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暖往事 回味悠長
■崔國璽
今年春節(jié)前,我與幾位早年在部隊一起從事新聞工作的戰(zhàn)友相聚,大家談?wù)撟疃嗟氖钱斈耆绾伟l(fā)現(xiàn)先進典型人物——牧牛人包慶玉。思緒再次把我?guī)Щ啬嵌坞y忘的歲月。
一
1985年底,我和赤峰守備區(qū)報道組魯組長一起,前往守備六師前哨五連采訪。
因前哨五連駐守在內(nèi)蒙古科爾沁草原腹地,距離團部150多公里,加之已近傍晚,我們只好臨時住進這個團的招待所。
閑聊中,與我們同行的守備六師報道組劉干事,給我們講了一個有趣的故事。
他說:“團后勤處負責發(fā)服裝的助理,不小心給一個1米84的彪形大漢,發(fā)了一套小號軍裝,你說能穿嗎?這不,他老婆白淑蘭專程從他工作的牧場,跑了數(shù)百里地來團里幫他調(diào)換服裝。晚飯前,我還見到了她,就住在咱們隔壁?!?/p>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魯組長覺得這里邊一定有故事,便讓劉干事再講細一點。
劉干事便繪聲繪色地說:“這個團有個放牧點,離前哨五連有二三公里。這里有個放牛戰(zhàn)士叫包慶玉,蒙古族人。包慶玉1976年入伍來到炮兵連,是連里出名的‘包大漢’,才干了兩年就受到連里嘉獎,還入了黨。1979年初,部隊調(diào)整人員,包慶玉被調(diào)到團后勤牧場放牧。開始,包慶玉也想不通,為啥讓他去當‘牛倌’?經(jīng)過一番思想斗爭后,他終于想通了——團里牧場總得有人放牛。就這樣,他當兵10年,放牛7年……”
新聞敏感性極強的魯組長,認為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新聞線索。他向劉干事提出見見包慶玉的妻子白淑蘭。
不久,白淑蘭來到了我們面前。由于長年在野外風(fēng)吹日曬,白淑蘭的臉呈紫紅色。她的普通話講得并不標準,但我們還是從她的言談中,知道了一些包慶玉的故事。
第二天,我們乘坐吉普車行駛了七八個小時,才到達位于內(nèi)蒙古科爾沁草原腹地的敖都木。隆冬時節(jié)的敖都木,白雪皚皚,寒氣襲人。前哨五連就駐扎在這里。
這里沿途荒山綿延,數(shù)十里杳無人煙。連隊幾幢營房在寒風(fēng)中屹立,官兵在訓(xùn)練場上喊著響亮的口號,使這片寂靜的土地有了生機。
二
一天傍晚,魯組長、劉干事和我在一名連隊干部的陪同下,借著皎潔的月光,踏著厚厚的積雪,向團后勤牧場走去。
草原的夜,寒冷寧靜。我們迎著刺骨的寒風(fēng),在雪地里深一腳淺一腳地艱難前行。除了風(fēng)聲,就是我們踩著積雪“咯吱咯吱”的聲音。
當一個蒙古包出現(xiàn)在我們眼前時,突然傳來一陣又一陣狗叫聲。一只大黃狗攔住了我們的道路。
見此情景,劉干事喊了一嗓子:“大黃,別叫了!”
大黃狗立刻聽話地停止了叫聲,一溜煙地跑過來,在劉干事身上嗅來嗅去,不停地搖著尾巴。1個月前,劉干事曾專門來這里采訪過包慶玉,知道這只狗叫“大黃”。“大黃”也逐漸跟劉干事熟悉了。
包慶玉的妻子白淑蘭,把我們熱情地迎進了蒙古包。
蒙古包里非常暖和,爐子里的干牛糞正燃燒著,爐火很旺,上面煮著的奶茶,“咕嘟咕嘟”冒著騰騰熱氣,飄出了一股股奶香。
一位60多歲、滿臉皺紋、身著蒙古族服裝的老媽媽,也起身迎接我們。她正是白淑蘭的母親。
當時是晚上7點多,包慶玉外出放牧還沒有回來。
大約半個小時后,蒙古包外傳來“嗒嗒”的馬蹄聲,接著就是陣陣吆喝牛的聲音?!按簏S”聞聲興奮地躥了出去。
白淑蘭的臉上立刻綻放出笑容:“老包放牧回來了!”
當包慶玉拉開蒙古包的門簾,我借著油燈微弱的光看到,一個個子很高、身體健壯,像一座黑鐵塔一樣的漢子立在門口。
當他脫去身上的皮大衣,摘下棉帽,我這才看清,這是一張古銅色的臉龐,眼睛不大,高高的顴骨,是個非常典型的蒙古族漢子。
他伸過來一雙粗糙的大手。當他握著我的手時,我好像被一把鐵鉗鉗到一樣,非常有力。
包慶玉不認識漢字,但他的漢語表達能力較強。我們和他聊著家常,聽他慢慢地講述自己的故事。
“這個牧場,原來只有64頭牛、一頂破舊的蒙古包。我入伍10年,有7年時間過著‘游牧生活’。從夏初至秋末,牛走家搬,鹽水下飯,也是放牧者一年中最辛苦的季節(jié)。每年游牧歸來,我就成了‘野人’,頭發(fā)長了,人又黑又瘦,但馬牛羊卻個個膘肥體壯,牧場的牲畜存欄數(shù)升至150頭。妻子隨我常年風(fēng)餐露宿,患上風(fēng)濕病,有時雙腿又疼又腫。家里活兒比較多,我只好把岳母從城里接來,幫妻子分擔一些。因部隊幾番精簡整編,牧場隸屬關(guān)系幾經(jīng)轉(zhuǎn)換。雖然現(xiàn)在我還未轉(zhuǎn)上‘志愿兵’,但我是一名戰(zhàn)士,感到自己責任重大,更要時刻聽黨的話,盡心盡力為部隊貢獻自己的力量……”
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故事,一個個真切動人的畫面,展現(xiàn)在我們的眼前。就這樣,我們在蒙古包里采訪了3個晚上,數(shù)次流下感動的熱淚。
為真實反映包慶玉在冬季時放牧的生活,我們還和他一起來到幾十里外的放牧地方進行體驗,其艱苦程度令人難以想象。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痹诎蕉寄镜娜兆永?,我和魯組長及劉干事,完全被包慶玉的事跡所感染、打動。我們很快動筆,在一周之內(nèi)滿懷深情地撰寫出5000多字的長篇通訊,記錄下包慶玉的事跡。
三
付出總有回報。1986年2月18日,《前進報》在第一版顯著位置刊登了長篇通訊《牧牛人——記赤峰守備區(qū)某部戰(zhàn)士包慶玉》。
1986年3月5日,在原沈陽軍區(qū)八一劇場,舉行了紀念學(xué)雷鋒23周年總結(jié)表彰大會。包慶玉的先進事跡報告引起現(xiàn)場官兵強烈反響。
反映包慶玉事跡的稿件,經(jīng)過原沈陽軍區(qū)政治部宣傳部新聞處進一步挖掘采寫,最終在《解放軍報》頭版刊發(fā)。平凡鑄就偉大。默默無聞的牧牛人包慶玉,一時間成了原沈陽軍區(qū)乃至全軍的新聞人物。
時代需要楷模,像包慶玉這樣衛(wèi)國戍邊、樂于奉獻的官兵,為部隊無怨無悔地奉獻青春年華,永遠值得我們學(xué)習(xí)。與此同時,我在多年后的今天,仍然會回憶起當年陪著丈夫“風(fēng)餐露宿”放牧、風(fēng)塵仆仆到團部為丈夫換軍裝的軍嫂白淑蘭,還有包慶玉那從城里來到牧場的岳母……這些溫暖往事,讓我回味悠長。
網(wǎng)站簡介 / 廣告服務(wù) / 聯(lián)系我們
主辦:華夏經(jīng)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quán)所有 華夏經(jīng)緯網(wǎng)
Copyright 2001-2024 By 612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