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王建民:臺灣“藍營基本盤”與“非綠基本盤”的變化觀察

王建民

 王建民,陜西耀縣人,1960年生。中山大學經濟學學士,法學(社會學)碩士。1986年進入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工作至今,研究員。北京聯合大學臺灣研究院客座教授,中國亞非發(fā)展交流協(xié)會理事。已出版《海峽兩岸經濟貿易投資大全》、《臺灣何處去》、《海峽季風——多棱鏡下兩岸關系透視》、《臺灣政商家族》、《塑膠霸主——王永慶》、《臺灣軍力》、《臺灣的“黑金政治”》、《臺灣省地理》、《臺灣黑社會內幕》、《臺灣地方派系與權力結構》、《民進黨政商關系研究》、《國民黨下臺內幕》等。

     作者 王建民 

    如何判斷臺灣這次大選結果與藍綠基本盤的變動是一個重要問題。尤其是所謂的“泛藍陣營”再次出現分裂選舉,親民黨的宋楚瑜又一次參加大選,并與從國民黨分裂出來的民國黨主席徐欣瑩合作,加上一系列新興政黨參加“不分區(qū)立委”選舉及爭取政黨票,對于判斷泛藍基本盤增加了新的變數與難度。是以國民黨候選人的得票數或國民黨“立委”選舉的政黨得票數作為泛藍基本盤?還是以“朱玄配”與“宋瑩配”得票數合計作為泛藍基本盤?甚或以 “立委”選舉的偏藍政黨政得票數作為泛藍基本盤?不同算法,會有不同的結果與含義。準確、合理估計泛藍或藍營基本盤,對認識臺灣政治結構變化具有重要意義。筆者在藍綠概念基礎上提出“非綠陣營”或“非綠基本盤”概念,更能準確解釋臺灣社會政治結構的變化態(tài)勢。

    過去涉臺學界對臺灣藍綠基本盤的普遍認識是“藍大綠小”,而且總體上呈現“藍消綠漲”的動態(tài)變化過程,大致從早期的約7:3逐步演變到6:4、再到后來的5.5:4.5。2008年“大選”,馬英九得票數達到766萬張,得票率達58.45%,謝長廷得票率為41.55%,藍綠得票率之比約為58.4:41.6;2012年選舉,馬英九得票數為689萬張,得票率約為51.6%,蔡英文得票率為45.6%,藍綠得票率之比約為52:46(按百分比換算為53:47)。2014年底“九合一”選舉,國民黨得票數只有499萬張,得票率為40.7%,藍綠之比變?yōu)?1:48(按百分比換算相當于40:60)。今年初這次選舉結果,朱立倫得票數為381.3萬張,得票率為31.1%;蔡英文的得票數與得票率分別為689.5萬與56.1%;藍綠得票率之比為31:56,按百分比換算后和藍綠之比約為36:64。

    問題是,這次選舉的“宋瑩配”得票數是否應視為藍營選票?是判斷藍營基本盤的關鍵之一。對于親民黨是否還屬于藍營,近年來在學界存在較大爭議,雖然臺灣主流媒體與許多人仍視親民黨為泛藍陣營,但國民黨內部人士與不少學者卻認為親民黨已“棄藍投綠”或“橘子變綠”,不再屬于藍營。親民黨宋楚瑜與民國黨主席徐欣瑩合計得票為157.7萬張,如果全部視為藍營選票,則泛藍得票總數達到539萬票,藍綠政治板塊變?yōu)?4:56。不過,就“宋瑩配”的政黨屬性與支持民眾看,不應當視為藍營選民,至少不能全部視為藍營選民(可能只有少數藍營選民支持國民黨,但不投票給朱立倫)。支持宋與徐的選民,應是既不喜歡民進黨、也不喜歡國民黨(代表本藍)的選民,應屬于“非藍非綠”選民。

    因此,筆者提出臺灣政治力量對比變化的一個新概念,即“非綠陣營”或“非綠基本盤”?!胺蔷G陣營”是指不支持綠營的政黨、團體、組織及其選民,主要包括了深藍(中華統(tǒng)一促進黨)、正藍(新黨)、本藍(國民黨)、淺藍(民國黨、軍工教聯盟黨、信心希望聯盟黨)、橘藍(親民黨)、無藍(無黨團結聯盟黨)等?!胺蔷G陣營”概念的提出與臺灣整個社會的發(fā)展脈絡是一致的。近年臺灣整個社會有“綠化”趨勢,即綠營勢力越來越大,但同時也存在著不支持綠營或擔憂綠營執(zhí)政的“非綠陣營”群體,但卻不是一個團結、有組織的有機整體,而是分散的、屬于不同政黨與組織。在“非綠陣營”內部可再分為“藍營”與“非藍非綠陣營”,其中親民黨與無黨團結聯盟黨等可屬于“非藍非綠陣營”。

    目前臺灣有250多個政黨,但有一定影響的政黨不多。參加本次“立委”選舉的政黨有26個,其中18個政黨參加“不分區(qū)立委”選舉,爭取政黨票。其中,屬于綠營的政黨包括了民進黨、時代力量黨、綠黨- 社會民主黨聯盟、臺灣團結聯盟黨、自由臺灣黨、臺灣獨立黨與大愛憲改聯盟黨等7個政黨。泛綠政黨“立委”選舉政黨得票數為682萬,與蔡英文的得票數689萬相差不大(但民進黨政黨票只有537萬票,與蔡英文得票數少了152萬),表明綠營內部雖然存在不同政黨,但在支持蔡英文、對抗國民黨問題上高度團結,結成戰(zhàn)略同盟,形成一致對外的泛綠聯盟。

     爭取政黨票的另外11個政黨屬于“非綠陣營”,包括了國民黨、親民黨、民國黨、新黨、中華統(tǒng)一促進黨、軍工教聯盟黨、信心希望聯盟黨、樹黨、健保免費連線黨、和平鴿聯盟黨、無黨團結聯盟黨,合計得票數為536.4萬票,可稱為“非綠基本盤”。如此以來,“綠營基本盤”與“非綠營基本盤”之比約為56:44。如果將未投票的計算在“非綠基本盤”之內,則臺灣“綠營基本盤”與“非綠營基本盤”實力對比比較接近。

    其中,可將政治立場比較接近的國民黨、新黨、中華統(tǒng)一促進黨、軍工教聯盟黨與信心希望聯盟黨等5個政黨視為藍營,其得票數為413萬票,可作為“藍營基本盤”。以此計算,“綠營基本盤”與“藍營基本盤”之比約為56:34(在按百分比換算之后為62:38)。進行這樣更為精細的分類與分析,有助于深刻、正確了解臺灣社會政治結構的變化與發(fā)展態(tài)勢。需要注意與觀察的是,臺灣政治本土化在發(fā)展,國民黨進一步本土化也不可避免,預示著藍的成色在持續(xù)改變,深藍發(fā)展受到擠壓,淺藍將成為主流,甚至未來有可能轉變?yōu)椤胺撬{非綠”的態(tài)勢。數十年之后,臺灣政治結構可能不再是藍綠之分,而是“綠營”與“非綠營”或“綠與非綠”之分。(作者 王建民 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研究員) 

    華夏經緯網專稿 如需轉載請注明來源



華夏經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