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軍15日結束演習后,將坦克車以鐵路撤離演習區(qū)。(摘自俄羅斯國防部官網)
俄羅斯、烏克蘭與白俄羅斯是東斯拉夫民族建立的三個國家,有共同的歷史、近似的語言和長遠的文化傳承,可說是兄弟民族。其中,俄羅斯首都莫斯科是最重要的政治中樞,第二大城圣彼得堡是昔日的帝國首都,至于烏克蘭的基輔則是三個民族共同的文化原鄉(xiāng),如同中國的西安,或日本的京都。
“烏克蘭”一詞意味的是“祖國、家鄉(xiāng)”,但另一說則是“外圍、邊疆”,前者反映了烏克蘭人的主觀認知,后者則是俄羅斯人的普遍共識;這也凸顯了俄、烏兩國人民“異中求同,同中存異”的分歧。
根據2001年的統(tǒng)計,在烏克蘭境內有85%民眾以烏克蘭語為母語,15%說的則是俄語,另外還有192萬烏克蘭人住在俄羅斯境內。這凸顯了兩者間“你泥中有我,我泥中有你”的現實。但在過去30年里,由于蘇聯瓦解,經過了民族國家意識的再造,以及外部顏色革命的推波助瀾,導致俄、烏之間兄弟鬩墻、互為寇仇!2014年起,烏克蘭內戰(zhàn)造成死傷枕藉,兩國關系江河日下,隨時可能兵戎相見。
俄羅斯總統(tǒng)普京為了維持自身的安全屏障,要求美國承諾北約不再繼續(xù)東擴,也不得將烏克蘭納入北約組織。但拜登已經拒絕,并聲稱俄烏戰(zhàn)爭即將一觸即發(fā),美國公民應立即離開烏國,以免受到戰(zhàn)火的摧殘。
但是,烏克蘭總統(tǒng)澤倫斯基卻相信兵兇戰(zhàn)危之勢仍有轉圜余地,他一方面要求美國拿出確切的戰(zhàn)爭情資,另一方面則邀請拜登親自訪烏,以具體行動表態(tài)支持烏克蘭,而不是輕言恫嚇。但據《紐約時報》報導,拜登“極不可能”接受此邀請。相對的,德國總理朔爾茨卻立即分訪烏、俄兩國,以具體行動進行斡旋,以期化解紛爭。
到底是什么原因,導致美國和德國有這樣迥異的反應呢?其中主因有三:一、俄、烏戰(zhàn)爭一旦爆發(fā),歐洲安全情勢將急轉直下,形成中東歐的地緣政治危機,而目前領導歐盟的德、法等國勢必被迫卷入。基于此,面對此安全困境,只有盡早地介入,方能息爭止紛。但對美國而言,除了在大西洋另一邊隔岸觀火外,還可藉此消化國防預算、緩解通膨危機,并讓軍火工業(yè)集團獲得更多收益,而政治人物也因此大發(fā)戰(zhàn)爭財,分配到更多的獻金與利得。
二、當戰(zhàn)事爆發(fā)后,美國將有充分的理由進一步擴張北約勢力范圍,容納烏克蘭、喬治亞等國,進一步壓縮俄羅斯的生存空間,同時也擴大對歐洲的政治、軍事影響力,順勢分化歐盟!這是后冷戰(zhàn)時代難得一見的戰(zhàn)略機遇,對美國獨霸局面的維系,十分有利。
三、若俄羅斯最后戰(zhàn)敗,普京恐將被迫下臺,這對拜登而言,將是對年底期中選舉的一大助力。反之,如果烏克蘭失敗,則可藉此強化美國人同仇敵愾的危機意識,對執(zhí)政者亦屬有利。這正是拜登在博弈時的如意算盤,卻也是烏克蘭人戒慎恐懼、忐忑不安,急轉直下、尋求對俄和解的主因。
(作者周陽山為臺灣中國文化大學教授)
來源:臺灣《中國時報》
主辦:華夏經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4 By 612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