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文學批評是與個體生命體驗“對話”

華夏經(jīng)緯網(wǎng) > 文化 > 文化觀察      2021-04-14 13:56:36

  作者:李云雷(《小說選刊》副主編)

  通讀李一鳴的文學評論集《批評作為一種生活》(中國書籍出版社2021年2月出版),從整體上對他的評論有了新的認識與理解。他的評論視野宏闊。收在此書中的既有“理論”“政論”“學術”,也有具體作家作品的評論,后者又包括散文、詩歌、小說、報告文學評論,甚至還有為評論集所寫的評論,可以說諸體兼?zhèn)?、無所不包,這在分工越來越細密的當下文學界可以說比較特別。

  當前的文學評論界,寫小說評論的似乎就只寫小說評論,寫詩歌評論的似乎也只寫詩歌評論,其間似乎有一種隱約的界限,少有人突破文體的藩籬,在不同的領域都有建樹。評論界的細分有其長處,那就是可以更加專業(yè)化,但也有其短處,那就是過于技術主義,寫小說評論的就只關注敘述、視角與形式,寫詩歌評論的也只是關注節(jié)奏、音韻、隱喻,而忽略了文學作品與時代、生活的關系。李一鳴的評論之所以無所不包,就在于他以作協(xié)的批評傳統(tǒng)為依托,超越了當前的文學與文體觀念,重建了“五四”時期與傳統(tǒng)中國文學的“大文學觀”。

  在“理論”“政論”“學術”諸輯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對文學、批評與時代精神的理解。他指出:“文學批評對于批評家,不僅意味著是一種職業(yè)實踐、一種價值追尋,而且意味著是一種生活方式。批評即生活。在批評這種文學生活中,批評家既是讀者,是對話者,更是創(chuàng)造者?!痹谶@里,他將批評視為“對話”“創(chuàng)造”,更視為一種生活方式,既然生活無所不包,他的評論自然也無所不包,是一種在諸多作品中發(fā)現(xiàn)美的“靈魂的冒險”。但是另一方面,發(fā)現(xiàn)美不僅需要審美的眼光,也需要新的思想與新的視野,在《首要的是提升思想境界》等文章中,李一鳴站在時代精神的最前沿,對當代文學的格局與發(fā)展進行了宏觀而細致的分析,可以說對當下文藝思潮的系統(tǒng)、整體、科學的理解,構成了李一鳴觀察思考時代、生活與文藝的立足點與出發(fā)點,這讓他的評論文章充滿了新時代的氣息、氣質與氣象。

  在李一鳴無所不包的評論文章中,也有重點關注的對象。在體裁上,他更偏重于散文;在地域上,他似乎更偏重于山東作家;在群體上,他更偏重于魯迅文學院的中青年作家。當然這只是大略言之,也與李一鳴的“生活”有關。他偏愛散文這一文體,此書中關于散文的學術與評論文章占到半數(shù)以上,這或許與他也是一位有較大影響的散文作家有關。當然并不是說更偏重于散文、山東與魯院的作家,他就不重視其他體裁以及其他地域與群體的作家,書中關于劉醒龍、普玄、李宇樑等人小說的評論,關于任林舉等人報告文學的批評,關于理想長篇小說三個維度的思考,關于文學創(chuàng)作大氣、靜氣與銳氣的思辨,關于詩歌意象的精彩闡釋,都讓我們看到了李一鳴多方面的興趣與評論才華。

  關于魯迅文學院的文章在書中專門編為一輯,名字就叫“魯院”。在這些文章中,李一鳴投入了很深的情感。在《魯院講堂》中,可以讓人看到他侃侃而談的風采;在為學生所寫的評論中,可以看到他作為一個教師與院長對學生的真摯情感,有鼓勵,有期許,有如慈父般殷殷叮囑。而魯院也是讓他難忘的“心中的園子”:“正是七月,古樸典雅的幾座小樓,默默靜立,不見一個人影;池塘邊,萬木葳蕤,柳綠花紅,六七座名人雕塑,或坐或立,隱在綠叢中。偶有幾聲嘀嘀咕咕的鳥叫,遠處彈起撲閃撲閃的白的灰的翅影。院門外,高樓聳立,直插云霄,而擾擾市聲進入園門,就仿若被綠色吸納過濾,竟變得縹縹緲緲。漫步小園,雨絲撲面,沁涼潤澤,恍在紅塵滾滾之外另一個世界?!痹谶@如詩一般的語言中,我們可以看到李一鳴內心世界的澄明。

  散文是李一鳴偏重的文學體裁,《歷史變遷中現(xiàn)代知識分子精神心理的寫照》《中國現(xiàn)代山水游記散文審美精神的超越》《游走社會人生的精神鏡像》三篇長文,從不同角度對現(xiàn)代游記散文的發(fā)展脈絡及其精神源流進行了深入而細致的梳理,他論述現(xiàn)代山水游記散文有寄寓自然的主體性、寄情自然的社會性、寄跡自然的自由性,又指出,“冷峻的家國想象、熱切的心魂還鄉(xiāng)、深陷都市的心理困境,使中國現(xiàn)代游記散文成為棲居大地的審美詩學,呈現(xiàn)出深廣的社會性特征”,他探討“‘懷鄉(xiāng)’何以成為中國現(xiàn)代游記散文的重要主題”,指出“懷鄉(xiāng),是人的集體無意識”,“源自中國現(xiàn)代作家的鄉(xiāng)村背景”“離不開時代的境遇”,又指出“‘游走’總是指向外在世界和陌生未來,‘懷鄉(xiāng)’卻取向過去和內心世界。游走中的漂泊不定與內心的希求安寧,奔波中的挫折孤寂與回望中的溫情暖意,理性認同的西方文化觀念與積淀血液的傳統(tǒng)文化心理,這一切的內在沖突,必然造成一種張力”。在古今、中外、城鄉(xiāng)以及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等諸多視野的參照中,他對游記散文的研究既有學術性,又重點關注“精神鏡像”層面,并融入個人的生命體驗與之“對話”,因而顯示出其獨特性。此外,書中還有他的諸多散文評論,如《鄉(xiāng)土地理與平民情懷》《生活深處的打撈者》《對地域文化深度而自覺的觀照》《穿透一軸連綿的市井人生圖卷》等,這些評論也都各有特色,既能深入其中細品其藝術質地紋理,又能跳出其外對之做出客觀的評價和更高的期許。

  另外值得關注的是,在批評對象的選擇上,李一鳴較少關注成名作家,而主要關注成長期特別是在基層創(chuàng)作的青年作家,評論名家作品易于受到關注、收獲名氣,可以“錦上添花”,但處于成長期的青年作家更需要被關注、被推介。李一鳴主要致力于關注未成名作家與基層作者,所做的正是一種“雪中送炭”和“沙里淘金”的工作,他將目光下沉,看到了更加豐富復雜的中國經(jīng)驗與中國文學,以及文學的未來及新的生長點。

  李一鳴的批評是開闊、理性而有情的,如果我們從“批評作為一種生活”的角度來看,他的評論幾乎包括了所有的文學形式,但如果從生活的角度來看,我們就會覺得他的文章中并沒有完全呈現(xiàn)出其生活中的精彩部分,比如他的性情,他的神采,他的詼諧幽默,而正是這些構成了他獨特的魅力,當然這里有批評文體本身的限制。希望作者可以“發(fā)明”一種新的批評形式,將這些因素都容納進去,那樣我們就可以看到一個更加豐富、立體、多元的李一鳴。

  《光明日報》( 2021年04月14日 14版)

文章來源:光明日報
  責任編輯:王江莉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wǎng)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5669841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

網(wǎng)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我們

主辦:華夏經(jīng)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jīng)緯網(wǎng)

Copyright 2001-2024 By 612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