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邱志杰對話諾貝爾獎得主:關于科學與藝術之共性與原力

華夏經(jīng)緯網(wǎng) > 文化 > 文化交流      2021-09-24 09:14:45
邱志杰對話諾貝爾獎得主:關于科學與藝術之共性與原力

“原始創(chuàng)新力:科學與藝術中的基礎研究”講座日前在京舉行 高凱 攝

  中新網(wǎng)北京9月23日電 (記者 高凱)“藝術是一種科學,同時科學也是一種藝術,兩者都是由想象力驅(qū)動的”,“科學是一種非常需要想象力的工作,而好的藝術家的工作方式也需要求真意志來支持”——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斯坦福大學醫(yī)學院結構生物學教授邁克爾·萊維特與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學院院長、科技藝術學院副院長邱志杰,以及策展人蘇珊·布羅施·萊維特,日前就科學與藝術中的基礎研究和原始創(chuàng)新力的培養(yǎng)等話題展開對話。

  這場名曰“原始創(chuàng)新力:科學與藝術中的基礎研究”的講座由上海當代藝術館館長孫文倩女士主持。

  科學和藝術是人類創(chuàng)造力的兩大引擎,科學與藝術在基礎研究層面的突破,才會帶來技術與工藝、工程與設計層面的全新的可能。作為新興交叉學科,科技藝術致力于將藝術創(chuàng)新與科技創(chuàng)新深度結合,構建基礎層面上的互相激發(fā)和滋養(yǎng)的機制,正是為了尋求一種“原始創(chuàng)新力”。

  參加當日講座的邁克爾·萊維特和同事成功開發(fā)了結合量子力學和經(jīng)典力學的計算方法,使用計算機計算分子的化學反應過程,并因此獲得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蘇珊·布羅施·萊維特博士是邁克爾·萊維特的妻子,也是一名策展人。她熟悉中國當代藝術,曾在北京大學教授希伯來語,致力于中國與以色列之間的文化藝術交流。

  邁克爾·萊維特當日與觀眾分享了自己近期的研究。他講到了生物分子的自我組織和自我生成,生物的隨機多樣性,以及他在分子結構研究中的部分成果。

  邁克爾為觀眾展示了他在分子結構研究中的部分成果圖例,他將自己的研究工作比作是在畫地圖。在這些動態(tài)的“地圖”中,人們可以看到分子是如何移動的,分子的周圍正在發(fā)生著什么,就像是在看電影一樣。最后,他還介紹了疫情期間他所做的用來分析疫情走勢的生物學統(tǒng)計模型。

  對話環(huán)節(jié),萊維特、邱志杰與蘇珊共同探討了科學與藝術之間存在的共性,以及創(chuàng)造力的源泉。

  萊維特認為,科學與藝術都需要創(chuàng)意的火花。從某種程度上看,科學是一種非常需要想象力的工作,而好的藝術家的工作方式也需要求真意志來支持。好的藝術應該是以對真理的追求作為驅(qū)動力的,好的藝術對人所起的作用,其實跟科學見解、科學真理給人們帶來的那種啟蒙的感覺其實是高度相似的。因此,邱志杰認為藝術是一種科學,同時科學也是一種藝術,兩者都是由想象力驅(qū)動的,也都是對我們習慣成見的超越。

  萊維特指出,科學和藝術的工作都是關于真理的,但這個真理不一定是關于全球的,它可以是關于你自己的真相,尋求真理的毅力非常重要,無論在科學還是藝術當中,都需要大量的付出,真理的道路上沒有一蹴而就的捷徑。

  論及課科學和藝術的分科問題。萊維特認為,不論是藝術、科學,或者化學和物理,數(shù)學和計算機科學,生物和經(jīng)濟學等等,一切這些區(qū)分都是人為的。雖然他所獲的是諾貝爾化學獎,“但我其實沒有專門學過化學,實際上化學是關于分子的,而分子是關于生物的,這一切都是相互關聯(lián)的。在學科上雖然有這些分野,但我們要去努力去忘記這些分野,突破這些分野?!?/p>

  最后,三位嘉賓就科學創(chuàng)新機制與中國青年藝術家成長等話題展開了討論。邱志杰認為,中國年輕一代面臨著社會現(xiàn)實帶來的多重壓力,但是我們?nèi)砸酃膺h大,關懷和思考大問題。萊維特勉勵場下的青年學子們道,“這個世界需要年輕人,需要有意愿、有熱情、想做一些事情的年輕人。生命本身就是一場旅程,道路不免起伏坎坷,中國的年輕人,要有積極、堅定的內(nèi)心?!?完)


文章來源:中新網(wǎng)
作者:高凱  |  責任編輯:虞鷹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wǎng)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5669841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

網(wǎng)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我們

主辦:華夏經(jīng)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jīng)緯網(wǎng)

Copyright 2001-2024 By 612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