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發(fā)現與認知:明代青陽腔滾調的曲學價值

華夏經緯網 > 文化 > 古今雜談      2024-04-15 09:31:19

作者:紀永貴(池州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教授)

明代“四大聲腔”之后,嘉靖、萬歷年間在江南徽州和池州地區(qū)興起一種新聲腔,時人稱之為“徽池雅調”,并有晚明曲選《徽池雅調》等傳世。這種聲腔包括徽州調、池州調、青陽腔、太平腔、石臺腔、四平腔等腔調,20世紀的研究者統(tǒng)稱此類聲腔為青陽腔。青陽腔與元雜劇、南戲和明傳奇明顯不同的是,在表演中除了唱和白之外,新增了滾調的表演因素。這種滾調一經傳播,很快轟動大江南北,受到民間的熱捧。王驥德《曲律·論腔調第十》:“數十年來,又有弋陽、義烏、青陽、徽州、樂平諸腔之出。今則石臺、太平梨園,幾遍天下,蘇州不能與之角什之二三。其聲淫哇妖靡,不分調名,亦無板眼?!鼻嚓柷煌ǔ4蚱魄桑运诪槊?,因此受到正統(tǒng)文人的抵制。然而,因崇尚熱鬧的滾調表演方式缺乏藝術內涵,很快衰落。清代以來,滾調幾乎湮沒無聞。

1942年,傅蕓子先生發(fā)表《釋滾調》一文,這是自晚明以來第一篇專門研究滾調的成果,它開啟了青陽腔滾調研究的大門。八十年來,傅蕓子、葉德均、王古魯、錢南揚、孫崇濤、朱萬曙、林鶴宜、馬華祥、王子文等幾代學人對此都做過有益的探研,成就卓著。從現存戲曲刻本來看滾調,滾調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

第一,劇本中明確寫上滾調字樣的。

有的書名里就直接寫明“滾調”,如《詞林一枝》首頁就有“海內時尚滾調”字樣?!队窆刃禄伞窌}為《鼎刻時興滾調歌令玉谷新簧》?!墩\奇音》全題為《新刊徽板合像滾調樂府官腔摘錦奇音》。其他曲本也稱滾調為“雅調”或“時調”,如《徽池雅調》《時調青昆》等。在當時的演出舞臺上,青陽腔與昆山腔是同臺演出的,且青陽腔比昆山腔更受民間觀眾歡迎。在劇本文字中,標出“滾”“滾調”“詩”“白”“云”的也十分普遍。

第二,刻本中以單行中號字標出的文字部分。

單行中號字是明代萬歷年間雕版者的一種創(chuàng)意。為了區(qū)別唱詞和白詞之外的滾調詞,出版者便開創(chuàng)了第三種字號,在大號字的唱詞、雙行小號字(有的也是單行)之外,安排用單行中號字來表示與唱、白聲腔不同的滾調詞?,F已很難弄清這種做法是何時首創(chuàng)的,但后來,各家刻印者均形成共識,認可了這種做法。

晚明時期,青陽腔流行的數十年內,中號字已成為青陽腔曲本中滾調的標準字體,這是當時演出者、編輯者、刻印者的共識,至今還沒有見到大面積的中號字表示其他含義的文本存在。在明代的刊本中,中號字就是唱、白之外第三種語言表演形式——滾調的標識。

第三,劇中詩句在演出中“順口成滾”的現象。

從滾調劇目刻本的具體情況來觀察與理解,可以發(fā)現,滾調有明顯的三個發(fā)展階段,即“唱白合體—唱白連滾—唱白分離”。

(一)所謂“唱白合體”,是指滾調的來源。滾調在唱腔與白腔之外開辟第三種唱誦腔,它來自皖南地區(qū)的佛道唱誦腔。青陽腔從業(yè)者選擇現成劇本中原有的或補充的詩詞,以唱誦調歌之。它沒有旋律,同于白;但有腔調,又別于唱。

滾調的文字部分來自哪里呢?來自曲牌唱詞和對白的內容。唱詞和白詞中的詩句是滾調最早的來源,將唱、白中的這些詩句進行加滾,滾調隨之形成。在具體表演中,還會根據情節(jié)的需要,增加新的詩詞俗語來豐富滾調的表現力。本來是唱的詩句、白的詩句,都有可能被滾調所占用,這就是“唱白合體”,這也是滾調之所創(chuàng)立的一種基本模式。

(二)所謂“唱白連滾”,是指滾調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成熟形態(tài)。大致在萬歷中后期,在具體的表演中,滾調已經不能滿足只對詩句進行唱誦的單一表演,從而出現了“唱白連滾”的模式,即滾調詞出現之后,接著的唱詞重復前面滾調詞文字的現象。這種連環(huán)滾唱的方式體現出“滾動”和“滾燙”的雙重表演效果,是比較成熟的滾調形式。

(三)所謂“唱白分離”,是指滾調在衰落之后,滾詞回歸唱詞和白詞的現象。入清以后,滾調的唱法無法復原,于是,有一部分詩句又回歸唱腔,稱為“滾唱”,有一部分詩詞又重歸白腔,稱為“滾白”,這是滾調消散、轉化的一種終極模式,從此之后,再無明代的那種滾調。但這種轉化已經不是開頭“唱白合體”的簡單還原,而是一種質的改變。歸為“滾唱”的唱腔已不同于原先的曲牌唱法,歸為“滾白”的白腔也有別于原先的白腔,它們都帶上了“滾”法。這種快速滾動的唱誦法,在清代高腔、20世紀地方戲中都有遺存,所以說,明代青陽腔滾調雖然消逝了,但它的文化因子卻在中國戲曲里深深地扎下了根。

既然滾調早已退場,僅留下可以自證的文字材料,那么,時隔數百年之后,研究滾調的意義又是什么呢?或者說滾調又有何歷史價值?不妨從兩個角度來看。

第一,滾調的藝術價值:民間理想的舞臺動力。

戲曲發(fā)展到明代,雜劇、傳奇的藝術形式已經基本定型并固化,戲曲形式需要一個更新的突破口,這個突破口就是從青陽腔滾調那里開始。滾調為什么會出現?它來自民間,其實是民俗理想的真實反映。老百姓喜歡熱鬧,于是滾調就很“喧闐”;老百姓推崇懲惡揚善,于是滾調劇目就選用忠孝、節(jié)義、發(fā)跡等主題;老百姓希望能聽得懂,于是滾調化復雜的唱腔為爽快的唱誦腔;老百姓喜歡“昔時賢文”,滾詞就是一部戲中的《增廣賢文》,蘊含著各種做人的道理。這些理想中,“好看”是民間審美的表現,“看了有好處”是戲中道德的升華,二者連成一體,不可偏廢。滾調不僅是一門純粹的新唱法,而且是民間社會學習人生道理的新途徑。只有“好看”的東西才能讓人接受“看了有好處”的常理。滾調就是明代中期新出現的、鮮活的民間文藝形態(tài),其意義指向民間大眾的審美期待和道德理想。

第二,滾調的史學意義:改變了中國戲曲的發(fā)展方向。

青陽腔滾調對戲曲形式的推進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它影響了清代高腔戲的形成。青陽腔興起的時候,弋陽腔已經衰歇。青陽腔的曲牌唱腔與滾調都是高腔,且有“一唱眾和”的特點,因為只有高腔才能在民間舞臺上擴大音響,尤其是滾調,能產生易懂、熱鬧、互動的戲曲表演效果。這與“一字之長,延至數息”之文人趣味的昆山腔走的是完全不同的路徑。隨著青陽腔在南北遍地開花式的傳播,這種高腔喚醒了各地的民間腔調,數十種高腔戲隨之先后形成,而這些高腔戲大都融入了青陽腔滾調的血脈。這是青陽腔在衰落之后仍對戲曲發(fā)展產生影響的重要表現。

另一方面是,滾調對中國戲曲從曲牌體到板腔體的形成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表現在唱詞與板眼兩個層面。滾調進入“唱白分離”階段之后,青陽腔滾調詞歸入唱詞的做法最終導致曲牌體的瓦解。清中葉之后,除了昆山腔固守傳統(tǒng)之外,其他花部聲腔均逐漸拋棄曲牌(或形同虛設),從此戲曲唱詞從曲牌聯套的長短句進入整齊句式的時代,這明顯受到滾詞回歸唱詞的影響。同時,在音樂板眼上,與齊言唱詞相適應的節(jié)奏逐漸代替了曲牌長短句的復雜曲律,讓戲曲回到與民間交融、互動,且容易理解的狀態(tài)。若從其源頭來看,青陽腔滾調功不可沒,而那些抱守傳統(tǒng)的戲曲音律家們則無法完成這個劃時代的轉變。

滾調一出現便深受民眾歡迎,雖已沒落,卻傳承并完成了戲曲史上一個重大的變革。然而,因為滾調在清初即已消散,幾乎整個清代后期都遺忘了滾調曾經存在過的事實。只是在20世紀中葉之后,人們才重拾舊物,新開眼界,通過學術的考察,試圖還原滾調的舊影和發(fā)展路徑。

文章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責任編輯:王江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5669841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

網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主辦:華夏經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4 By 612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