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九十華誕” 兩岸故宮聯(lián)手同慶

“九十華誕” 兩岸故宮聯(lián)手同慶
“年”——兩岸故宮建院90周年? 如梭歲月,兩岸故宮迎來”90華誕”,為此特殊“年份”,兩岸故宮卯足勁頭以多種形式合作共慶九十栽。北京故宮博物院今年陸續(xù)推出一系列文化活動,博物院開放面積從過去的52%進一步增加到65%,院內(nèi)展覽也將達到展出文物數(shù)量最多、內(nèi)容最...

            

 

“年”——兩岸故宮建院90周年 

如梭歲月,兩岸故宮迎來”90華誕”,為此特殊“年份”,兩岸故宮卯足勁頭以多種形式合作共慶九十栽。北京故宮博物院今年陸續(xù)推出一系列文化活動,博物院開放面積從過去的52%進一步增加到65%,院內(nèi)展覽也將達到展出文物數(shù)量最多、內(nèi)容最豐富、形式最精彩的多個“院史之最”?!?/P>

兩岸故宮將于10月聯(lián)合推出“郎世寧來華300年特展”,屆時北京故宮博物院的8幅郎世寧作品將赴臺參展。意大利人郎世寧擅繪駿馬、人物肖像、花卉走獸。此次展出的郎世寧作品包括《百駿圖》《畫孔雀開屏》《十駿圖》《十駿犬圖》《畫仙萼長春》等珍品。

相關(guān)新聞:兩岸故宮攜手同慶九十華誕

 兩岸故宮后人共憶國寶避寇路 念念不忘文物賬         

臺北故宮推開春三大展 兩岸故宮步入90周年慶典年

 “石渠寶笈特展”   

故宮博物院慶祝建院九十周年系列展覽之“石渠寶笈特展”,于9月8日在武英殿書畫館和延禧宮展廳同時開幕,在兩個月的展期中,將有近300件珍貴的書畫藏品與觀眾見面。這次展覽最大的亮點莫過于《清明上河圖》528厘米長卷將全卷鋪開陳列,而上次全本展出還是在10年前故宮80歲生日之時。由于機會難得,更使很多觀眾成了圍觀《清明上河圖》的“釘子戶”。 【閱讀】

“郎世寧來華300年特展”

北京故宮與臺北故宮已確定于今年10月聯(lián)合推出“郎世寧來華300年特展”,屆時北京故宮博物院的8幅郎世寧珍品將赴臺參展,包括《郎世寧畫弘歷射獵聚餐圖軸》《郎世寧畫果親王允禮像冊》《郎世寧八駿圖卷》等。屆時北京故宮博物院的8幅郎世寧作品將赴臺參展,包括《百駿圖》、《畫孔雀開屏》、《十駿圖》、《十駿犬圖》、《畫仙萼長春》、《郎世寧畫弘歷射獵聚餐圖軸》、《郎世寧畫果親王允禮像冊》、《郎世寧八駿圖卷》等珍品。

曾經(jīng),郎世寧的中西合璧的風格技法,影響了清康雍乾三朝的宮廷繪畫和審美趣味;如今,郎世寧畫作偶爾現(xiàn)身拍場,便是奇貨可居,是吸睛利器,也曾是天價的創(chuàng)造者。【閱讀】

“兩岸故宮網(wǎng)上合璧” 

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馮明珠到訪故宮博物院時透露,今年12月28日,臺北故宮南院區(qū)有望開放。此外,兩岸故宮也計劃通過數(shù)位館等模式實現(xiàn)“雙宮合璧”,文物聯(lián)展。有望利用網(wǎng)絡(luò)技術(shù)使兩岸故宮“合展”。馮明珠表示,在虛擬平臺上,使兩岸故宮“合展”幾乎沒有技術(shù)難點。

  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說:“還可以實現(xiàn)跨越空間的合作。比如兩岸故宮在同一時間開辦同一主題展覽,例如五大名窯系列展等。這種做法勢必擴大中國文化的傳播范圍,吸引更多人關(guān)注和了解故宮。【閱讀】  

相關(guān)報道:兩岸故宮聯(lián)展 郎世寧的前生今世

深度揭秘故宮迎90周年大慶推出的“石渠寶笈特展” 

90歲故宮今起罕見“曬家底”,慈寧宮終于要開放了

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馮明珠介紹展覽中新社    

“思”—— 兩岸故宮的合作與交流

分隔在海峽兩岸的兩個博物院,其藏品都主要來自清代宮廷舊藏,各有所長、互為補充,可謂同根同源。兩岸故宮血脈相連,代表了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是所有中國人的驕傲。兩岸故宮都是向社會公眾開放的博物館,是公益性的文化機構(gòu),都在為如何更好地保護、研究與利用這些文物藏品,更好地實現(xiàn)社會教育、文化傳播等職能而不懈努力。

兩岸故宮持續(xù)的交流合作,受益的不僅僅是兩岸故宮人,更是兩岸關(guān)心關(guān)切文化事業(yè)的普通民眾。加強兩岸故宮的交往能夠切實促進兩岸同胞對中華民族文化的認知感和歸屬感,并對兩岸文化交流產(chǎn)生積極的效用和深遠的影響。這不僅僅是兩岸“故宮人”所期待與歡迎的,更是兩岸民眾的普遍愿望。未來的文物保護事業(yè)一定是全人類共同參與、共同努力和奮斗的事業(yè)。作為管理者,我們也要不斷努力,加強交流與合作,增強對文物藏品和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力度,讓全人類的文化財富守住尊嚴、流傳百世。【閱讀】

相關(guān)報道:兩岸故宮致力借文創(chuàng)讓館藏文物“活起來” 

北京故宮院長單霽翔嘆臺灣藏品難赴大陸展出         

兩岸故宮文創(chuàng)產(chǎn)品大PK:玩起腦筋急轉(zhuǎn)彎

兩岸故宮有何不同?  

 兩岸兩座故宮博物院之間發(fā)生了一場有趣的隔空對話。北京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接受媒體訪問時說,大家對北京故宮有個誤解,以為“珍貴文物都去了臺灣”,其實不然,北京故宮不但藏品數(shù)量遠遠多于臺北,而且精品也非常多。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馮明珠就此回應(yīng),兩岸“各擅勝場,無需比較”。

兩岸故宮確實沒必要分個高下,不過,相信普通人都很感興趣,兩邊各有什么特色?為什么臺北故宮的翠玉白菜那么有名,北京故宮卻好像沒有“鎮(zhèn)館之寶”?所謂內(nèi)行看門道,去這兩個博物院,應(yīng)該看什么? 【閱讀】   

兩岸故宮藏品大揭秘   

故宮博物院成立之前,遜帝溥儀將1200余件書畫精品、古籍善本和大量珍寶盜運出宮。新中國成立后,其中相當部分重新回到了北京的故宮博物院。除所存舊藏外,有近1/5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在中央政府的直接領(lǐng)導和各省市積極支持下征集、購買的散佚清宮文物及社會各界人士的捐贈。解放初期,國家就毅然花50多萬港幣從香港買回著名的“三希”中的兩希——《伯遠帖》和《中秋帖》。當時臺灣也想買,但經(jīng)費沒有落實,他們至今引為憾事。迄今為止,先后有600多人向北京故宮捐獻文物。毛主席三次將友人送自己的文物轉(zhuǎn)送故宮保存。張伯駒、朱翼庵、孫瀛洲等人的無私捐贈,彪炳千秋。新征集的文物,許多在價值上比清宮舊藏毫不遜色。這使故宮很快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歷代文化藝術(shù)的巨大寶庫,成為最有代表性的中華文明的象征。

    1933年故宮南遷文物共13491箱,部分文物南遷后,北平故宮本院所留文物相當多,也有不少珍品,淪陷期間還在繼續(xù)清點未曾登記的文物,并征集了一批珍貴文物。南京政府曾下令馬衡院長選擇留平文物菁華裝箱,分批空運南京,馬院長雖將珍品編目造冊報南京,但以各種理由推延裝箱,后來一箱也未運走。南遷文物后來運臺2972箱,占南遷箱件數(shù)的22%,當然多是精品。其實留下的78%精品也相當多。國民黨向臺灣運文物,因戰(zhàn)爭形勢突變只運了三次,第三次擬搬運1700箱,由于運輸艦艙位余地有限,加之僅有24小時裝船時間,結(jié)果只運出972箱,另728箱也留在了內(nèi)地。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