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永遠的紅軍
■本報記者 張培瑤
寫在前面
4月中旬,在草長鶯飛的季節(jié),《丹心永向黨·永遠的紅軍》專欄與讀者見面。今天,在萬物收藏的時節(jié),專欄即將告一段落。
8個多月,240多天。我們陸續(xù)走近17位老紅軍,聆聽他們的故事,感悟他們的人生。有人說,老紅軍像棱鏡,從不同角度與他們“對話”,折射在心間的是不同的生命感悟:或感慨于星火燎原時,他們走出“地球上的紅飄帶”的無畏;或感動于戰(zhàn)火遠去時,他們隱入萬家燈火、柴米油鹽的淡然;或感懷于他們一次次向困難群眾伸出援手的溫暖;或被他們思念犧牲戰(zhàn)友的老淚縱橫觸動……
盡管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人們對老紅軍的感情殊途同歸:敬仰,尊崇,感恩。老紅軍像一個特殊的符號,刻印在中華兒女的心靈深處,永遠值得濃墨重彩地歌頌。
對于這個專欄而言,今天,是一次收官,也是一次啟程。我們邀請專欄編輯與讀者“圍坐”在一起,暢談體會,分享感悟。通過這樣的方式,一起為專欄畫上圓滿的句號,也為未來拉開奮進的序幕。
編輯感言
2022年4月16日,對讀者而言,是一個普通的周六。作為解放軍報《老兵天地》專版的編輯,這一天于我而言,卻是個特殊的日子。從這天起,《丹心永向黨·永遠的紅軍》專欄開欄,我有幸與全軍健在的老紅軍們迎面相遇。
采編工作開始前,有前輩對我說:做這個專欄,與老紅軍對話,除了飽含至深的崇敬之外,還需要一種氣,一種與之對話的勇氣。我很認真地想過,作為軍事新聞領(lǐng)域的“新兵”,面對一位位有著百年人生閱歷、歷盡坎坷磨難的“老兵”,我的勇氣來自哪兒?
梳理老紅軍基礎(chǔ)資料表格,我很快找到一種答案:將“參加革命時間”與“出生年月”相減,全軍健在33位老紅軍參加革命的平均年齡,只有不到14歲。十幾歲就踏上從軍路,沒摸過幾次槍就上戰(zhàn)場,他們都敢向前沖,我怎么還能說自己沒勇氣?
老紅軍們頭也不回地踏上的那條未知的路,在今天有一個光輝的名字——長征。
80多年前,也是在這樣一個寒冷的冬季,馬志選背著幾斤磨得很粗的炒面、穿著草鞋開始了長征。那些炒面中,有一部分是馬志選與分屬不同隊伍的父親馬天福分別前,父親特意從自己的糧袋里倒給他的。
行軍途中,馬志選一直記著父親的話:“萬事小心。”可那是以艱苦卓絕著稱的長征啊!將士們常常走一整天,也找不到能喝的水,挖不到能吃的野菜。沒有吃的,他們只能冒險吃蘑菇。蘑菇有毒,吃了全身發(fā)腫。馬志選說,前面的戰(zhàn)友倒下了,他們就掩埋下戰(zhàn)友的遺體繼續(xù)向前走。向前走,多苦、多難,都要向前走。他期待著勝利的日子,與父親重逢。
三過草地,兩爬雪山。度日如年的18個月后,馬志選盼來了勝利,卻沒能等來重逢。
有人告訴馬志選,老炊事員馬天福犧牲那天,夾金山的風雪特別大。有戰(zhàn)友勸馬天福丟掉身上的行軍鍋,減輕一點負擔,可他犟得像頭牛:“沒有鍋,怎么生火做飯?冰天雪地里,哪怕讓大家喝上口熱水也是好的!”他背著那口大鍋一步一步向前挪,可人哪敵得過風啊!狂風灌進大鍋,馬天福身子一歪,栽下山谷,沒有留下一句話就犧牲了。
直到今天,馬志選仍不愿看長征題材的電影。他總說一想起往事、想起父親,心口就疼。馬志選后來打了上百場仗,手指頭被打斷了,胳膊讓子彈射穿了,卻沒掉過一滴淚,沒喊過一聲疼。
采訪和編稿過程中,我一次次走近老紅軍,尋找他們拼了性命也要向前沖的理由。答案沒有想象中高遠,卻有血有肉:為窮人打天下,讓孩子們吃上飽飯、過上好日子,為父母和戰(zhàn)友報仇!
親人,是戰(zhàn)士的“軟肋”;為了親人,是他們堅不可摧的“鎧甲”。當戰(zhàn)士義無反顧向前沖的時候,他們的靈魂,在戰(zhàn)火中淬煉升華。
行文至此,我不禁想起自己采訪的第一位老紅軍,閔敬德。長壽面,壽桃,紅色氣球和滿堂歡聲笑語——這是1月24日,閔敬德107歲生日時的場景。再過一個月,老人即將迎來自己的又一個生日。此時翻看這段祝壽視頻,我情不自禁嘴角上揚,發(fā)自內(nèi)心為這位可敬可愛的老紅軍祝福。
還記得,為準確還原閔敬德的戰(zhàn)斗經(jīng)歷,我想方設(shè)法向老人的多位家人詢問、求證。眾人的回答出奇地一致——“他不太講以前的事。他總說自己就是一個‘小卒子’,從不認為自己有多大的功勞”。
然而,這位“不愿居功”的老人,曾受過4次嚴重的槍傷,兩個膝窩里至今各埋著一枚未取出的彈片。這個眾人印象里“笑瞇瞇的鄰家爺爺”,任團副參謀長時胸膛被敵人的子彈打穿,“鮮血浸透了兩層棉被”;任副團長時臉頰被流彈擊中,“血嘩嘩流,兜都兜不住”。
凝望閔敬德蒼老卻紅潤的臉龐,我被他純粹高尚的生命深深震撼。為了勝利向險而行,他是“真的猛士”;和平年代堅守心靈的寧靜,他是真的赤子。
到今天為止,我和戰(zhàn)友們共報道了17位老紅軍。每完成一次采訪、編輯完一篇稿子,我都盯著版面反復地看,久久地與他們“對視”,心緒難平。我一次又一次地發(fā)現(xiàn),這些老兵對于這支軍隊、這個國家、這個民族的感情,有時如大海般洶涌澎湃,有時如溪流般清澈自然。他們在瑣碎日常中展現(xiàn)出的“另外一面”,就像一根針,會輕輕扎你一下。就那么一下,會讓你挺直脊背,心跳加速。
就像馬志選給兒女們?nèi)∶俺瘒⒊?、朝軍”一樣,每一個都向著黨,向著國家,他希望兒女們把祖國建設(shè)得越來越好。就像余新元給兒孫立下“參軍、入黨”的家規(guī)一樣,他對唯一的、最疼愛的孫子說:“我對我的后代不講別的,你不入黨,不要往我跟前靠!”就像李宇光躺在病床上,連親人都認不清的時候,聽到人們喊他的名字,還是會下意識地答“到”。就像一身戰(zhàn)傷的閔敬德,早在40年前就許下遺愿:“等我老了,要穿著軍裝走……”
老紅軍對黨、國家和民族的情感,早已融進他們生命的每一滴熱血中。那一顆顆如暖陽、如黃金的初心,閃著光,始終滾燙。
這個專欄開欄時,有同志感慨地說,這也許是最后一次集中地、大規(guī)模地報道健在老紅軍了。那些當年平均年齡不足14歲的“紅小鬼”,如今已是平均年齡102歲的“期頤老人”。讓人感到遺憾的是,在8個多月的采編過程中,有的老紅軍走了,我們沒能追上他們的腳步。然而,“永遠的紅軍”之所以稱之為“永遠”,在于“紅軍”兩個字早已融入每一個中國人的記憶,成為中國革命勝利的名字,成為中華民族脊梁的名字,成為人民軍隊血脈永續(xù)的精神符號。
中國共產(chǎn)黨走過101周年,新中國走過73周年,人民軍隊正斗志昂揚走向建軍100周年。那些老紅軍心中曾經(jīng)遠在天邊的夢想,如今一個個變?yōu)槲覀兩磉叺默F(xiàn)實,一伸手就夠得到。這源于老紅軍最初的努力,得益于幾代革命軍人的奮斗,凝聚著前仆后繼的熱血與擔當。
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我想,老紅軍在漫長人生歲月中留下的光輝足印,終會變成一面面鏡子,讓新時代人民軍隊的每名成員反觀自己,思考自己的使命和人生。有老紅軍做榜樣,是我們的幸運。努力成為像他們一樣的人,是我們的光榮。
致敬,永遠的紅軍!
網(wǎng)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我們
主辦:華夏經(jīng)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quán)所有 華夏經(jīng)緯網(wǎng)
Copyright 2001-2024 By 612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