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用世界首創(chuàng)打撈技術 將百年沉船“打包”出水

華夏經緯網(wǎng) > 文化 > 考古發(fā)現(xiàn)      2022-11-24 10:39:55

  ◎本報記者 張蓋倫

  11月21日0時40分,長江口橫沙水域見證了中國水下考古新的歷史性突破:22根巨型弧形梁組成的長48米、寬19米、高9米、重約8800噸的沉箱裝載著古船,經過4個多小時的水下持續(xù)提升后,在打撈工程船“奮力輪”中部月池緩緩露出水面,古船桅桿清晰可見。

  時隔150多年,古船終于重見天日!

  2015年,長江口崇明橫沙水域,一艘木質古船通過聲吶掃測等技術被發(fā)現(xiàn),考古編號為長江口二號。

  經過7年的水下考古調查勘探,長江口二號古船的基本情況已被探明。這是一艘清代同治時期(1862—1875年)的木質帆船,所在水域水深8—10米,船體埋藏于5.5米深淤泥中。從勘測情況看,推測其為清代上海廣為使用的沙船的可能性最大。

  考古人員選取4個艙室進行了小范圍清理,均發(fā)現(xiàn)有碼放整齊的景德鎮(zhèn)窯瓷器等精美文物,已經出水完整或可修復的文物種類多、數(shù)量大。在船體及周圍還出水了紫砂器、越南產水煙罐、木質水桶殘件、桅桿、大型船材、鐵錨、棕纜繩、滑輪以及建筑材料等大量文物。

  長江口二號古船是中國水下考古又一里程碑式重大發(fā)現(xiàn),是我國水下考古發(fā)現(xiàn)的體量最大的木質沉船,填補了我國清代晚期大型木帆船研究空白,是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而且,長江口二號船體的完整性和豐富的船載文物,對中國乃至世界的造船史、航運史、陶瓷史、經濟史等研究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其實,在長江口這片能見度幾乎為零的江海交匯水域,找尋水下文化遺產猶如大海撈針。考古工作者與科技工作者開展跨界合作,聯(lián)合攻關,自主研發(fā)了獲得國家專利的“渾水水域水下成像裝置”,開發(fā)了獲得上海市科學技術獎二等獎的“機器人水下考古裝備關鍵技術與應用”,綜合運用無人艇、多波束聲吶、側掃聲吶、淺地層剖面儀和磁力儀等海洋物探設備,對長江口水域開展水下調查。

  至于如何打撈,更是困難重重。因為長江口泥沙回淤量大,在古船底下人工打洞并在沉船底部貫穿鋼纜的傳統(tǒng)方案危險且不可行。

  上海市文物局會同交通運輸部上海打撈局,集成當前世界最先進的打撈工藝、技術路線、打撈設備,最終研究并形成了世界首創(chuàng)的“弧形梁非接觸文物整體遷移技術”。

  打撈時,以頂進發(fā)射機架驅動22根巨型弧形梁,在長江口二號古船底部形成一個巨大的弧形沉箱,把長江口二號古船及其附著的泥沙與水“滴水不漏”地包裹起來,相當于給古船及泥沙加上了鋼鐵外骨架,然后將其整體吊起。

  此外,為了平穩(wěn)安全提升弧形梁形成的沉箱并順利將其護送至船塢,一艘專用工程船“奮力輪”誕生了。

  “奮力輪”兩端設有同步提升裝置,在船中部開口,自帶一個長56米、寬20米的月池。穿梁完成后的弧形梁沉箱裝載著古船直接由“奮力輪”從海底提升至它的中部月池,沉箱可以嚴絲合縫嵌入這艘工程船的“懷抱”。

  近日,長江口二號古船將被“奮力輪”帶入楊浦上海船廠舊址1號船塢,進行后續(xù)考古發(fā)掘。

  相關專家表示,這些首次應用于考古與文物保護領域的技術,充分體現(xiàn)了文物保護與科技創(chuàng)新融合發(fā)展,為水下考古整體打撈模式提供了新方法、開辟了新思路、增加了新案例,為世界水下考古貢獻了中國理念、中國經驗。

來源:科技日報



  責任編輯:虞鷹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wǎng)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5669841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

網(wǎng)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我們

主辦:華夏經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wǎng)

Copyright 2001-2024 By 612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