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柳金財(臺灣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副教授)
1日登場的2021滬臺雙城論壇,雙方通過視頻方式簽屬“創(chuàng)新科技”、“野生動物保育”和“音樂文化交流”等3方面的備忘錄。為期長達十年雙城論壇持續(xù)舉辦有其重要特殊意涵,象征著兩岸追求和平發(fā)展及建構可長可久穩(wěn)定關系框架溫和力量之共識。從國民黨執(zhí)政臺北市時期,兩岸立基于 “九二共識”的政治基礎;到白色力量籌組臺灣民眾黨,柯文哲市長表示,充分“理解與尊重”大陸當局對“九二共識”堅持;原本“一個中國不是問題”。在“兩岸一家親”共同基礎上,滬臺雙城論壇成為兩岸溝通及協(xié)商的最高級別對話。
首先,雙城論壇產生典范學習效應。自2010年舉辦雙城論壇以來,滬臺已通過經驗交流進行“典范學習”。上海觀摩學習臺北1999市民當家熱線、生活垃圾分類回收、快速補辦身份證件等,此成為上海的城市競爭力。同時自2010年雙城論壇后閉幕,上海虹橋機場與臺北松山機場實現(xiàn)直飛,形成滬臺一日生活圈。后滬臺公務人員赴對方城市進行“在崗學習”,上海居委會主任與臺北里長互相參訪,兩地民政、社政機構學習對方養(yǎng)老照護經驗等等。
2020年疫情爆發(fā)之前,滬臺間因交流頻繁,參與主體和形式開始日漸多元。目前臺北市大數(shù)據(jù)中心在防控疫情發(fā)揮作用,源于2019年柯文哲至滬參加雙城論壇期間,參觀浦東新區(qū)城市運行綜合管理中心,回臺后開始籌建。這顯示兩岸城市治理是可以跨越政治及意識型態(tài)藩籬,在民生課題上邁向良好治理。
其次,雙城論壇為未來兩岸城市交流建立榜樣基礎。自2010年以來,雙城論壇平臺已簽署36項交流合作協(xié)議,涉及諸多民生領域。同為兩岸重要城市,上海與臺北間建立最重要的機制化交流平臺,推動兩市經濟、文化、城市建設、城市治理和基層交流,這為未來兩岸城市交流提供可資借鏡經驗及機會。無論是國民黨或其他政黨執(zhí)政縣市,只要雙方具有政治誠意,不挑戰(zhàn)共同政治基礎,暢通城市多元及跨領域交流皆無障礙。
再者,城市交流層次及議題有限,屬于低階經濟社會文化議題。雙城論壇是否續(xù)辦,作為臺灣民眾黨主席的柯文哲其看法及作為頗遭綠營批判,質疑其在兩岸關系兵兇戰(zhàn)危之嚴峻時刻,續(xù)辦雙城論壇實為牟取自身政治利益。但柯市長認為正是因為兩岸沖突而更需要溝通,要能夠互相諒解始能達成接受彼此方案??挛恼転榇舜握搲m(xù)辦親至臺當局陸委會拜會主委邱太三,告知臺北市政府將謹守身份,只討論民生議題,不會觸及敏感政治議題。這使得雙城論壇所討論議題,皆是聚焦于城市治理及民生等實質性議題。
最后,雙城論壇折射出臺灣地方與臺當局間分歧之兩岸路線。而后當臺北市政府發(fā)言人宣稱:“市府已向陸委會報備,陸委會表示樂觀其成”。然結果卻遭民進黨相關官員質疑,陸委會沒有樂觀其成,不必拉陸委會為其背書。這顯示民進黨當局與地方層級(臺北市)政府執(zhí)政的臺灣民眾黨,存在兩岸交流路線沖突。民進黨當局奉行“抗中保臺”、“反中”路線,不承認“九二共識”、反對“一國兩制”;盡管不斷呼吁兩岸進行“有意義對話”或“建設性對話”,但大陸并未視之為對話對象。
至于柯文哲不僅先前已表述“一五新觀點”,接受“兩岸一家親”;認為世界上沒有“兩個中國”、“一個中國原本不是問題”;理解與尊重大陸當局堅持“一中原則”、“九二共識”。此不啻顯示綠白之間南轅北轍之兩岸思維及路線。然而,依據(jù)臺當局與地方層級權限之劃分,兩岸事務主導權仍在臺當局。問題是臺當局由民進黨執(zhí)政、地方也由民進執(zhí)政,皆難以展開交流;而當國民黨執(zhí)政、地方由民進黨執(zhí)政時,民進黨執(zhí)政地方尚可“搭便車”進行城市交流,舉凡國民黨執(zhí)政時期民進黨籍地方首長大多至大陸進行城市交流及營銷農產品。
雙城論壇在兩岸官方缺乏對話及協(xié)商之際,得以繼續(xù)舉辦,此標志著兩岸社會立基于公民本位社會希冀雙方展開對等、互惠及和平交流,體現(xiàn)兩岸命運共同體精神。這樣的中道柔性力量為兩岸未來僵局解套,奠立“吸引子”的“蝴蝶效應”。當臺灣一旦由支持及認同“九二共識”政黨執(zhí)政,即能解開兩岸政治僵局,從城市交流拓展至更高層次及跨領域全面性交流。就此而論,雙城論壇無論是在兩岸城市交流及更高層次交流,發(fā)揮著無與倫比的政治影響及作用。
華夏經緯網專稿 如需轉載請注明來源
網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我們
主辦:華夏經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4 By 612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