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樂壇“回憶殺”走紅,是什么樣的情愫
羅筱曉
過去一周,內地娛樂圈的日歷仿佛“倒退”了20年。先是線上重映的周杰倫“舊演唱會”吸引了1億人次觀看,隨后,年近40歲的王心凌在一檔綜藝節(jié)目中,拷貝當年MV中的唱跳名場面表演自己的成名曲《愛你》,一時間,這位“甜心教主”的多首老歌在多個音樂平臺上“屠榜”。
這樣的現(xiàn)象,從網(wǎng)絡上流傳的一問一答玩笑中大約可以看出原因:
王心凌怎么又火了?
我們80后90后只是老了,不是死了。
周杰倫和王心凌最初走紅都是本世紀初,那會兒大多數(shù)80后90后正處于上初中、高中或者大學的年紀,也就是籠統(tǒng)意義上的青春時期。而流行文化最能給人帶來深刻影響和記憶的階段,正是青春期。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近兩年很多音樂人把演唱會開到了線上。這種形式雖然會導致現(xiàn)場感缺失,但線下演唱會無法實現(xiàn)的跨空間共鳴卻意想不到地出現(xiàn)了。以周杰倫“重映”為例,人們一邊聽歌一邊在社交平臺互動,即使是天南地北一生都不會有交集的兩個人,也能通過相似的青春密碼匹配,從而走進對方心中的某個區(qū)域。
在集體記憶和共同想象之外,能讓80后90后突然琢磨起怎么為周杰倫王心凌應援,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那些歌喚醒了他們多年前的私人記憶。這些記憶或許關于友情或許關于愛情,或許甜蜜或許青澀,但都既純粹又熱烈。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人在年少時聽過的歌、愛過的歌手都留在內心留下了痕跡,當他們以那時候的模樣再次出現(xiàn),心理上就會應和青春的重現(xiàn),所以與其說最近的娛樂圈在懷舊,不如說是一代人在懷念從前的自己。
文化符號不是80后90后的專屬產品。前幾天有一個悲傷的消息是音樂人沈慶因車禍去世。在網(wǎng)絡上懷念他的大多是一些出生于上世紀70年代后期的人。作為校園民謠的代表人物,沈慶1992年發(fā)表的歌曲《青春》是當時年輕人心中的金曲,吉他、情書、白衣飄飄則是他們永藏心間的精神圖騰。
以同樣的思路往上追溯,80后90后就可以理解為什么父輩們至今對“老炮”崔健念念不忘;往下看,再過十幾年,如今正青春的00后乃至10后也會被存儲下“回憶”,也會被將來的年輕人當作“怪物”一樣看待:這些“老人”在為誰瘋狂?
一段時間以來,娛樂圈的各個領域都在刮“考古”風。有人說這從側面說明近十年來音樂、綜藝等領域的沒落。這話不是沒道理,但要知道事物發(fā)展總會有螺旋狀上升的圖像,“翻紅”也不失為行業(yè)發(fā)展的一種路徑,比如近年來一些有實力的中年演員正是通過翻紅被看到,從而遇上了“應景”的好作品。
其實,懷舊、回爐的節(jié)目一直都有,只是無論是積極轉型還是堅持老路,藝人能否持續(xù)給大眾以驚喜和新東西,能否重新走紅,恐怕誰都難以預測,畢竟,那是市場的事,是未來式,可以預期的是,我們總是要向前走的。
“青春”的再次萌動,不過是人們內心里還殘留著拒絕忘記的情愫,尤其是當下替代品無法震蕩他們的日子里。
來源:工人日報
網(wǎng)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我們
主辦:華夏經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wǎng)
Copyright 2001-2024 By 612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