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湖州市長興縣實驗小學閱覽室內(nèi),同學們正在閱讀交流。周洪峰攝
所謂獨立閱讀,既指學生可以自由地選擇閱讀的文本,也指他們不得不蟄居家中(譬如疫情中)從而有了足夠的時間去閱讀自己想閱讀的書。獨立閱讀,可以使學生成為更好的讀者,擁有更多的知識,更充分的理解力,可以提高課程成績,也有更多的能力去學習其他課程。獨立閱讀會給學生帶來更多的樂趣,促使其去探索新的領(lǐng)域,發(fā)揮其想象力,也會激發(fā)其創(chuàng)造力。
閱讀,即說文解字
在英語語境中,閱讀(reading)有兩個最基本的意義,一是讀書識字(word recognition,即decoding,所謂解碼),二是語言理解(language comprehension)。這兩個意義,按照我的理解,就是我們中國常說的“說文解字”。如果說“讀書識字”的主語或者主體是初級群體,也就是大眾群體,那么“語言理解”的主體則更多的是少數(shù)群體,是教人讀書識字和傳授知識與教育的人們。但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時代,人們應(yīng)更多地重視后者即語言理解,對于今天的青少年來說,也應(yīng)更加注重培養(yǎng)他們的語言理解能力。
“語言理解”包括了對基礎(chǔ)文本的語言學理解,包括語法詞匯,也包括聆聽,即是否理解了文本或者是否真正了解了對方的含義,同時,還包含了深刻的意義。一是在語言學理解、傾聽理解的基礎(chǔ)上,才能得出正確的或者較為符合實際的理解力。二是“語言理解”因為“理解”,更應(yīng)包含更高層次的認知:即閱讀本身還涉及到了歷史厚度、思想深度、人物刻度以及如何進行當代闡釋的問題。
要想把這個“語言理解”中的“理解”解釋到位,閱讀者,或者說讀書人乃至知識分子是因為掌握了這種“語言理解”的能力,從而擁有了一種思想力和行動力。反過來說,作為閱讀主體,凡是具有思想力的閱讀者,都負有將文本具有的思想意識傳之四海告知他人的使命與宗旨,并且身負與錯誤的思想意識進行辯駁與批判的責任與義務(wù)。換言之,張揚正確的價值觀與人生觀,倡導公平正義的社會風氣,建立健全的法治社會,推動社會的進步與發(fā)展,乃是閱讀第二要義“語言理解”之精髓所在。
閱讀,精髓在于闡釋
閱讀的價值人所共知。培根先生論述閱讀的名言: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長才(王佐良先生譯)更是深入人心。但我覺得,對于青少年來說,閱讀更多是要培養(yǎng)個人思考的能力,而其外在的表現(xiàn),則是對文本與世界具有怎樣的闡釋力。闡釋,是一個人思想力的集中體現(xiàn)。
大家都知道,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是莎士比亞名劇《哈姆雷特》主人公哈姆雷特在思考人生時所發(fā)出的感慨。這句名言常常被翻譯做“生存還是毀滅”“存在還是滅亡”“活著還是不活”。這些翻譯自然都對,但若認真閱讀、體會與思考之后,我們還是不難發(fā)現(xiàn),其中對not to be的闡釋,其實并沒有體現(xiàn)那種人生的被動和無奈。以最為通俗的“活著還是不活”為例,這里的“不活”仿佛給人以主動性的感覺,若不仔細想,被動性就不僅差很多,似乎還透露了主人公想要自殺的傾向。至少無法讓人看出被外界壓迫到無法生存的那種無奈與悲涼。若我們照此去了解并加以闡釋,那就有可能出錯,甚至謬以千里。實際上,哈姆雷特的困境絕不僅僅是一個王子的困境,那是每一個人在這個世界上都要面對的難題乃至是難以逾越的門檻。這是每個人的生活。在我們的生活中,充斥著類似的太多太多的無奈,為此,人們就要不斷地進行選擇。
其實,人生當中,選擇可能很多,但能夠主動任由自己去做選擇者似乎很少,大都是被動的選擇。而恰恰是在這種被動乃至被迫的選擇中,才能見出一個人的智慧,看出一個人的品性,見證一個人的人生態(tài)度。
我們身處一個復雜多樣而又極具變化的時代。但閱讀可以讓人暫時脫離開來,那是你在內(nèi)心深處可以永遠保留的一塊凈土,也是重新出發(fā)的原動力。獨立閱讀,或許可以成為你心中最柔軟的一塊地方。萬物也許并不變化,但我們需要變化。為此,無論多么令人望而生畏的世界,多么令人無法容忍的困難與險境,都不僅不能成為我們前行的障礙,反而應(yīng)該是我們前進的動力。(郭英劍)
來源:光明日報
網(wǎng)站簡介 / 廣告服務(wù) / 聯(lián)系我們
主辦:華夏經(jīng)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quán)所有 華夏經(jīng)緯網(wǎng)
Copyright 2001-2024 By 612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