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臺北11月27日電(記者劉斐、石龍洪)由上海大劇院出品的昆曲“重逢《牡丹亭》”24日至26日在臺北一連三天演出三場,邀觀眾共赴一段“至情”深夢。
11月24日,飾演柳夢梅的張軍(左)與飾演杜麗娘的單雯謝幕。新華社記者 劉斐 攝
該劇中杜麗娘、柳夢梅分別由來自江蘇南京的昆曲閨門旦演員單雯、上海的昆曲小生演員張軍飾演,二人均為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主創(chuàng)團隊中則有多人來自臺灣,包括制作人林愷、編曲李哲藝、服裝設計賴宣吾等。
“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4日晚首演時,單雯一亮相,便是滿堂彩。時隔五年再次來臺演出的她受訪時表示,臺灣的觀眾非常會看戲,與臺上演員呼應的點很到位,演出氛圍十分好,“很喜歡在臺灣演出的感覺”。
《牡丹亭》是四百年來戲場上最著名的一個夢,原著作者湯顯祖說:“因情成夢,因夢成戲?!睍鴫裘峰忮松倥披惸?,二人一見傾心,從此魂牽夢縈。杜麗娘傷情而死,葬在后花園梅樹下,自畫像藏于太湖石底。柳夢梅赴京趕考,撿到杜麗娘畫像,掘墓開棺。杜麗娘起死回生,二人終成眷屬。
林愷說,夢是一切戲劇的靈魂,是一切戲劇的開端,或許也是一切戲劇的終點?!昂脡糁档米銮О倩?,因為每次都會不一樣,夢指引我們在戲劇這條路上兜兜轉(zhuǎn)轉(zhuǎn)、步履不停,尋求著它的窮盡,或者奔向它的無窮?!?/p>
該劇在形式上,運用鏡面、燈管、各種色調(diào)燈光,使原本大白光的戲曲舞臺上,呈現(xiàn)出層次豐富的視覺效果,同時又妥帖地為角色營造出沉浸式的表演空間;在內(nèi)容上,以原著《言懷》《玩真》《魂游》《幽媾》《冥誓》《回生》為主,以出人意料的方式融入《驚夢》《尋夢》《拾畫》等名折。
導演馬俊豐表示,這一次創(chuàng)作力求最終呈現(xiàn)契合時代審美、與當下情愛觀念休戚相關(guān)而又與原著精神一脈相承。非常希望這版《牡丹亭》同劇場中的觀眾“重逢”時,能夠帶給觀眾超越時空、超越過往的極致體驗。
“重逢《牡丹亭》”由曾獲曹禺劇本獎的羅周編劇,在折子戲串演的傳統(tǒng)形式之外,創(chuàng)新地呈現(xiàn)以“至情”沖破“生死夢中”循環(huán)的動人故事,使得經(jīng)典與當代同頻、傳統(tǒng)與青年共振。
單雯認為,編劇換了一種與傳統(tǒng)不同的敘事順序,從一個新的視角解讀《牡丹亭》,既呈現(xiàn)了經(jīng)典和精髓的內(nèi)容,又有切合年輕人喜好的表達,而干凈優(yōu)美的舞臺設計能夠讓演員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原汁原味的昆曲藝術(shù)。
在戲劇行業(yè)從事行政工作的臺北市民陳小姐看過演出后表示,編劇設計了“夢中夢”的結(jié)構(gòu),讓兩位主角的亮相就是雙人夢境的重疊,使得他們的相遇不是巧合而是因果羈絆,符合年輕人口味。編曲也令人耳目一新地融入了西式音樂,讓傳統(tǒng)變得流行起來。
11月24日,昆曲“重逢《牡丹亭》”演員謝幕。新華社記者 劉斐 攝
11月24日,飾演杜麗娘的單雯謝幕。新華社記者 劉斐 攝
11月24日,飾演柳夢梅的張軍(左)與飾演杜麗娘的單雯謝幕。新華社記者 劉斐 攝
來源: 新華社
網(wǎng)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我們
主辦:華夏經(jīng)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quán)所有 華夏經(jīng)緯網(wǎng)
Copyright 2001-2024 By 612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