瓊崖縱隊兵工廠——
海風椰林中“流動兵工廠”
■王崇嘉 鄭逸群
天高海闊,椰風習習,似乎在訴說著一段令人難忘的歷史:抗日戰(zhàn)爭時期,在海南島美合山區(qū),回蕩著鐵錘聲、風箱聲和勞動的號子聲,這座誕生于烽火之中的“流動兵工廠”——瓊崖縱隊兵工廠,為前線部隊提供了大量的武器彈藥。
瓊崖縱隊兵工廠建立之初,只有4名工人。1個小風箱、1架手搖鉆床、2把鉗子和幾把鐵錘,便是兵工廠的全部家當。1940年底,兵工廠轉移到瓊文抗日根據(jù)地,與當?shù)氐男迾尳M合并,工人增加至100多人。當時,抗戰(zhàn)前線戰(zhàn)事膠著,兵工廠又派人到萬寧、儋縣和臨高等地建立分廠。時任廠長陳大新回憶說:“我們的兵工廠有時在村里,有時在山上,有時在船上,有時干脆在戰(zhàn)場附近支起攤子,始終跟隨部隊堅持生產?!?/p>
“當天彈殼當天裝!”這句口號在大水戰(zhàn)斗中叫得最響。戰(zhàn)斗打響后,為及時為部隊供應彈藥,兵工廠將生產線搬到前線。身處戰(zhàn)火硝煙,工人們分秒必爭地生產子彈。戰(zhàn)士們的彈殼一退膛,工人們就立刻撿回來,馬不停蹄地換底火、裝火藥、安裝彈頭。此外,當?shù)厝罕娺€自發(fā)組織運輸隊,到百里外挑來破銅廢鐵,供手榴彈組開展生產。經歷5天4夜激戰(zhàn),瓊崖縱隊擊斃敵軍400余人。
戰(zhàn)斗結束后,敵軍將這座“流動兵工廠”當成“眼中釘”“肉中刺”。他們一邊對海南抗日根據(jù)地發(fā)動殘酷“掃蕩”,一邊跟蹤消滅為兵工廠搬運原料的工人和群眾。當時,兵工廠一天要轉移兩三個地方。
人好轉移,原料可怎么辦?面對復雜嚴峻形勢,該廠黨支部決定將炸藥和銅鐵等原材料藏在橋墩下、埋在稻田里,甚至還在水底建立了一座“地下倉庫”。
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后,日軍加緊對海南島的全面“掃蕩”。此時,抗日戰(zhàn)爭進入最艱難時期,瓊崖縱隊決定精簡設備、轉移工廠,工人們有時在家中造子彈,有時在船上修槍械,有時在山上制炸藥……
為有效抗擊日軍,瓊崖縱隊開始轉移部隊,兵工廠也隨之搬到南渡江西岸的儒萬山。那時候,制造地雷、子彈所需要的火藥和銅鐵等原材料極度匱乏,工人們冒著生命危險,到敵占區(qū)撿拾敵人的舊彈殼和破彈片,甚至去海邊搬運敵人的魚雷。
進入解放戰(zhàn)爭時期,瓊崖縱隊兵工廠進一步發(fā)展壯大。1948年底,兵工廠已擁有工人300余名。當時,兵工廠不僅能制造步槍子彈、手榴彈、迫擊炮彈、地雷、炸藥等10多種彈藥,還能修理和組裝重機槍等武器。
從抗日戰(zhàn)爭到解放戰(zhàn)爭,瓊崖縱隊兵工廠為前線部隊提供了大量武器彈藥,也為海南的解放事業(yè)作出巨大貢獻。作為戰(zhàn)爭年代的產物,瓊崖縱隊兵工廠已不復存在,但這段彌足珍貴的歷史,成為一代代中國兵工人不可磨滅的精神記憶。
網(wǎng)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我們
主辦:華夏經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wǎng)
Copyright 2001-2024 By 612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