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自欺欺人的“亮點”——評臺灣某專家對臺軍漢光41號演習的點評

2025-07-28 20:06:41

鄭劍

鄭劍,中國孫子兵法研究會常務理事,全國臺聯(lián)臺情咨詢專家,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戰(zhàn)略與安全研究中心主任。長期從事國際政治、軍事安全、臺灣問題等研究。著有《孤島殘夢—國民黨在臺灣的日子里》、《臺灣秘史—前所未聞的臺灣故事》、《潮起潮落—海協(xié)會?;鶗涣鹘煌o實》、《折沖共融——變動中的兩岸關系》|,合著有《跨越太平洋—中美首腦外交50年》、《猛醒吧日本》、《拉賓之死》,參與《世界戰(zhàn)爭史通鑒》、《中國學者論未來戰(zhàn)爭》等書撰寫,在境內外發(fā)表大量學術文章。參與組織多部歷史文獻電視片和紀錄片攝制。

  鄭劍

鄭劍(資料圖)

   

    這位專家是臺灣當局防務部門“國防研究院”副研究員揭仲。按理說,作為臺軍最高智庫的高級研究員,其觀點理應具備專業(yè)水平。但是這樣嗎?我們就看看他在比較以往漢光演習基礎上,選出的臺軍在今年這場長達10天9夜的漢光41號演習實兵階段中值得夸獎的新“亮點”吧。

  “亮點”一:演習設定的場景貼近實戰(zhàn)情況。

  他以7月14日凌晨臺軍憲兵在臺北捷運(地鐵和城鐵)的演練為例,稱往年漢光演習多想定大陸在島內的所謂內應——“第五縱隊”沖入車站并劫持大批乘客這樣的場景。這種場景實際上不太可能發(fā)生。漢光41號改為臺軍利用地下交通設施,包括捷運、臺鐵、高鐵等,進行機動、補給運輸、反擊等作戰(zhàn)任務,“比較貼近戰(zhàn)時可能的情形”。

  疑問:戰(zhàn)時臺灣的軌道交通系統(tǒng)還能運行嗎?且不管其主要線段均在地面,即便在地下,解放軍就不能打擊了嗎?軌道交通系統(tǒng)所需電力哪里來?調度控制中心如何生存?誰來給你駕駛?以為車輛在地下運行就安全,是不是異想天開了?況且,“臺獨”導致的戰(zhàn)爭會得到臺灣全民的支持嗎?不會出現(xiàn)“第五縱隊”奮起反“臺獨”嗎?把民眾戰(zhàn)時避難的地下設施當成部隊機動、隱蔽場會不會有拿臺灣民眾當人肉盾牌之嫌?……

  “亮點”二:演練科目更符合實戰(zhàn)狀況。他以7月15日凌晨臺北市萬板大橋的“橋梁守備及據(jù)點群作戰(zhàn)”為例,稱以往以往漢光演習多僅在橋邊空地或停車場進行象征性表演,漢光41號改為封閉整座橋梁,實兵、實時、實地、實景進行。

  疑問:臺軍以往漢光演習該科目的“象征性表演”或許是為了防止擾民,更實質的演練應該在訓練場進行,與是否符合實戰(zhàn)要求并無關聯(lián)。如果今年這種“擾民式演練”更值得肯定的話,那么只能說明臺軍在非實兵演習階段的演練也是象征性的。否則的話,這位專家就根本不懂軍隊,評價有些自以為是了。

  他還補充列舉7月15日上午陸軍269旅聯(lián)兵2營縱深防御科目,稱整個過程都按照戰(zhàn)術要求,先是監(jiān)偵排派無人機監(jiān)控已突破海岸線的共軍動態(tài),然后派部隊依前哨據(jù)點、第一線、第二線與主抵抗線,分別進行部署;在“與解放軍接戰(zhàn)”后,各部隊則采且戰(zhàn)且走的方式,逐次朝主抵抗線后退;不僅以各線的火力不斷消耗對手,也要誘敵進入主抵抗線所設置的口袋陣地,然后集中火力從四面八方朝口袋內敵軍射擊。而非此前“國軍”勇往直前大膽沖鋒,最后以舞旗告終的戲劇化場面。

  疑問:這個所謂案例純屬今年演練時間延長,部隊有充裕的時間按部就班、一步一動所致,與符合實戰(zhàn)要求與否本質無關,今年的演練不也是以269旅聯(lián)兵2營挫敗解放軍而舞旗告終嗎?

  “亮點”三:臺軍官兵嚴格訓練、嚴格要求、表現(xiàn)優(yōu)異。他重復舉7月14日凌晨憲兵在捷運站的演練稱,官兵在悶熱天候下,穿戴完整戰(zhàn)斗裝具、全程戴口罩,“還要”攜帶步槍、班用機槍、排用機槍、紅隼火箭彈、“標槍”和“毒刺”導彈等大小裝備;按照測驗官(導調員)臨時下達的狀況,不斷跑動、掩蔽、交互掩護躍進、上下樓梯,“顯示官兵的戰(zhàn)術體能已有一定水平”;官兵始終保持隊形與速度、無人掉隊;每個街角遇紅綠燈必須暫停時,不待指示自動朝不同方向出槍警戒;有無媒體跟拍均一絲不茍地認真演練。

  他還列舉這次演習被大書特書的全員動員的陸軍206“炮灰”旅稱,后背軍人五天前才報到受訓,全程在滂沱大雨中參演,“多數(shù)教召士兵還是能保持專注,彷佛沒下雨一樣”。

  疑問:看了半天也沒有看出,一支軍隊按照最基本要求進行演習有何可以夸耀的。拿上自己必備的武器還要加上“還要”來鼓勵嗎?難道裸奔才是臺軍常態(tài)嗎?如果值得夸耀的話,只能說明一個問題:就是臺軍以往演習、日常訓練均敷衍潦草、偷工減料、不從實戰(zhàn)要求出發(fā)。否則的話,這位揭仲專家有什么可以大驚小怪的?難不成是少見多怪了?比如臺軍在33度以上天氣下,室外訓練改室內;這次演習中室外改室內也不少,這位專家為什么不說?

  而在解放軍,揭仲口中的“亮點”都是最起碼的要求,任何部隊、任何官兵、任何科目訓練和演習都認為這是天經地義、必須做到的。希望這位揭仲先生有機會到對岸觀摩一下。如果沒機會的話,打起仗來就有機會了。

  揭仲先生的“驚詫”和“驚喜”,映射出的是臺灣這支軍隊的拉胯作風、低落士氣和低劣戰(zhàn)力。在“臺獨金孫”的領導之下,這支軍隊不會煥然一新,只能從失敗走向失敗!“臺獨”不得人心,與中華民族、中國人民解放軍對抗將粉身碎骨,為逆潮流而動的“臺獨”而死,則無葬身之地,在歷史上不會留下一麟半爪的痕跡,望臺軍官兵謹記!

     華夏經緯網專稿 如需轉載請注明來源



責任編輯:黃楊

華夏經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