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中國共產黨的“十萬個為什么”: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什么是世界最多的?

華夏經緯網 > 新聞 > 大陸新聞 > 時事要聞      2021-03-22 13:39:39

  中新網北京3月22日電 (郭超凱)沿著隴海蘭新線鐵路一路往西,江蘇的昆曲、南京云錦,甘肅等地盛行的花兒,新疆的瑪納斯……這些人們耳熟能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承載著濃厚的歷史氣息,保留了鮮明的民族特色,是一部濃縮的中國民俗文化“百科全書”。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并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tǒng)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tǒng)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隨著2020年12月太極拳和送王船申遺成功,中國已有42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冊),位居世界第一。

  中國為何會成為世界上非物質文化遺產最多的國家?這首先得益于悠久的歷史和傳統(tǒng)文化的良好傳承。無論是有著3000多年歷史的古琴藝術,還是2000多年前始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端午節(jié)文化,又或是二十四節(jié)氣、書法、篆刻等,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歷經漫長歲月,依然扎根于社會,經久不衰。

  其次,中國56個民族在交流交往中創(chuàng)造出了許多惠澤后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全人類留下了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除漢族非遺項目以外,新疆維吾爾木卡姆、侗族大歌、蒙古族長調民歌、赫哲族伊瑪堪等15項少數民族文化藝術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占中國“非遺”總數的1/3以上。各少數民族世代相傳的“非遺”文化,承載著歲月的痕跡,成為中華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事實上,中國歷來注重文化遺產保護。自2004年加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以來,中國政府不斷加大發(fā)掘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力度,并將每年6月的第2個星期六定為“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從搶救保護到建章立制,在過去10多年的“非遺”保護實踐中,許多“中國經驗”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可。

  2005年6月,中國展開了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首次普查工作。2009年6月原文化部公布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總數近87萬項。據不完全統(tǒng)計,五年時間里,76萬人次參與了這次“摸家底”工作,投入經費3.7億元,走訪民間藝人86萬人次,收集珍貴實物和資料26萬多件……

  在外界看來,中國在“非遺”領域取得的亮眼成績,既離不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yōu)越性,更離不開對“非遺”保護的重視。

  中共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將其作為治國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資源。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心系“非遺”,在地方考察調研時多次為“非遺”項目點贊。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中華文明經歷了5000多年的歷史變遷,但始終一脈相承,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讓傳統(tǒng)藝術、“非遺”項目在當代社會中延續(xù)與創(chuàng)新,中華文化才能向世界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

  對即將迎來百年華誕的中國共產黨來說,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既可以為世界各地民眾打開一扇了解中華文化的窗口,也能為立黨興黨強黨提供豐厚的文化滋養(yǎng)。



責任編輯:袁丹華
熱門評論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5669841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

網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主辦:華夏經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4 By 612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