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方敬為)美國對等關稅政策,在半導體稅率方面遲未確定,臺積電對此公開呼吁美國應豁免相關關稅課征。彰化師范大學全球創(chuàng)意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研究中心主任王信文接受中評社訪問表示,臺積電未來在美生產面臨營運成本攀升、利潤稀釋,倘若在臺生產的品項又要被課征關稅,對臺積電將是一大沖擊,且臺幣升值也會是負面因素,關稅及匯率壓力是臺積電要面臨的挑戰(zhàn)。
王信文,交通大學管理學博士,彰師大三創(chuàng)暨管理科技研究中心主任、智富經營管理學會榮譽理事長。曾任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調研學者、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訪問學者、美國加州大學爾灣分校短期研究員等職,研究專長包括國企跨境電商策略、大數據行銷決策、區(qū)塊鏈、資通訊5G整合與智慧機械等。
美國商務部針對半導體關稅展開“232調查”,各界關注美國特朗普政府對半導體的關稅稅率,臺積電并罕見為半導體供應鏈請命,公開呼吁美國政府,應該豁免臺積電亞利桑那廠和其他已承諾在美國進行半導體制造投資企業(yè)的關稅或其他進口限制。
王信文表示,臺積電認為美國晶片關稅政策“弊大于利”,不僅會影響其在美國的投資,還會對整個半導體供應鏈以及美國本土科技企業(yè)造成負面沖擊。臺積電的發(fā)聲是其來有自,因為一旦美國對進口半導體課征重稅,以海外訂單為主的臺積電一定會受到沖擊。
王信文指出,自臺積電宣布在美國亞利桑那州投資建立先進制程廠以來,加上美國總統(tǒng)特朗普上任后宣布的加碼1000億美元投資,臺積電投資額度高達1650億美元,預計在當地新增超過1600名研發(fā)及制造人員。然而,當地的生產成本高出臺灣本島近三成,已可以預期,臺積電未來在美國的生產毛利必然下降。
他說,臺積電在美國投資所產生的成本壓力尚未完全消化之際,美國政府根據1962年貿易擴展法第232條,考量所謂國安風險,可能對進口自臺灣的晶圓產品加征10%到25%的關稅,甚至最高至50%。差額若以25%稅率計算,將使臺積電于美國的年營收承受數十億美元額外負擔。對客戶端而言,NVIDIA、AMD等美國晶片大廠面對成本上升,也將相應通膨壓力轉嫁至終端市場,進一步沖擊美國半導體產業(yè)鏈的競爭力與供應鏈安全。
王信文說,臺積電公開向美國提出呼吁,不只是臺積電本身受創(chuàng),整個半導體產業(yè)鏈都會連帶被影響,顯然美國關稅政策讓業(yè)界相當緊張。臺積電除了關稅問題要面對,還有臺幣升值導致其出口利潤被稀釋的挑戰(zhàn),臺積電因此向美方提出豁免關稅的訴求,不僅是為了減輕成本負擔,也是在談判桌上爭取議價籌碼。以亞利桑那廠計劃的1650億美元第一階段投資為例,任何因關稅造成的延遲或取消,都將使美國失去近20%的先進制程產能增長機會。
不過,王信文提到,觀察特朗普的談判風格,其首選往往是將關稅設定于較高水準,以觀察對手的回應,再依據“對等關稅”原則進行局部調整。事實上,特朗曾在2024年4月公開威脅,若臺積電未能在美國本土設廠并達成特定投資金額,將對其進口晶片課以高達100%的關稅,但實際上能否做到,有待商榷。
王信文研判,未來談判的關鍵,在于雙方如何在“投資規(guī)?!薄ⅰ凹夹g讓步”與“國安”考量”之間找到平衡。臺積電除了承諾將在美國再增設研發(fā)中心、培訓更多專業(yè)人才,也不排除在技術轉移或產能配置上做出彈性安排;而美國政府則可能在確保國產晶片供應的前提下,允許一定程度的關稅優(yōu)惠。
他提到,過往美國對鋼鋁課征關稅后,亦曾在與歐盟、加拿大的談判中逐步放寬,顯示在取得實質讓步后,官方態(tài)度仍有轉圜空間。
總之,王信文表示,接下來數月將是臺積電與美國政府之間最關鍵的對弈階段。雙方若能在保護美國國家安全、維系全球供應鏈穩(wěn)定與保障企業(yè)投資回報三者間取得妥協,不僅可持續(xù)推進亞利桑那廠建設,也有助于提升美國在未來高端制程領域的話語權。反之,一旦僵局持續(xù),勢必牽動整體半導體生態(tài),從設備制造商到下游終端客戶,均將面臨更大的成本與風險壓力。
主辦:華夏經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4 By 612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