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一篇博士論文致謝何以萬千和聲

華夏經(jīng)緯網(wǎng) > 文化 > 文化觀察      2021-04-21 14:53:12

  “我走了很遠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將這份博士論文送到你面前。”近日,中科院自動化所一篇博士論文的致謝部分在網(wǎng)上引發(fā)熱議。作者在《致謝》中回顧自己一路走出小山坳和命運抗爭的故事,打動了眾多網(wǎng)友。據(jù)報道,論文作者黃國平2017年從中國科學院大學畢業(yè),現(xiàn)就職于某知名互聯(lián)網(wǎng)公司。

  從大巴山深處的炬光鄉(xiāng)走到大寅鎮(zhèn),從儀隴縣走到綿陽市,從重慶的西南大學走到中科院自動化所……透過黃國平樸實無華的文字,人們“看到”這位“從大山走出來”的青年承受的少年喪親之痛、經(jīng)歷的貧窮困頓之苦、背負的自尊心受挫之辱,不禁暗暗為之動容。所幸的是,一路過來,盡管吃盡了苦頭,“記不清多少次因為現(xiàn)實的壓力而覺得快扛不下去了”,但他最終挺了過來,完成了命運的逆襲。這樣的結局,令人欣喜。

  通常來講,博士畢業(yè)論文致謝部分往往會表達對學校、師長、親人的感謝。這篇《致謝》感謝的到底是什么?感謝的不是貧窮——貧窮本身不值得感謝,而是“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的生活態(tài)度;感謝的不是苦難——苦難本身不值得歌頌,而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感謝的不是命運——命運本身并不是決定因素,而是“艱難困苦,玉汝于成”的進取規(guī)律。

  這讓筆者聯(lián)想到那位“感謝貧窮”的河北衡水女生王心儀。當年,王心儀被北大錄取后,她的一篇文章引發(fā)熱議。她在文章中寫道:“貧窮帶來的遠不止痛苦、掙扎與迷茫。盡管它狹窄了我的視野,刺傷了我的自尊,甚至間接帶走了至親的生命,但我仍想說,謝謝你,貧窮。”《感謝貧窮》也好,《致謝》也好,都是寒門學子歷經(jīng)磨難、一路走來的質(zhì)樸心聲,都寄托著戰(zhàn)勝貧窮、改變命運的堅定信念和不懈努力,都在或明或暗中直擊人的心靈,給人注入拼搏進取的力量。令人每每思之,不禁熱淚盈眶。

  從社會層面看,寒門學子逆襲的辛酸既印證了自強不息、靠拼搏改變命運的奮斗哲學,也折射了很多類似“逆襲者”的不容易,它的背后是一個徹底改變貧困地區(qū)、貧困家庭貧窮面貌的時代考題。從“大涼山格斗孤兒”的爭議,到“工地收到北大錄取通知書”的新聞,從考入北大“感謝貧窮”的刷屏,到一篇博士論文致謝引發(fā)的思考,人們對寒門學子悲苦經(jīng)歷的密切關注,除了對奮斗者的欽佩外,實則也寄托著進一步破解“發(fā)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從制度層面讓更多寒門學子擺脫貧困和苦難人生的熱切期盼。讓每一個人不論出身、不論地域,都有夢想、奮斗和人生出彩的機會,是社會公平的題中應有之義。

  在《致謝》結尾,黃國平寫道:“理想不偉大,只愿年過半百,歸來仍是少年,希望還有機會重新認識這個世界,不辜負這一生吃過的苦。最后如果還能做出點讓別人生活更美好的事,那這輩子就賺了?!闭\如斯言,一個人無法改變出身,但可以靠奮斗改變命運。成功后再回望,你就會發(fā)現(xiàn),拼搏奮斗改變命運的過程,實則也是一種非常寶貴的歷練。(李思輝)

來源:光明日報


文章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李思輝  |  責任編輯:虞鷹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wǎng)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5669841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

網(wǎng)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我們

主辦:華夏經(jīng)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jīng)緯網(wǎng)

Copyright 2001-2024 By 612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