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非遺傳承人燕保君:將中國的超級符號傳統(tǒng)文化推廣到世界

華夏經緯網 > 新聞 > 大陸新聞 > 社會綜合      2021-11-26 13:28:15

非遺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歷經五千余年生生不息、代代相傳、傲然屹立。隨著時光變遷,進入新時代、新時期,非遺在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也為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wěn)腳跟筑牢了堅實根基。

傳統(tǒng)文化百花齊放

非遺家族中的姓氏文化燕氏名字學有著悠久的歷史,其底蘊深厚,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據(jù)相關歷史資料記載;漢代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姓”人所生也。這是對“姓”的產生的闡釋。前一句說姓是與“生”俱來的,即人一生下來就有了“姓”。姓是什么呢?后一句作了解答:“姓”是由“女”與“生”兩部份構成的,這里的“女”即“母”,“女”、“生”就是生母。人的命是“生母”帶來的,而人的“姓”也是要從“生母”,即生母姓什么,子女就是姓什么。所以,許多學者則一致認為華夏之“姓”產生于遠古的母系族公社的時期。

“姓”字的創(chuàng)造反映了母系族公社時期的歷史特點。那時,同一個生母的幾代子孫生活在一起,由血緣關系組合成的原始集體就是氏族?!笆献濉边@個名稱是后人命定的,氏者姓,族即本族,氏族就是同姓同祖的大家族。

由此可以看出,中國人的姓名,在文字創(chuàng)立的遠古時代就已誕生,而中華民族有文字可考的歷史約四千余年.文字產生之后,姓名才有了個人文字標志的功能。

據(jù)考證,在我國古代先有姓氏,而后有名。姓氏是指姓與氏的合稱。據(jù)《左傳·隱公八年》:“無子建德,因生已見易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薄锻ㄖ尽な献迓孕颉罚骸叭靶帐先鵀槎凶臃Q氏,女人稱姓?!毕嚓P統(tǒng)計顯示;我國見之于文獻的姓氏就有5660個,其中單姓的3484個,復姓的2030個,三字姓146個。當然這里還不包括四字姓五字姓,以及明清移居中原的、蒙古、滿族人譯改的姓。因此,我國的姓氏文化源遠流長,內容豐富。

關于“名”的來由,老子在《道德經》中對于“名”有非常精辟的論述,他寫道:“無名萬物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笔侵高h古時代地球上雖有萬物,但類人猿尚未進化到人階段是無名的,人類形成,從嚎叫發(fā)展到智人的高級階段,就用姓名區(qū)別人與人,用名稱區(qū)分萬物,所以老子認為名是萬物之母。同時《道德經》中還寫道:“名可名,非常名”。是說隨著社會的進步,人類文化素質的提高,人類姓名由簡單的區(qū)分符號發(fā)展到具有各種吉祥含義的名稱,人們對自己名字的要求越來越高,使名字成為負載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內涵的巨舟。

另外,國際公認的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教育家孔子對姓名文化也非常重視,他的名言是:“夫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就是說事業(yè)要成功,必須有正確的理論做指導,而正確的理論就來自正確的名聲,所以“正名”是事業(yè)成功的前提。

先秦最偉大的唯物主義思想家荀子,有一篇專論“正名”的文章,文中說:“是散名之在人者也,是后王之成名也。”是說人不僅要選擇好名,而且做事要選擇正利,引為要選擇正義,好名與事實相符,只有做到這樣,才能成名于天下。

姓氏文化——傳統(tǒng)文化之精髓

姓氏文化姓名學屬于易學的分支,是從《周易》象數(shù)理論中衍生出來的新派系,它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最早是服務于皇室,用于朝代名的制定,皇帝的帝號,年號,謚號的制定,皇太子的命名。而易學又源于《易經》,是易經的實踐紀實。《易經》是我國古代的經典著作,一部被稱為華夏文化源頭的經典。它覆蓋了氣象學、天文學、君事學、數(shù)學、先知(預測)學、氣功學、武術學、體育學等各個領域。它熔鑄了“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民族精神,催生了“陰陽相濟”、“物極必反”的辯證思維,造就了“革故鼎新”、“與時偕行”的歷史哲學,孕育了“保合太和”、“窮變通久”的東方智慧。這本書經歷了上古伏羲氏、中古神農氏、下古軒轅黃帝三代,總結世間萬物的發(fā)展規(guī)律,形成了、相對的萬物空間。到了夏商周時代,經周文王姬昌不斷總結演變,形成了六十四卦,就是周易。至此,易經幾經發(fā)展變遷,逐漸成為中國哲學的理論根基。

姓名學是繼承易經文化之精髓,吸收漢字的筆畫數(shù)、五行、音律等特有信息,形成的含有數(shù)理學、陰陽五行學、音韻學等綜合概念的一門學科。

在古人眼中,漢字中含有五行,數(shù)理中含有五行、音律中含有五行,通過不同漢字的組合,姓名可以顯現(xiàn)出不同的信息。不過,許多學者只是嘗試著研究,沒有與易學文化綜合起來而結合成一門專門的學問。

進入新時代、新時期,傳統(tǒng)文化姓名學同樣與時俱進。其中,弘揚傳統(tǒng)文化代表性人物、非遺傳承人燕保君先生通過今譯今注的手法,總結祖先哲人智慧,結合實際,不斷補充、完善、創(chuàng)新、融匯貫通,賦予了姓名學全新的意義,這種在傳承中的科學創(chuàng)新,使姓名學逐漸擺脫了“迷信”色彩,步入了科學發(fā)展的大方向,成為社會生產中命名時所遵循的重要參考,在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堪稱一枝獨秀。

科學傳承 賦全新意義

燕保君,出生于江蘇沛縣,漢高祖劉邦的故里。現(xiàn)任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教育科學研究所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主任、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協(xié)會第二屆理事會副會長、燕氏姓名學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所所長,非物質文化傳承人。

由于祖上四代都致力于弘揚和傳承中華傳統(tǒng)文化,燕保君先生自幼對弘揚傳統(tǒng)文化耳聽目染,有著濃厚的興趣。

時光追溯到1989年他偶得《中國姓名學》一書,使用后發(fā)現(xiàn)有太多不易理解和準確度有誤差的地方,頓生靈感立志要精編姓名學,讓后人讀得懂,學的明白。從此,他對姓名學進行了長達二十年的苦心研修,對四萬個家庭數(shù)十萬人的姓名進行了跟蹤實踐,準確率高達97%。二十年磨一劍,終于在1997年,燕保君先生綜合了自己祖上四代傳承易學文化精髓的基礎,運用創(chuàng)新的思維,今譯今注的手法,創(chuàng)新推出“燕氏姓名學”,直接把姓名學文化推向了科學發(fā)展的新高地,可謂構思奇巧,縱橫棋局。這一實踐中得到的成果,一經面世就受到了業(yè)內專家、學者以及各界人士的廣泛好評,在大家的鼎力支持下,2010年,《燕氏姓名學》在新華書店正式發(fā)行,2012年燕保君成立了姓名學研究所,擔任教學與教材的編輯工作,也讓姓名學大放異彩!并成功申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截止目前,“燕氏姓名學”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領域唯一獲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稱號,為姓名學的傳承和弘揚做出了突出貢獻,引領著姓名學健康發(fā)展。

燕保君先生為人誠實大度,思維敏捷,智慧廣博超群,渾身透著研究學問的執(zhí)著、自強不息和孜孜不倦。他很喜歡和姓名學愛好者進行廣泛交流,時常告誡大家說;“人貴在自知之明,君子知命而行,明明白白活一生。燕氏文化是以傳統(tǒng)文化為根,是一種讓我們自己達到自明狀態(tài),圓滿人生的一種生活方式。姓名學雖是最易學的一種學問,但在現(xiàn)實中要比想象的復雜的多,容易學但難精,需要考慮每個姓名的筆畫數(shù)、文字寓意、音調、筆畫五行、文字本身五行等多個方面”。

“世上萬事萬物都因名而生,沒有名字怎么可能來到世界上呢?名字是根,寄托著祖先一代一代傳承下來的脈 。不僅是后代榮譽的代表,而且還承載著對人生一輩子的記錄,比如:功名利祿、財富得失……都是人生過眼云煙,什么都帶不走,而名字卻是記錄人一輩子的標記,所以名字對一個人很重要。 ”燕保君說。

一個姓氏一個典故,一個典故一段歷史。姓名及其附著的文化內涵就是一張絕佳的名片,是打通古今交流通道的最好載體,以一種血緣文化的特殊形式,記錄著中華民族的歷史。

姓名也是我們每個人的第一張名片,雖然只是個文字符號,但一個恰到好處的佳名、雅號,在本質上應當是一種與時俱進的高雅文化,應當是一幅賞心悅目的山水畫,是一首語言凝練、內涵豐富的好詩。它能給人們好的向往和導引,激勵人們上進。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好的名字,能夠以最簡練的語言來表達最深刻的意境。

不過,燕保君先生也提醒廣大姓名學愛好者:一個響亮的、優(yōu)雅的、有品位的名字有利于社會交往,提高親和力,增強人際關系,有利于事業(yè)發(fā)展。一個吉祥的名字,可以增進人與社會的和諧相處。我們相信傳統(tǒng)文化,但我們不能迷信命運,那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現(xiàn)實的,要找準目標拼搏下去,好運才能降臨。

“天氣預報對我們的穿衣和出行可以起到指導作用,燕氏姓名學也一樣,起到提醒和參考的作用?!痹谘啾>磥恚嗍闲彰麑W可以科學地利用周易理論幫助大家提升境界,達到家庭和諧的目的,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家庭穩(wěn)定是社會和諧的基礎,所以這門非遺文化值得更多人去學習和傳承。

燕保君希望將自己在姓名學界研究領域的寶貴精神財富,進一步傳承發(fā)揚光大,讓這個造福于人類的中國傳統(tǒng)寶貴遺產,能夠一代又一代的傳承延續(xù)下去,給更多需要的人們帶去福音,讓更多的人受益終身。

目前,燕氏姓名學在北京、哈爾濱、徐州、張家口、天津、唐山、湖南、上海、江西、福建、山西等地分別成立了傳承基地。

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燕氏姓名學凝聚了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豐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內涵。非遺文化重在傳承,燕保君也一直在尋找熱愛姓名學且人品為上的有緣人,一起為姓名學的傳承和發(fā)展做貢獻。

來源:中華網


責任編輯:侯哲
熱門評論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5669841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

網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我們

主辦:華夏經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4 By 612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