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1月9日《新華每日電訊》
作者:新華每日電訊評論員丁靜 熊琳
政績考核是引導領導干部樹立和踐行正確政績觀的指揮棒,關系黨中央決策部署能否切實落地、經濟社會高質量發(fā)展能否穩(wěn)步推進。但有部分基層干部反映,有些地方將看得見、見效快、影響大的“顯績”作為考核重點,容易忽略那些精力投入多、時間戰(zhàn)線長、見效不明顯的“潛績”。
重“顯績”而輕“潛績”,容易催生急功近利的政績觀,不利于推崇腳踏實地、“干當前,想長遠”的干事作風。為解決這一痼疾,不少地方已經在行動。比如,北京市委辦公廳近日印發(fā)文件,明確要求進一步完善平時考核、年度考核、任期考核體系,切實考準考實干部“顯績”和“潛績”,推動干部多做打基礎、利長遠、惠民生、得民心的事。
明確“顯績”“潛績”一起考,要求“澤被長久”而非“竭澤而漁”,傳遞了積極導向。習近平同志在《之江新語》的《“潛績”與“顯績”》一文中就曾提到:我們常講的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獎銀獎不如老百姓的夸獎……一定要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多做埋頭苦干的實事,不求急功近利的“顯績”,創(chuàng)造澤被后人的“潛績”。
“顯績”“潛績”一起考、同步看,難度不低、挑戰(zhàn)不小,卻是客觀、全面、公正評價干部的科學方法,也是激勵領導干部應對挑戰(zhàn)、深化改革、實現(xiàn)高質量發(fā)展的正確導向。
重“顯績”也重“潛績”,有助于扭轉急功近利、形式主義政績觀。前段時間,中央紀委國家監(jiān)委通報在耕地復墾中“移栽掛穗玉米”,應付式解決耕地“非農化”問題;此前也有媒體報道一些地方熱衷追求立竿見影的政績,不惜在土地荒漠化、沙漠化地區(qū)和重度鹽堿地安排耕地占補平衡項目,欠下產能虧損賬、生態(tài)虧欠賬的案例。這些急功近利、罔顧基層實際情況和事物發(fā)展規(guī)律的荒謬做法,是典型的形式主義。如果任由這樣的“顯績”拿到考核“高分”,勢必傷害一些干部抓“潛績”的務實擔當,不利于引導干部干真事創(chuàng)真業(yè)。
重“顯績”也重“潛績”,有利于引導干部抓鐵有痕、踏石留印啃“硬骨頭”?;鶎佑行┕ぷ?,短期內難以出成績,需要久久為功,需要“前人栽樹,后人乘涼”,有些還需要突破改革進入深水區(qū)后凸顯出來的一些體制、機制障礙。解決這些問題,需要花大力氣、蹚深水區(qū),還可能“吃力不討好”。如果給這樣的“潛績”設加分項,必能激勵干部大膽嘗試、勇挑重擔。
重“顯績”也重“潛績”,有助于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干?!帮@績”與“潛績”是對立統(tǒng)一的兩個方面,“潛”是“顯”的基礎,“顯”是“潛”的結果。北斗組網、嫦娥探月、天問探火……這些無一不是默默無聞、長期積累形成的“顯績”。在新時代的征途上,推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建設現(xiàn)代化經濟體系,實現(xiàn)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都是長期而艱巨的歷史任務,不可能一蹴而就。重視考核“潛績”,才能激勵黨員干部循序漸進、穩(wěn)扎穩(wěn)打,以量變積累質變,創(chuàng)造長久基業(yè)、完成長遠大計。
建立科學的干部考核辦法,需要不斷地改進完善。完善考核體系要從多處著手,擺在首位的是建立科學合理的考核指標。對基層來說,既要關注重點工作、重大工程等“硬項目”,也要設置就業(yè)率、困難群眾保障、“新官理舊賬”等“軟杠杠”。在指標體系設置中,確立中長期考核指標,把堅持和完善前任正確發(fā)展思路作為考核評價的重點內容,有助于引導基層“一棒接著一棒干”。
考評指標能否有效發(fā)揮作用,還與考核方法密切相關。在多樣化、多維度、多形態(tài)的經濟社會發(fā)展任務面前,“一刀切”的考核方法已不適用,需要更多精細化、精準化、個性化的考核方案。比如,綜合運用歷史縱向對比、區(qū)域橫向比較、內外環(huán)境同期分析等方法,仔細研判考核對象所做的抓眼前、求當下與打基礎、利長遠的事,甄別干部“潛績”。
通過考核,把那些扎扎實實干事業(yè)、默默無聞作貢獻的干部識別出來、使用起來,讓吃苦者吃香、有為者有位,才能“用好一個人激勵一大片”,引導各級干部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新征程上挺膺擔當、再立新功。
來源:新華社
網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我們
主辦:華夏經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4 By 612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