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韓炳華:晉陽古城,見證文明交匯幾何?

華夏經緯網(wǎng) > 文化 > 考古發(fā)現(xiàn)      2022-08-09 09:33:34

  中新社太原8月8日電 題:晉陽古城,見證文明交匯幾何?

  ——專訪山西省古建筑與彩塑壁畫保護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韓炳華

  中新社記者 楊杰英

  晉陽古城是春秋至北宋時期的太原城,從建城到廢棄,其連續(xù)使用近1500年,是城市格局保存完整、文化遺存埋藏豐富的古代城市遺址,也被稱為中國的“龐貝城”。

  晉陽古城遺址發(fā)掘有何重要發(fā)現(xiàn)?晉陽古城何以成為中古時期東西文明的重要見證者?山西省古建筑與彩塑壁畫保護研究院副院長、晉陽古城遺址考古項目負責人韓炳華近日就此接受中新社“東西問”獨家專訪。

  現(xiàn)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晉陽古城的考古發(fā)掘是一項大工程,經過幾十年的考古發(fā)掘,有哪些重大發(fā)現(xiàn)?

  韓炳華:20世紀60年代,著名考古學家宿白先生曾到晉陽古城遺址進行調查,對城市布局做出推測。同時期,考古學家謝元璐和古文字學家張頷先生帶領勘探人員做了初步勘察,并發(fā)表勘察成果。

  1980年以后的30年里,考古工作者對于晉陽古城遺址的認識,不再局限于20平方公里的城池范圍,而是在大遺址視野下把周邊石窟寺、墓葬等看作與晉陽古城不可分割的整體。在這一思路下,王郭村隋代虞弘墓、王家峰北齊徐顯秀墓、太山龍泉寺唐代塔基遺址、天龍山石窟等考古工作均有重要收獲。

位于山西省太原市的天龍山石窟。<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記者 韋亮 攝

位于山西省太原市的天龍山石窟。中新社記者 韋亮 攝

  2011年,晉陽古城考古工作隊成立,通過十多年的考古工作,證實了原來城墻的存在與年代,清楚了城市的核心區(qū),還發(fā)掘了三處大型建筑基址以及龍山童子寺遺址和蒙山大佛閣遺址等。同時,我們發(fā)現(xiàn)了同安陽相州窯、鞏義白河窯、早期邢窯同時代的窯址。精細白瓷、化妝白瓷和青瓷同時燒制,對于解決從青瓷到白瓷轉化環(huán)節(jié)的諸多問題具有重要意義。這些成果極大豐富了人們關于古城城址范圍、區(qū)位功能與城內遺存埋藏規(guī)律等的認知。

  中新社記者:晉陽古城遺址發(fā)掘,在中國的城市考古中有著怎樣的價值?

  韓炳華:晉陽古城在規(guī)模上略小于長安、洛陽等都城,但遠比普通的州、縣城要大,是介于兩者之間且具有代表性的中心城市。由于這個古城遺址保存較好,又加上沿用時間長,從學術意義上講,特別有助于解決長時段城市結構與景觀的變遷問題,也能夠為中國古代歷史文化提供一個區(qū)域的時間“標尺”。

  另外,晉陽古城有兩個特點,一是城址與墓葬、石窟寺互為依存;二是不少出土遺物呈現(xiàn)東西文化交流與融合的因素。因此,晉陽古城這類城市的考古價值獨特。

2018年6月9日,位于山西省太原市的晉陽古城遺址考古發(fā)掘現(xiàn)場對公眾開放。<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記者 韋亮 攝

  2018年6月9日,位于山西省太原市的晉陽古城遺址考古發(fā)掘現(xiàn)場對公眾開放。中新社記者 韋亮 攝

  中新社記者:晉陽古城遺址出土的文物有何特點,為何多種文化因素在此交融?

  韓炳華:晉陽古城遺址出土的文物種類比較多,有日用陶瓷器,如三彩獅子,帶“盈”“易定”“新官”“晉”字款白瓷;有玻璃、象牙質地的裝飾品,有鐵制的工具與兵器等。出土器物所蘊含的文化因素復雜多元,有與周邊地區(qū)同時期共性的文化遺物,又有來自中亞、西亞乃至歐洲大陸的異域文化風格的器物,還有不同文化融合下的“創(chuàng)造物”,可謂異彩紛呈、琳瑯滿目。

  從遺物群的復雜性看,多種文化因素交融共存的格局已經形成。形成的原因,可以概括如下:首先,魏晉南北朝民族融合的大背景以及隋唐時期經濟文化繁榮所帶來的開放包容的“氛圍”起決定性作用。其次,晉陽在北朝晚期至唐五代時期的政治地位特殊。晉陽作為東魏北齊的“霸府”“別都”,唐代的“北都”“北京”,備受重視。第三,晉陽地理位置特殊。北魏時,晉陽是平城到洛陽的中間節(jié)點;東魏北齊時,是并鄴道的起點;唐代更是溝通東西南北四個方向的“樞紐”。多種文化因素交融共存的歷史傳統(tǒng)、開放的社會“氛圍”、特殊的政治地位與地理位置,促成了多種文化因素交融共存的格局。

晉陽古城遺址出土的三彩獅子。<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記者 韋亮 攝

晉陽古城遺址出土的三彩獅子。中新社記者 韋亮 攝

  中新社記者:作為絲綢之路的重要交接點,晉陽古城在東西方文明交流互鑒中,發(fā)揮了怎樣的作用?

  韓炳華:在晉陽古城附近的金勝村5號唐墓發(fā)現(xiàn)的曾經流行于中亞至東歐的通用貨幣——薩珊銀幣,以及考古發(fā)現(xiàn)的婁睿墓墓道壁畫中胡商駝隊圖、金勝村唐墓壁畫的胡商、張肅俗墓載貨駱駝俑、婁睿墓牽駝俑、韓祖念墓騎駱駝俑、斛律徹墓騎駱駝俑等,這些都反映出當時東西方貿易的一些真實場景。通過貿易帶來的西方“寶物”在考古中也有發(fā)現(xiàn),如厙(shè)狄回洛墓出土的走獅紋瑪瑙帶飾、徐顯秀墓出土的鑲嵌藍寶石的戒指和晉陽古城出土的胡人吹笛的帶绔板。還有一些文物很好地詮釋了因貿易而滋生的“文化”意義。如天龍山新發(fā)現(xiàn)的具有異域文化的造像,虞弘墓中的胡騰舞圖像,厙狄回洛墓甬道壁畫的胡騰舞圖像,這是西方藝術在晉陽的“復活”。此外,晉陽古城瓷窯曾發(fā)現(xiàn)一件精細白瓷高足杯,器型是仿制西方流行的高足杯器型設計燒制,運用了當時最高水平的制瓷工藝。用東方的先進制瓷技術來燒造當時時髦的“西式”器物,可見當時東西方文化融合的深度。

  同時,唐代的五臺山對整個東亞地區(qū)的影響非常大。敦煌莫高窟保存著《五臺山圖》,此圖西傳西藏,東傳日本,將佛教文化傳播至整個東亞,也將圖中所繪制的山西地區(qū)的建筑及文化等一同傳播出去。據(jù)記載,當時創(chuàng)制“五臺山圖”的地方正是晉陽古城。另外,在敦煌莫高窟第61窟的壁畫中還可以看到太原經五臺到鎮(zhèn)州(正定)的路線,很好說明了當時的晉陽古城是佛教傳播的重要一站。同時,不少文獻載有高僧到訪晉陽古城的事跡,其中還包括佛陀波利、釋不空等印度僧人。

莫高窟第61窟《五臺山圖》復原圖在香港文化博物館展出。<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記者 張煒 攝

莫高窟第61窟《五臺山圖》復原圖在香港文化博物館展出。中新社記者 張煒 攝

  從以上可以看到,晉陽古城是一座文化的“驛站”,不僅將多元文化迎進來,又將融合創(chuàng)新后的文化送出去,在東西方文明交流互鑒以及發(fā)展中做出了重要貢獻。

  中新社記者:晉陽古城遺址的發(fā)掘是否啟發(fā)著人們更好認識中國古代文化?

  韓炳華:晉陽古城無疑啟發(fā)著人們對中國歷史文化的認知。其一,中國古代文化是多彩、善于交流的,晉陽古城見證了盛世的唐代與其周邊的和平發(fā)展,見證了“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fā)展的重要動力”。其二,中國的歷史文化一脈相承,在不斷融合中創(chuàng)新。晉陽古城從東周到北漢,經歷了近1500年,文化遺存積淀深厚但從未有斷裂或分化,盡管其間的歷史文化不斷與外來的印度、中亞、西亞,乃至歐洲文化融合,有輸入也有輸出,但始終保持了強大的生命力和文化自覺;在繼承與融合優(yōu)秀的文化同時多有創(chuàng)新,并以此推動著此方文明向著更高層次發(fā)展。(完)

  受訪者簡介:

  韓炳華,1975年出生于山西屯留,現(xiàn)任山西省古建筑與彩塑壁畫保護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晉陽古城考古項目負責人。主要研究方向為城市考古、建筑考古和古代青銅器,編著有《黎城楷侯墓地》《靈石旌介商墓》《長治分水嶺東周墓地》《晉陽古城一號建筑基址》《晉陽古城晉源苗圃考古發(fā)掘報告》《晉陽古城三號建筑基址》和《晉西商代青銅器》等考古報告。學術成果曾獲得山西省社會科學研究優(yōu)秀成果一、二、三等獎多項。


文章來源:中新網(wǎng)
作者:楊杰英  |  責任編輯:虞鷹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wǎng)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5669841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

網(wǎng)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我們

主辦:華夏經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wǎng)

Copyright 2001-2024 By 612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