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長根:國家統(tǒng)一歷史進程中的港臺關系

華夏經緯網 > 評論 > 媒體鏈接2024-08-15 10:48:15

  南開大學法學院臺港澳法研究中心、深圳大學港澳基本法研究中心、深圳市中立法律服務社8月5日聯(lián)合舉辦第六屆“臺港澳法治前沿”暑期研修班,30多所高校60多名本、碩、博士生參加。華東師范大學兩岸交流與區(qū)域發(fā)展研究所所長、海峽兩岸關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仇長根應邀就“國家統(tǒng)一歷史進程中的港臺關系”作演講。仇長根指出,港臺關系是兩岸關系中的特殊關系,在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中發(fā)揮了特殊的積極作用。在當前臺海形勢波詭云譎、嚴峻復雜的情勢下,應不斷深化港臺關系融合發(fā)展,加強港臺社團交流、青年交流等,進一步發(fā)揮香港在國家統(tǒng)一歷史進程中的特殊作用。

  仇長根表示,歷史上港臺關系密切,源遠流長。1949年至1987年,兩岸隔絕38年之久,但港臺人員往來、經濟貿易、??蘸竭\從未斷流。兩岸交往大門打開后,香港作為兩岸“中介地”和“橋梁”,發(fā)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獨特作用。尤其,港臺關系作為兩岸關系中的特殊關系,作為兩岸關系中不可忽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家統(tǒng)一進程中具有特殊性與重要地位。上個世紀,多位“密使”穿梭于港臺與兩岸之間,為爭取“和平談判”,實現(xiàn)國家統(tǒng)一而努力。1986年5月3日“華航事件”在香港談判,迫使蔣經國放棄“三不”政策,這是國共內戰(zhàn)后雙方官員的首次接觸。著名的1992年“兩會”香港商談,達成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2005年4月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zhàn)“破冰之旅”,時值兩岸尚未能直航,連先生經港轉機赴京,與時任中共總書記胡錦濤會面,并達成“五項愿景”,其中最重要的是確定“九二共識”做為兩岸關系政治互信的重要基礎。

  仇長根指出,“和平統(tǒng)一、一國兩制”方針是史無前例的偉大科學創(chuàng)舉。實踐證明,用“和平”的方式解決國家統(tǒng)一問題,成本最低,代價最小。香港回歸27年,“一國兩制”實踐取得巨大成功,極具生命力。數(shù)據顯示,1997年香港財政儲備3700億港元,至2024年3月達6868億港元;1997年香港外匯儲備928億美元,至2023年12月底達4255億美元。香港目前仍然是世界最自由經濟體之一,外國駐港領事機構有119家;外資駐港公司逾9039家;世界百大銀行超過70家在香港營業(yè)。香港是法制社會,世界知名律師云集,有超過9700名執(zhí)業(yè)律師。

  仇長根認為,回歸后的香港,民主漸進推展?!耙粐鴥芍啤毕碌南愀?,保持“言論、集會、游行、出版”等自由?!案廴酥胃邸保叨茸灾?,立法會議員、行政主要官員選舉或協(xié)商產生,不斷完善進步。反觀英國殖民統(tǒng)治香港百余年,完全沒有民主。前后28任港督都由英國委派,港督總攬行政、立法權于一身,兼任英軍駐港總司令,有著至高無上特權。終審權和法律解釋,也由英國人行使。港人無選舉權、無言論自由,媒體受管控,港人受監(jiān)視、種族歧視。

  仇長根認為,香港在兩岸關系中的示范、中介、橋梁“三大作用”無可替代。2008兩岸尚未實現(xiàn)直航,成千上萬的兩岸人員往來都在香港轉機。臺商投資大陸,諸多營運總部設在香港,資金調度也在香港。香港本是臺灣的重要貿易伙伴和投資地區(qū),臺灣地區(qū)海外最賺錢的銀行在香港。回歸前臺資銀行在港僅四家分行、兩家代表處及一家財務公司,回歸后臺灣公司在港設立了30多家地區(qū)總部、150多家地區(qū)辦事處。2023年港臺人員往來200多萬人次,港人居留臺灣許可約萬人,定居許可1432人。臺灣民眾定居香港約7萬人。

  回歸后的香港,在中央政府的批準、指導或授權下處理涉臺事務,即《香港涉臺問題基本原則與政策》簡稱“錢七條”。原臺駐港“經濟、金融、文化”等機構,保持“常態(tài)化”運作。2010年“港臺小兩會”協(xié)進會--策進會成立,2011年原臺“中華旅行社”更名“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香港則于2008年在臺成立“香港貿發(fā)局臺灣辦事處”,2011年在臺成立“香港旅發(fā)局臺北辦事處”,同年底又在臺成立“香港經濟貿易文化辦事處”。港臺互設機構,為港臺文化、社團、學者交流提供了相關便利條件。

  仇長根分析,當前臺海形勢波詭云譎、嚴峻復雜,面臨挑戰(zhàn)。主要因素:一是民進黨當局拒絕“九二共識”“倚美謀獨”。賴“520講話”揚言“兩岸互不隸屬”,民進黨全代會強調所謂“臺灣主體國家的認同”,完全是“臺獨自白書”,是赤裸裸的“臺獨”挑釁。二是“雙獨組合”加“臺獨團隊”施政。賴手下骨干綠到出汁,“抗中團隊”把持要害部門,“臺獨”急先鋒顧立雄、吳釗燮、沈伯洋等人極其囂張。三是賴為維系弱勢政權配合美國“以臺制華”戰(zhàn)略。美臺勾連變本加厲,強化軍事人員、軍事情報、指揮體系合作。美向臺提供美元“融資”落實軍售,圖將臺納入美國防“供應鏈”,試圖利用臺灣牽制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些當然是徒勞的。大陸深思熟慮,對臺戰(zhàn)略決策“爭取和統(tǒng),不棄武統(tǒng)”;堅持反“臺獨”反干涉“兩反”斗爭;反對民進黨“依美謀獨”,反對美國“以臺制華”。

  仇長根預判,未來兩岸關系有三個基本走向:一是民進黨仍幻想美撐腰“倚美謀獨”。民進黨當局仍將力推所謂“過境外交”“金錢外交”“議會外交”,與歐亞等國會各類“友臺會、懇談會、聯(lián)誼會”頻繁互動。近日20多國議員竄臺出席“對中政策跨國議會聯(lián)盟”IPAC年度峰會,炒作2758號決議“挺臺”,狡辯“臺灣地位未定”,賴聲稱決議文被中國大陸不當連結為“一中原則”。國外議員及政客“比賽竄臺”,策劃涉臺“抗中法案”,支持民進黨與大陸對抗。但大陸掌握對臺主動權與主導權,進一步壓縮島內“臺獨”空間,軍事震懾、經濟反制、法律嚴懲將具體化。臺主流民意期待兩岸和平、交流、對話,不希望“臺獨”導致戰(zhàn)爭。民進黨當局不敢輕舉妄動。

  二是中美戰(zhàn)略博弈美將繼續(xù)利用臺灣“遏中”。臺灣“地緣政治”“地緣經濟”戰(zhàn)略地位重要,美打“臺灣牌”不會放棄。美拉攏日、菲、澳、韓,“2024環(huán)太軍演”剛結束,美日同盟新動向要建立所謂“聯(lián)合部隊”。美愛臺幣不愛臺灣,拜登上臺對臺軍售15次 40多億美元,美軍工復合體利益更需要利用臺灣,軍火商撈錢、政客撈資本。美國不會放棄“以臺制華”戰(zhàn)略,將會繼續(xù)提升官方往來;助臺國際空間;強化防衛(wèi)能力“三重點”。美傳遞錯誤信息為“臺獨”勢力撐腰,強化軍事勾連,復制“俄烏戰(zhàn)爭”,企圖消耗中國實力。但美憂“臺獨”沖過頭影響美國利益。而且美面臨內外多重挑戰(zhàn),包括11月大選民主黨與共和黨兩黨激烈競爭。中美戰(zhàn)略博弈美打貿易戰(zhàn),建聯(lián)盟“遏中”,多數(shù)國家并不選邊,難以形成對中戰(zhàn)略包圍圈。而且美陷入“俄烏、巴以”戰(zhàn)爭。因此,美對華“戰(zhàn)略模糊”不敢攤牌。

  三是臺海形勢嚴峻復雜但大陸總體可控。國際社會不支持“臺獨”,一個中國原則無以撼動。5月23日聯(lián)合國秘書長發(fā)言人迪雅里克表態(tài):臺灣是中國的一個省。中美較量,中國實力今非昔比。中美雙方均留有對話空間,將繼續(xù)保持高層和軍方溝通。習會拜登指出:戰(zhàn)略認知問題始終是中美關系必須扣好的“第一?!〖~扣”,再度強調臺灣問題是中美關系“第一條不可逾越的紅線”。中方希望本著:“相互尊重和 平共處、合作共贏”三原則,扎緊“護欄”,遏制“臺獨”,避免沖突,維護好中美關系大局。拜登也多次重申“一中政策”和不支持“臺獨”,當然,美國不能說一套,做一套。大陸戰(zhàn)略認知非常清楚,“臺獨”是統(tǒng)一的最大障礙,實現(xiàn)統(tǒng)一中美較量則是關鍵性因素 。

  仇長根最后講到,兩岸關系好,臺港關系好。兩岸關系嚴峻,港臺關系受影響。在當前形勢下,貫徹中共20大關于“新時代解決臺灣問題的總體方略”,推進港臺關系融合發(fā)展,任重道遠。為此建議:

  一是構建港臺社團融合機制。中共20屆3中全會《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xiàn)代化的決定》,賦予香港新角色。要發(fā)揮“一國兩制”制度優(yōu)勢,深化粵港澳大灣區(qū)合作,強化“規(guī)則銜接、機制對接”。港臺有上萬個同鄉(xiāng)會、宗親會等民間社團,可從構建港臺社團融合機制考慮,謀劃推進港臺交流融合。二是構建港臺青年交流機制。大灣區(qū)有廣東省轄屬九個城市,加上港澳兩個特區(qū)共計11個城市。香港可從對臺“三大作用”向“融合功能”轉型,承擔起吸納臺青加入推進大灣區(qū)建設的重任,深化粵港澳大灣區(qū)對臺青年交流融合。三是構建港臺民意代表交流機制。香港有先天的“天時地利”條件,有“制度、市場、金融、法律”優(yōu)勢與臺灣“連接”。日前臺民意代表赴港進行經貿文化交流,民建聯(lián)主席陳克勤、數(shù)碼港董事局董事劉國勛、港臺青年交流促進會創(chuàng)會主席黃英豪等人,與臺灣民意代表交流互動圓滿成功。四是建構香港“反獨促統(tǒng)”宣傳機制。香港是海外“反獨促統(tǒng)”前沿,影響力廣、穿透力強,其獨特性大陸其它城市無可替代。香港可打造平臺,理性、客現(xiàn)、務實地宣傳一國兩制方針、《反分裂國家法》、《兩高三部22條》等,向世界發(fā)聲,澄清被扭曲的事實,以正視聽。(來源:香港“中評社”)


文章來源:中評社
責任編輯:黃楊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5669841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

網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我們

主辦:華夏經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4 By 612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