為當代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進而在文化生活方式日趨多元的大氣候中重新得到應有提升,使寶貴的文化資源覆蓋更多基層人群。
那些業(yè)余愛好者或許不如專業(yè)人員高明,但他們在火熱生活中的真切感受,一些專業(yè)人員也可能無法比擬。群眾文化只有在群眾中得到更廣泛、更貼心的共鳴,形成多層次、多樣化的覆蓋,才能使文化產品、文化消費品惠及更多群眾。品牌效應所獨具的深厚群眾基礎,使群文活動具有廣泛的大眾審美意義,彰顯群眾文化活動的品牌價值。
法源寺丁香詩會起源于明代踏青時節(jié)的詩人吟詩唱和活動,紀曉嵐、洪亮吉、顧炎武、何紹基、黃景仁、龔自珍、王闿運、陳衍、程頌萬一直到魯迅、徐志摩等都參加過相關活動。這些詩人、作家的參與使丁香詩會有了質量和分量,但這一活動的生命力,還是在于廣大群眾的積極參與和支持。丁香詩會的系列文化活動已經結束,詩文活動如何形成更好的品牌效應,如何打破舊的固有模式而達至自覺性地常辦常新?如何才能使已有的有限文化資源覆蓋更多的基層人群?這些題目留下來,非常值得進一步深入思考。
主辦:華夏經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4 By 612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