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督豆腐
陽春白雪
從公元前221年到公元960年的秦至唐代,其間歷時1200多年,河北飲食文化在前期形成初步文化模式的基礎(chǔ)上經(jīng)歷了一個發(fā)展壯大的重要時期。這一時期,河北飲食文化承上啟下,創(chuàng)造了一系列重要的文化財富,為后來河北飲食文化邁向成熟開辟了道路。
西漢時期,冀菜烹飪原料大量引進。張騫、班超出使西域,促進了漢族與少數(shù)民族的交往,許多西域的烹飪原料傳入了中原地區(qū),如苜蓿、胡瓜、胡豆、胡椒、胡麻、胡桃、胡蘿等。胡瓜引進后率先種植的是河北一帶,黃瓜這種蔬菜登上宮廷菜,河北為最。黃瓜入饌,在河北由來以久。河北現(xiàn)有黃瓜宴,即整桌的菜均用黃瓜為主要原料制成。
這一時期,調(diào)味品和傳熱媒介又有了突破性的發(fā)展,在動物油的基礎(chǔ)上,開始使用植物油,如豆油、麻油、黃醬等登上了灶臺。相傳河北古菜霸王肉,即是用植物油炸制而成的。植物油的使用,使菜肴的味道、色澤、質(zhì)地發(fā)生了很大變化,對冀菜的發(fā)展起了促進作用。同時,當時做菜已開始使用糊和漿,是使菜質(zhì)外焦里嫩的初級階段。
唐朝是我國歷史上的興盛時期,農(nóng)業(yè)和手工業(yè)的發(fā)展使飲食業(yè)也迅速繁榮起來。在河北,眾多的大城鎮(zhèn),如:趙州、定州等,為冀菜提供了廣闊的市場。據(jù)《真定縣志》載:優(yōu)肆娼門,酒爐茶灶,豪商大賈,并集于此,極為繁麗?!边@是對當時繁榮景象的寫照。河北傳統(tǒng)菜“崩肝”、“熱切丸子”、“敬德訪白袍”等就是當時有名的菜肴,流傳發(fā)展至今?!氨栏巍币徊艘渣S牛肝為主要原料,經(jīng)煮制切絲、煸炒、裝盆切制而成的一道熱制涼吃的菜肴,其工藝在當時看已頗為復雜;“敬德訪白袍”一菜是以海參、玉蘭片為原料燒制而成,不僅原料高檔,而且工藝復雜。這兩個菜代表了河北當時的烹飪技術(shù)水平。
唐朝時的冀菜原料的使用上非常廣泛。在配菜、菜肴的營養(yǎng)及調(diào)味上也頗為講究。這一時期,筵席的進餐形式也有了改革,席面從席地而坐發(fā)展為憑案而食。而上菜程序上講究“凡點索食次,大要及時,如欲速飽,則前重后輕。如欲遲飽,則前輕后重。”這種上菜的程序至今還在酒席上沿用。
由此可以看出,唐朝時期冀菜,烹調(diào)方法更加多樣,刀工技術(shù)又有了發(fā)展、烹飪原料豐富多彩,菜肴的味、質(zhì)地又有了突破性的提高,筵席形式有了改進。
扒熊掌
直隸海參
冀菜有三大主要流派,即以保定、石家莊、邢臺、邯鄲、衡水等為代表的冀中南菜;以承德為代表的宮廷塞外菜;以唐山秦皇島為代表的冀東沿海菜。
冀中南派:以保定為代表,包括石家莊、邯鄲等地方菜,特點是選料廣泛,以山貨和白洋淀的魚、蝦、蟹為主,重色、香,重套湯。
宮廷塞外派:以承德為代表,特點是選用當?shù)卦先腽?,善烹宮廷菜及山珍野味,它似北京宮廷菜,但禁忌牛、兔,刀工精細,重火功,講究造型與裝菜器皿,口味香酥咸鮮。
冀東沿海派:以唐山為主,因瀕臨渤海,盛產(chǎn)海鮮,所以以烹制鮮活海產(chǎn)見長。特點是原料豐富,刀工細膩,講究明油亮芡。
直隸官府菜流派(冀中南菜的重要一種)的炸烹蝦段、荷包里脊、炒代蟹、鍋包肘子,宮廷塞外菜流派的金銀燕菜、扒熊掌、烤全鹿,冀東流派的芙蓉燕菜、水晶雞片、醬汁瓦塊魚等菜品,都極具河北獨特的風味。
2018年9月10日,中國烹飪協(xié)會發(fā)布了《中國菜——全國省籍地域經(jīng)典名菜、主題名宴名錄》。目錄囊括了來自全國的34個地域菜系、340道地域經(jīng)典名菜以及273席主題名宴。其中,河北共有十大經(jīng)典名菜、十大主題名宴上榜。
河北十大經(jīng)典名菜拼圖(制圖:虞鷹)
白玉雞脯:一款風味獨特的河北傳統(tǒng)名菜。白玉雞脯始于清末,源于歷史文化名城保定,由清末保定府衙內(nèi)名廚所創(chuàng)制,后流入菜館。此菜具有造型美觀、色白如玉、質(zhì)地細嫩、清香適口的風味特色,故一直深受廣大食客青睞。
白洋淀燉雜魚:白洋淀的特色美食之一。這道菜的食材是白洋淀里的種類不一的新鮮活魚,吃白洋淀的燉魚,一定要配上玉米餅子,那味道簡直是妙不可言。
金毛獅子魚:石家莊傳統(tǒng)名菜。這道菜以鯉魚為主要材料,經(jīng)加工修飾后炸制而成。菜品酸甜適口、色澤金黃、魚絲蓬松形似獅子,故得名“金毛獅子魚”。此菜始于民國初期,由石家莊某飯店名廚創(chuàng)制。
皇家御品鍋:屬于宮廷塞外菜,是宮廷菜與塞外菜的融合??谖断闼瞩r咸、講究造型和器皿是這類菜肴的重要特征。
脆皮蝦:外觀呈金黃色,富有彈性的肉質(zhì)讓味道鮮美可口。一口咬下去,外皮微酥,內(nèi)里鮮嫩清爽,十分開胃。
燴南北:張家口的特色名肴。所謂燴南北,就是以塞北口蘑和江南竹筍為主料,將它們切成薄片,入旺火油鍋煸炒,加上一些調(diào)料和鮮湯,燒開勾芡,淋上雞油即成。此菜鮮美爽口,香味濃烈。
鍋包肘子:保定地區(qū)的傳統(tǒng)名菜。外焦里嫩,香酥可口,香而不膩,便于攜帶,如配上大蔥、面醬吃,更是別有風味。這道菜已有140年的歷史。因此菜有美容養(yǎng)顏的功效,傳入宮廷后倍受青睞,深得慈禧太后喜歡。
滋補羊脖:羊脖肉肉質(zhì)細嫩,幾乎沒有脂肪層,且味道鮮美。羊肉性溫熱,補氣滋陰、暖中補虛、開胃健力,在《本草綱目》中被視為補元陽、益血氣的溫熱補品。
煨肘子:唐山的傳統(tǒng)菜肴,以豬肘做原料,經(jīng)過焯水、過油、煮、蒸、收汁、整形等多道工序加工而成,具有色澤紅潤、質(zhì)感軟糯、味道醇香、肥而不膩等特點。
熘腰花:將豬腰子切開,片去腰臊,打上麥穗花刀,紅水氽、油沖,采用爆炒法制成,但熒汁較熘菜略濃。此菜歷史悠久,后經(jīng)不斷完善,成為現(xiàn)在的熘腰花。
一品直隸官府宴
河北十大主題名宴,包括:一品直隸官府宴、口蘑宴、天然居一品福壽宴、白洋淀全魚宴、花好月圓宴、金圓八珍宴、河北滿漢全席、磁州宴、鳳凰宴、平安富貴宴。
康熙與雞里蹦
雞里蹦
據(jù)記載,康熙五十五年二月二十五日,康熙皇帝御舟停泊在保定府安州白洋淀郭里口行宮。大學士張廷玉、直隸巡撫趙宏燮等人侍駕。時近黃昏,皇帝決定用御膳。保定官府名廚,用家養(yǎng)雛雞宰殺,加白洋淀新鮮蝦仁,佐以槐茂甜面醬,炒制一道菜獻上,康熙食此菜后,感覺既有雞肉之鮮香,又有蝦仁之脆嫩,更覺醬味唇齒留香,便喚上廚師,問是何菜,廚師情急之中,想到做菜時的鮮蝦蹦躍之形,便隨口答道:回皇上,此菜本名雞里蹦??滴跻宦牐堫伌髳?。夸獎道:“好一個雞里蹦!雞、蝦為水陸兩鮮集萃,此菜有情有景,菜名栩栩如生?!?/p>
李鴻章燴菜
李鴻章燴菜
據(jù)說,清朝輔國重臣李鴻章官拜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在直隸任上近三十年。1896年奉慈禧太后旨意出使歐美各國,在外數(shù)月,因不習慣西餐,很是思念家鄉(xiāng)飲食。李鴻章回到直隸總督署后,曾給膳食總管董茂山談及此事,董茂山心領(lǐng)神會,便與師弟長春園掌柜王喜瑞共同研究,二人根據(jù)保定府自古擅做燴菜的傳統(tǒng),精選上等的海參、魚翅、鹿筋、牛鞭等配以安肅的貢白菜,豆腐、寬粉等,加入保定府三寶之一的槐茂甜面醬精心燴制而成,在總督署東花廳的宴席中奉上此菜,李鴻章品嘗后翹指稱贊。后來直隸官府官廚便逐步將此定名為“李鴻章燴菜”。
曾國藩與炒代蟹
炒代蟹
相傳曾國藩特別愛吃螃蟹,同治七年,他到保定任直隸總督,正值寒冬。當時的華北冬日無蟹。直隸各級官員在張家作坊為新任總督接風洗塵。張家作坊的掌柜,一代名廚葛洛秀為了彌補無蟹的缺憾,投曾國藩所好,絞盡腦汁,根據(jù)蟹肉的色澤、味道,用雞蛋和魚肉為主要原料,精工秘制,研究出一道“吃蟹不見蟹”的菜肴——炒代蟹。直隸總督曾國藩食后大為贊賞,作為直隸官府筵席的特別菜品,每逢宴請重要之時,都要將此菜推薦給大家,廣受好評。清末民初,保定名廚任云章擅做此菜,并在此基礎(chǔ)上從色澤、口味逐步完善,達到以假亂真的地步。
榮祿桂花魚翅
榮祿桂花魚翅
據(jù)史冊記載,慈禧太后酷愛桂花,在頤和園中廣為種植,花開之時,滿園飄香、景色怡人。直隸總督榮祿命官廚仿桂花之形之色創(chuàng)制出桂花魚翅、桂花干貝等菜以示對朝廷效忠。桂花魚翅色澤淡黃、形似桂花、鮮咸醇香、松軟可口。此菜在直隸總督署東花廳中秋佳節(jié)團圓盛宴上受到了總督榮祿及家眷的好評。光緒二十七年、光緒二十九年,慈禧太后兩次過保定據(jù)說曾品嘗此菜,也是滿齒留香、盛贊不絕。
黃瓜之名的由來
公元319年,羯族人石勒建立后趙王朝,建都襄國(今河北邢臺),頒布法令禁說“胡”字。一次在御賜午膳上,石勒為了考驗漢族官員是否忠誠于他,就指著一盤用胡瓜制成的菜肴問郡守樊坦:“知此物何名乎?!狈故莻€老儒生,對胡瓜當然不陌生,但又不敢直言“胡”字,他靈機一動,以詩代答:“柴案佳肴,銀杯綠茶,金樽甘露,玉盤黃瓜”。黃瓜之名由此而來。至今,河北還有黃瓜宴之說。即整桌的菜均用黃瓜為主要原料制成??梢?,黃瓜入饌,在河北由來以久。
荷包里脊的由來
荷包里脊
荷包里脊,始于清末,為清宮御膳房所創(chuàng)制。在清代,王公大臣皆隨身佩帶用金黃錦緞做成的小囊,名曰“荷包”,用以裝錢裝物或作為衣外的裝飾物。上面用金絲花線繡有花鳥蟲魚圖案,形象美觀,色彩鮮艷。御膳廚師便模擬荷包的樣子,創(chuàng)制了此菜,后成為宮中名饌。
編輯策劃:虞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