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民俗中的道教文化

華夏經(jīng)緯網(wǎng) > 文化 > 華夏黃歷 > 民俗禁忌      2010-03-12 14:54:45

    道教以自身悠久的歷史背景、文化底蘊、信仰儀軌等影響著我國民俗的形成和發(fā)展,從而民俗在歷史的發(fā)展中留有道教的影子,二者也保持了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我國古代許多文人的筆記小說都對民俗中的道教因素有過記載,比如:宋代吳自牧的《夢梁錄》、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清代潘榮升的《帝京歲時紀勝》、察敦崇的《燕京歲時記》等,其中都闡明了道教對民俗的影響。道教對民俗形成和發(fā)展的影響主要表現(xiàn)在民間節(jié)日、民間神信仰、禁忌、祈求等方面。

    民間節(jié)日  《燕京歲時記》中記載春節(jié)是這樣說的:“京師謂元旦為‘大年初一’。每屆初一,于子初焚香接神,燃爆以致敬?!边@其中的“焚香接神”就是受道教的影響。除春節(jié)外,中國的其他傳統(tǒng)節(jié)日如元宵、清明、端陽(端午)、中秋、重陽等也受道教之影響。

    以端午節(jié)為例,其來源有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紀念曹娥說、三代夏至節(jié)說、惡月惡日驅(qū)辟說等,最主要的還是以紀念屈原說為主。道教奉屈原為神,“五月朔,家家懸?p符”,天師府更是“每至端陽,市肆間用尺幅黃紙,蓋以?p印,或繪畫天師、鐘馗之像,或繪畫五毒符咒之形,懸而售之,都人士爭相購買,貼之中門,以辟祟惡”。

    端午節(jié)在完成從單純信仰儀軌向紀念屈原的轉(zhuǎn)變過程中,形成各種具有不同時代特色和區(qū)域特色的習俗規(guī)范,比如吃粽子、賽龍舟等。在川西等地流傳的“打李子”風俗則增加了去病強身、孕育子女的功能。

    民間神信仰  民間神靈眾多,這些神靈有些既是民間世俗神又是道教中的神仙。比如財神、八仙、碧霞元君、藥王、關(guān)帝等。其中財神作為主管財富的神明被民間普遍供奉。關(guān)于財神的傳說和種類在民間有許多說法,在此列舉說明。

    道教奉“正一玄壇大元帥”趙公明為財神,其傳說較早,在東晉干寶的《搜神記》中就有記載,說上帝差遣3個將軍督鬼下凡間取人命,3個將軍督鬼里就有趙公明,此時他還只是取人性命的冥神。隋唐時期的《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趙公明正式被封為正一玄壇大元帥,真正具有了財神的職能。

    此外,還有五顯財神、財帛星君、關(guān)公以及公正無心的紂王叔比干、生財有道的陶朱公范蠡、撒錢濟貧的準財神劉海蟾等。在財神分類中,也有把比干、范蠡歸為文財神,趙公明歸為武財神的說法。

    禁忌  民間過年有掛桃符、貼門神和祭灶的習俗。西漢劉安的《淮南子》中說:在上古時,有神荼、郁壘兩兄弟善于抓鬼,于是民間就在每年過年時,于大門的左右兩側(cè),各掛長約七八寸、寬約一寸余的桃木板,上畫這兩兄弟的神像,以驅(qū)鬼辟邪,即所謂“桃符”。東漢以來,又出現(xiàn)了在“桃符”上直接書寫“元亨利貞”等表示吉祥如意詞句的形式,名曰“題桃符”。唐太宗以后,道教奉秦叔寶、尉遲恭為門神。掛桃符和貼門神是道教“符”的一種轉(zhuǎn)化形式,體現(xiàn)了民眾驅(qū)邪辟惡的心理需求。

    而祭灶則更能反映出民眾通過對道教神――灶王的祭祀,以求達到保佑全家、上天言好事的功效。宋代范成大的《祭灶詞》云:“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車風馬小留連,家有杯盤豐典祀。豬頭爛熟雙魚熟,豆沙甘松粉餌圓。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灶君喜。”這體現(xiàn)了民間祭灶的生動場景?!堆嗑q時記》中有更加具體的描述:“民間祭灶唯用南糖、關(guān)東糖、糖餅及清水草豆而已。糖者所以祀神也,清水草豆者所以祀神馬也。祭畢之后,將神像揭下,與千張、元寶等一并焚之,至除夕接神時,再行供奉。是日鞭炮極多,俗謂之小年?!边@樣大肆地討好灶王,用糖瓜粘住他老人家的嘴,為的就是“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

    祈求  與其他方面相比,民間祈求的范圍更寬泛,內(nèi)容也更多,有求雨、祈晴、祈福、祈豐收等民眾參與性很強的活動。這些活動中,許多祈求形式都和道教科儀類似,有些活動甚至就是由道士主持的。

    道教是我國自發(fā)孕育的本土宗教,對我國傳統(tǒng)文化有著深遠的影響。魯迅先生說:“中國文化根柢全在道教?!碑敶澜滩辉僦粚⒁曈蚓窒拊谧诮绦叛龊蜕駥W研究上,而是開始積極尋求更多與現(xiàn)代社會相適應的宗教文化因素,特別是用人文學科術(shù)語闡釋宗教教義,讓更多的道教文化合理因素發(fā)揮積極作用。通過民俗這一中介,讓道教文化入乎其內(nèi)、出乎其外,以點帶面重新審視道教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積極作用。(博寶網(wǎng))

 

責任編輯:王佳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wǎng)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5669841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

網(wǎng)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我們

主辦:華夏經(jīng)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quán)所有 華夏經(jīng)緯網(wǎng)

Copyright 2001-2024 By 612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