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婚戀綜藝“內卷”的路越走越窄了嗎?

華夏經緯網(wǎng) > 文化 > 文化觀察      2021-12-21 15:53:01

  “廚房修羅場”醋意火藥味升級,鑒別微表情成為戀愛必修技?近期,國內屏幕上婚戀類真人秀綜藝扎堆涌現(xiàn):從初次戀愛的“母胎單身族”,到大齡未婚的“半熟戀人”;從相逢初見紅著臉的情侶,到離婚冷靜期紅著眼再見的愛人;從戀愛中“探案”找出可能的“陷阱”,再到劇本殺場景增加共情經歷,婚戀綜藝真的“卷”起來了。

  很多人對中國婚戀綜藝的印象始于2010年,一個自帶三分憨厚、三分喜慶的光頭男主持人與隨之而來各具風格的24位女嘉賓款款入場,拉開了“一對多”式電視相親的大幕。此時,距離這一領域的“鼻祖”《玫瑰之約》停播已將近5年,婚戀綜藝領域終于又崛起一個現(xiàn)象級IP。此后,從多中選一的面試式相親到實景式真人秀;從社會觀念與話題層出不窮的碰撞和激蕩,到如今充滿個性化地相處,背后是時代的印記——媒介環(huán)境變了,呼喚網(wǎng)感;政策環(huán)境變了,呼喚更多年輕人結婚多生子;社會思潮變了,需要包容更多元的價值觀,展現(xiàn)更個性化的追求。

  數(shù)量變多了,題材分類更細了,婚戀綜藝也變得越來越“內卷”了。從大眾話題制造者的“國民向”綜藝,轉向為圈層熱搜發(fā)起者的“垂直類”綜藝。從這個意義上而言,越來越“內卷”,卻似乎變得越做越“窄”。一些節(jié)目開始固步自封,給想象力自我設限,比如讓嘉賓們處于一個架空的環(huán)境中——通常是一座漂亮的海島上或大別墅里——專職談戀愛。他們盡管也擁有職業(yè)、身份,家庭、朋友,但這些社會屬性的身份對談戀愛不構成任何影響。圈層受眾群的偏向成為了節(jié)目內容策劃和人物編劇研發(fā)的動力,越來越多的戀綜開始追逐純粹的“磕糖”。在脫離了一切現(xiàn)實關系的“戀愛”中,觀眾會發(fā)現(xiàn)占主導的總是簡單“荷爾蒙”,男男女女的互動、交往總像是“過家家”,人物塑造流于表面。他們像一個個被擺在櫥窗里的娃娃,而缺的這一點靈性,正是“人性弧光”。

  當然,這并不是說此類綜藝不能將背景設置在一個“純愛世外桃源”,但如果存在一個外在的結構性壓力,而嘉賓需要在這樣的外在壓力下做出不可逆的選擇,這時人物塑造會更有力度,綜藝文本也更有深度。觀眾也更能在嘉賓身上找到共鳴、投射自我甚至尋求現(xiàn)實困境的解法。但現(xiàn)今大多“造夢式”婚戀綜藝沒有營造情境讓嘉賓有機會展現(xiàn)其內在魅力。

  婚戀綜藝如此內卷,而事實上我們的文化早已搭建了一個廣闊場域可供表達。世間有多少種人際關系,就可能有多少種綜藝節(jié)目的類別;世上有多少對男女,可能就有多少種關系模式,也就有多少婚戀節(jié)目可供探索的空間。豐富的社會情緒期待回響、亟待宣泄。流行文化產品雖然可能是“淺”文本,但背后往往有著一座“潛”文本的冰山可供挖掘,潛藏著社會的情緒、觀點和價值觀的碰撞,產生的能量不可估量。

  當代年輕人婚戀的痛點究竟是什么?可能除了嗑糖之外,還有太多值得綜藝化的母題:社交恐懼、母胎單身、假性親密、自我探索等等。近期一些綜藝也開始嘗試進行新維度的探索,如《再見愛人》就突破了人們對婚戀綜藝的固有想象,新婚姻法頒布“離婚冷靜期”的規(guī)定,催化了“離婚”這一具有高度普遍性的社會議題背后的情緒;加之優(yōu)秀的導演團隊已經能夠嫻熟地把握這類題材的表達空間和尺度并將之綜藝模式化,新賽道便由此誕生,收獲好評如潮。可見緊跟政策前提、捕捉社會情緒的創(chuàng)作更能深入人心。

  1969年,傳播學研究者麥奎爾等人對家庭連續(xù)劇等6種節(jié)目形態(tài)進行研究,提出了受眾觀看電視的四種基本的需求:心緒轉換、滿足人際效用、自我確認以及環(huán)境監(jiān)測。這或許也可供婚戀綜藝創(chuàng)作者們思考:當觀眾收看婚戀綜藝的時候究竟想看到什么呢?可能是牽動心弦的故事,開啟社交的話題甚至技巧,或是想尋找共鳴以及借由綜藝的窗口看看婚戀社會圖景,所以,要想抓住觀眾的心,路不止一條。

  (作者為中國傳媒大學副教授)

文章來源:文匯報
作者:周逵  |  責任編輯:王江莉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wǎng)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5669841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

網(wǎng)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我們

主辦:華夏經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wǎng)

Copyright 2001-2024 By 612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