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凡爾賽文學”之后,“privilege文學”“丫頭文學”等又相繼掀起玩梗熱潮——
“××文學”緣何頻頻引發(fā)網絡狂歡
【熱點觀察】
“凡爾賽文學”“privilege文學”“卑微文學”“丫頭文學”“咯噔文學”……一段時間以來,網絡上不斷涌現出各類“文學流派”和相關研習小組,三天一個新流派,五天一個新世代,隔三岔五引發(fā)網友狂歡式打卡和模仿。這些所謂的“××文學”,話題量動輒數億,相關短視頻點擊量也多是數以萬計,受到了年輕網友的追捧和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啊痢廖膶W”緣何頻頻引發(fā)網絡狂歡,如何確保這類文化現象良性發(fā)展,需要引起重視。
從網絡流行語到“××文學”
“××文學”的流派紛呈很容易讓人聯想到網絡流行語。從早期的打醬油、神馬都是浮云、厲害了我的哥、給力、點贊等,到近幾年的盤它、出圈、后浪、打工人、內卷等,每年都有一些新詞、奇詞爆火并流傳于網絡,甚至成為很多人現實生活中的口頭禪。
網絡流行語是伴隨著互聯網的應用與普及新興的一種語言現象,是現實語言的網絡變體。它的發(fā)展基本與互聯網同步,從一種小眾語言迅速發(fā)展為平民化、大眾化的全民話語。尤其伴隨著網絡流行語評選活動的持續(xù)開展,一些網絡語言逐漸躋身正式語言行列,甚至進入莊重嚴謹的現實政治話語體系,如給力、點贊、洪荒之力等頻頻出現在政府新聞發(fā)言人的口中,厲害了我的哥甚至成為萬能語匯,可以在“厲害了,我的×”中任意填空,為表達充沛的感情提供了一一個詞組。
“××文學”實質上也是網絡流行語的一種,比如最具代表性的“凡爾賽文學”就是“《咬文嚼字》2020年度十大流行詞”之一。有所區(qū)別的是,“××文學”雖然算不上什么文學形式,卻有明顯的網絡文學印記,在網絡文學中有所對應,其相關討論也常常成為網絡文學社區(qū)的熱門話題。比如“凡爾賽文學”和被稱為“凡爾賽文學2.0版”的“privilege文學”,一方面被解讀為低調炫耀,另一方面則被指深諳網絡爽文的套路;以“丫頭,別嘴硬了,我知道你喜歡我”等居高臨下、自作多情的語言為特征的“丫頭文學”,也被稱為油膩文學、霸總文學;以強大心理素質和強行自我攻略的幻想能力回應對方的冷言冷語,盲目奉獻、百依百順的“卑微文學”,被認為具備了青春傷痛文學的特質;而在不少網友眼中,“咯噔文學”基本與矯情文學是畫等號的。
隨著網言網語的流變和新媒體平臺、短視頻平臺的發(fā)展,網絡上的狂歡不再滿足于一詞一句的重復,而逐漸以“××文學”的形式刮起了一股形式多樣的模仿之風。
“××文學”提供了吐槽模板或造梗詞組
“××文學”看似普通的搞笑段子,偶然爆紅的破梗,其實文化熱點與社會發(fā)展、公眾情緒有著千絲萬縷的密切聯系。它是現實生活的抽象化產物、社會情緒的集中釋放、自嘲和批判意識的落地開花,公眾借此表達共鳴、釋放情緒、調侃不公、批判亂象,用類似文學的方式與時代同行。
回顧各類“××文學”的走紅和傳播,不難發(fā)現其傳播動力多源于一些公眾苦之久矣,又缺少宣泄口的普遍化問題和焦慮情緒,多是源頭博主在討論教育話題、情感話題、生活水平話題后,主動或被動放大了“世界的參差”。如“凡爾賽文學”背后是虛榮、花式炫富之陋習和心理,“privilege文學”直指教育領域的不公平現象,“卑微文學”反映了一種廣泛存在的畸形戀愛觀,“丫頭文學”諷刺的是個別人的優(yōu)越感,“咯噔文學”則把飯圈追星等矯情做作的行為進行了揭露?!啊痢廖膶W”更像是一種吐槽模板或造梗詞組,當它出現并進入公眾視野后,就成了一種表達途徑和宣泄工具。
相比于網絡流行語口頭禪式的輸出和傳播,“××文學”具有更大的自我表達和延展空間。網友不止于簡單的重復,而是在形式多樣的模仿中進行多元化表達,而且往往會對“××文學”的基本特征、表達方式進行詳細解讀,并在此基礎上模仿和延伸。如網友將“凡爾賽文學”解讀為“漫不經心地做作、故作困擾地炫耀、欲拒還迎地責怪”“用最低調的話,炫最高調的耀”。在跟風玩轉“凡學”體、“privilege文學”體等過程中,既有套用格式填空式的調侃,也有拍短視頻表演式的詮釋,更延伸出一系列的反諷。如“privilege文學”,其基本句式是:“既然提到了privilege,我就要說說我的高傲在哪兒……寫到這里,我的高傲已經盡數體現了。”原是標榜優(yōu)越感的“文學”梗,但在傳播中逐漸衍生出“我喝酸奶不舔酸奶蓋”“我全款買下了一杯17元的奶茶”這種帶有戲謔、反諷情緒的內容。“××文學”的表達豐富多元,趣味性中帶有對社會的針砭時弊,也從不同視角反映出多面的社會現實。
“××文學”相關話題討論到最后,誰造的梗,梗是何意已不重要,重要的是網友找到了一個新穎的表達方式和情緒宣泄出口。
熱梗無孔不入可能會侵蝕語言系統(tǒng)
關于網絡流行語的爭議早已有之,有人擔心不規(guī)范的流行詞語會對語言造成污染,侵蝕年輕人的語言系統(tǒng)。這樣的擔憂不無道理,隨著網絡流行語的廣泛傳播,一些孩子的作文中出現了諸如“鴨梨山大”“奧力給”“886”“3Q”等混亂用詞情況,說話也常常帶一些大人聽不懂的詞匯,引發(fā)社會關注。而“××文學”也出現了類似風險,有人對文學的認知竟然停留在“凡爾賽文學”“卑微文學”“丫頭文學”“咯噔文學”,讓人哭笑不得。
“××文學”作為年輕人之間的一種網絡社交語言,具有易復制、易模仿性,無論是填空式造句還是拍同款短視頻,幾乎都是零門檻。網友基于相同的模因(文化基本單位,通過非遺傳的方式,特別是通過模仿得到傳遞)復制、模仿、傳播,相關話題逐漸成為他們生活的一部分。作為一種吐槽模板,狂歡造梗詞組,“××文學”起到了活躍網絡氛圍,緩解焦慮情緒,暢通表達渠道的作用。然而,流量時代,網友的盲目跟風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嘩眾取寵、低俗化的情況,文化熱點帶來的隱憂也值得重視。
互聯網的快速發(fā)展使我們同時擁有了現實世界和虛擬世界兩個空間,微信聊天,刷視頻已成為大多數人的基本生活方式,網言網語也廣泛地影響到每一個人,現實語言生活與虛擬語言生活的邊界被不斷消解。對于泥沙俱下的網絡流行語和“××文學”,我們不得不有所提防,尤其關乎年輕人和孩子的時候。如果僅僅是借“××文學”的吐槽模板玩梗自嘲,娛樂放松,甚至帶有批判意識地對虛榮心、優(yōu)越感、畸形戀愛觀、過度矯情等不良現象進行抵制,自然是無可厚非的。但是玩梗一旦越界,效仿虛榮,沉迷“××文學”體,甚至把網絡熱梗不加分辨地帶進學習和生活,很可能會導致語言系統(tǒng)的混亂,現實與網絡、書面與口語分不清界限。有網友說“如果禁止使用網言網語,我很可能不會說話了”并非危言聳聽。
網絡流行語更新換代快,常常猝不及防就會出現一種新的“××文學”。網民在狂歡中有所宣泄,有所批判,有時也會上頭,媒體、學校、家長要適時澆點冷水,做好引導。真正的文學藝術如美景般具有化人的力量,“××文學”既然以“文學”之名行于世,也當發(fā)揮其價值溫暖人間。
(作者譚妍爽系西南大學文學院博士生、曾利君系西南大學文學院教授)
來源:光明日報
主辦:華夏經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4 By 612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