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這個史前遺址又“上新”了!

華夏經緯網 > 文化 > 考古發(fā)現      2024-01-18 09:38:53

近日,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發(fā)布最新考古結果:

歷經兩年考古發(fā)掘,貴州普定穿洞出土數量豐富、類型多樣的骨角器和舊-新石器時代過渡期的墓葬,并且在早年發(fā)掘的地層之下又發(fā)現新的更早的文化遺存。

地層分析及光釋光與碳-14測年結果將該遺址古人類活動的歷史推至至少5.5萬年以前。

位于貴州省普定縣城西南約5公里的穿洞遺址,發(fā)現于1978年,在1979年進行過試掘。

1981年、1982年,在著名考古學家張森水主持下,該遺址進行過兩次考古發(fā)掘,出土兩具完整的人類頭骨和豐富的石制品、骨角器、動物化石。其中骨角器1000余件,成為當時全國第一、世界罕見的出土磨制骨器最多的史前遺址。

時隔40年,在時任中國考古學會舊石器考古專業(yè)委員會主任高星的推動下,2022年經國家文物局批準,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聯(lián)合對穿洞遺址啟動了持續(xù)兩年的第三次考古發(fā)掘。

期間,北京大學、山東大學、武漢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南京大學、四川大學等高校的部分科研人員與研究生加盟考古隊,開展多學科協(xié)同攻關。

據介紹,本次發(fā)掘面積40平方米,揭露的地層厚度超過6米,共出土石制品1萬余件,骨角制品2500余件,動物骨骼10萬余件。

數量豐富、類型多樣、加工精致的骨角器是本次考古發(fā)掘的重大收獲。此次發(fā)掘進一步證實穿洞是目前中國乃至整個東亞地區(qū)出土磨制骨器數量最多、類型最豐富的舊石器時代遺址,為研究中國乃至東亞史前磨制骨器的源流、技術特征和時空分布,分析對比與東南亞乃至歐洲、非洲同類考古材料的異同及關系,提供了系統(tǒng)、全面、珍貴的材料與信息。

另一項重要成果是發(fā)掘出舊-新石器時代過渡階段的3座墓葬,出土的人類骨骼包括未成年下頜2件和成年顱骨1件,并隨葬有骨器3件,包括1件魚鉤。

墓葬及人骨的發(fā)現為研究該地區(qū)史前人類體質特征、遺傳信息及埋葬習俗提供了重要資料;距今1萬年左右二次葬的發(fā)現,也為研究我國南方地區(qū)葬式的流變提供了重要線索。

另外,在遺址堆積下部(第11層)發(fā)現早期現代人臼齒化石1顆,初步推斷年代為距今5-6萬年,填補了貴州地區(qū)該時段古人類遺存的空白。

上述材料表明,穿洞遺址是中國南方首個舊石器時代中期古人類化石與舊-新石器時代過渡期墓葬材料共出的遺址,所埋藏的人類骨骼材料彌足珍貴。

最新測年數據表明,穿洞遺址的年代跨越舊石器時代中期末段、舊石器時代晚期和新石器時代。初步判斷在距今5.5萬年以前甚至更早時期,穿洞及其附近地區(qū)便有了人類活動,此后一直延續(xù)到距今8000年左右。其中在距今1.2萬年前后古人類的活動最為頻繁,留下的遺物與遺跡最為豐富。

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張興龍表示,如此連續(xù)、長時期、敏感時段的地層和人類遺存,對于建立區(qū)域考古學文化序列和技術發(fā)展模式,研究古人類體質演變與遺傳過程,分析該區(qū)域古人群適應環(huán)境的能力與生存方式,探索中國南方地區(qū)晚更新世以來現代人起源、演化、擴散和交流等重大課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 呂慎 陳冠合

圖片來源 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來源:光明日報


  責任編輯:王江莉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5669841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

網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我們

主辦:華夏經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4 By 612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