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翡翠山子“岱岳奇觀” 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供圖
收藏于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的翡翠玉雕作品中,有四件大型翡翠藝術珍品,堪稱“翡翠國寶”。四件作品均由北京市玉器廠承擔制作,可謂各具特色,各盡其美。其中有一件翡翠山子作品“岱岳奇觀”,原材料是四塊玉料中最大的一塊,屬于難得一見的稀世珍寶,在多領域專家的指導和眾多能工巧匠的參與下,經過精心研究、設計、雕琢,最終成功呈現出“造化鐘神秀”的壯麗山景,令人嘆為觀止。
翡翠山子“岱岳奇觀”以“五岳之首”的泰山為表現主題,既象征中華民族昂揚向上的精神,又蘊含勇攀高峰之寓意。作品正面雕琢繁復,背面去繁從簡,遠觀巍峨大氣,近看精雕細琢,讓人如臨其境般感受泰山之美。作品選取泰山主要景觀進行藝術概括,用或隱或現的手法表現了二三十個泰山的著名景點。整體設計布局使用“散點透視法”,對遠近高低各不相同的景點進行雕琢,揚長避短,化瑕為瑜,并采用圓雕、鏤雕、深淺浮雕等多種技法,使玉雕語言更加豐富。從正面觀,作品以泰山中天門為背景,從一天門經曲折山路攀爬十八盤至南天門,到達主峰玉皇頂,再回轉至日觀峰;背面以自然景色為主,雕琢云海、樹木及亭臺溪流等,在山崖位置用鐵線篆體字雕刻杜甫的《望岳》一詩,如摩崖石刻一般,使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詩詞、書法與琢玉工藝交相輝映,彰顯古樸雅致。
山子頂部翠色集中,小部分雕琢出亭臺樓閣以及蔭郁蔥蘢的樹木,形成遙望山頂的遠景效果;中間大面積質地優(yōu)、色澤好的部分,運用山水畫中大、小斧劈皴法,勾勒出泰山山石的堅硬俊俏、剛勁有力,并隨山石形成奇險山脈,將泰山主體山勢呈現出來,也讓玉料中的綠色得到最大程度的體現。
山子底部中間部分為登山起點,從一天門開始,采用圓雕和鏤雕手法雕琢出幾株巨松,細部還有臺階、山石、人物的精致刻畫,使得近景與遠景拉開透視距離,產生對比效果,增強了作品的空間感。沿著S形路線向上延伸,精心雕琢的中天門與主峰背景形成呼應和對比,更加襯托出主峰的高大雄偉,同時用浮雕方法雕琢出古建筑、樹林和浮云,增加了層次變化。沿中天門上云步橋、登對松山又是一處轉折,這一設計既能突出綠色,掩飾玉料不足,又能很好地承接兩個平面,形成自然過渡。山谷兩側的陡峭懸崖也符合十八盤的地形特征,將十八盤的部分盤道隱于暗處,比直露的表現更能增加作品的藝術感染力。盤道只露出“天梯”與南天門連接,最終轉達頂峰觀日出。
峰頂右側的一輪紅日也是作品中一處俏色妙用,可謂點睛之筆。正面右上角的一塊紅棕色被雕琢成一輪紅日,映著云霞,隱現于山頂云海之間,宛如朝陽升起,反觀山子背面,又恰似夕陽西下的黃昏,藝術效果絕佳,呼應了山子背面《望岳》一詩中所描述的“陰陽割昏曉”之意境。
琢玉不同于雕塑和繪畫,必須以原料為依據,因勢造型,借題發(fā)揮。制作山子的玉料高79.7厘米、寬50厘米、厚50厘米、重363.8公斤,呈三棱錐形,油青色,翠色旺,水頭足。原料雖然質地、色澤極好,卻也有非常明顯的缺陷,給設計制作人員帶來極大的困難。據了解,這一作品自1982年11月開始設計,1989年9月正式拋光完工。制作過程中,克服原料形體“一棱二面三道綹”的缺陷,可謂是極大的難關。制作人員開工后邊制作邊研究,反復討論細節(jié)處理,遮綹隨形,層層落墨,逐步推進,形成錯落有致的構圖。以邊線最寬處88厘米的底部作為作品底部,最大限度保留玉料的體積。在造型過程中,盡量占用邊沿和棱角料,制造出峰巒起伏、錯落有致的效果。一般而言,玉器制作時,在玉料較小的情況下,都是玉料“將就”工具,但面對體積如此龐大的玉料,只能用工具“將就”玉料。為此,在琢玉過程中還專門設計制作了大型旋轉工作臺、大型多方向切割機以及不同直徑的軟軸金剛石磨鉆頭、加長大棒釘、大棗核棒、大喇叭口型和大平口型工具等,同時采用切割、頂撞、疊挖、穿透、琢磨、鏤貼、鉤撤等多種技法配合,克服重重困難,最終完成制作。
[作者:李海琪 系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助理研究員]
網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我們
主辦:華夏經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4 By 612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