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陽北有一條澇河,它發(fā)源于浮山東北的牛首山下,古代這里多黑風,刮得山黑水黑,故牛首山又稱為烏嶺或黑山,澇水也稱為黑水了。黑水和城西河水馬臺河匯合以后,到郭行一帶峽谷水流湍急,洪水季節(jié),河水猛漲,橫溢兩岸,常常造成災害。傳說黑水上有個黑風女妖作怪,興風作浪,澇水狂漲,淹沒附近的良田村莊。女妖走時(干旱季節(jié)),如發(fā)地震,地動山搖,澇河干涸,滴水不留。帝堯為了解除百姓疾苦,帶領(lǐng)一班人馬前往治水消除妖災。堯一行來到郭行,女妖已走,遍地干旱,人困馬乏,連一滴水也找不到。大家正愁著缺水的事,堯的坐騎一匹大白馬,仰首長嘶,用蹄子在一塊方形的巖石上,噠、噠、噠,連刨三下,石頭上火星四濺,崩出一個馬蹄形石坑,那馬又低下頭,鼻子冒氣低鳴了三聲,立即一股子清水從石縫中冒出來,嘩、嘩、嘩,一陣兒便成了一個清水泉,大家一見,喜出望外,爭相品嘗這甘甜的清涼水。這就是馬刨泉(堯陵一景)的來歷,至今泉邊石頭上的馬蹄印仍依稀可見。帝堯一行解了焦渴正往前走,忽然黑風刮起,飛沙走石,天昏地暗,大雨傾盆,河谷口一帶山崩,堵住了水路。
郭行口往上,洪水汪洋,眼看村子被淹。堯立即組織當?shù)匕傩蘸退碾S從護衛(wèi)人員一起,在谷口挖土刨石,扒開一個口子,放蓄積的洪水流走,為郭行一帶的百姓免除一場大水災。洪水泄去以后,河水奔流,兩岸往來不便,堯決定在河道上架起一座石橋,并要求三日內(nèi)建成。大家只得晝夜不停地干,白天干活還好辦,可是夜晚黑咕隆冬實在困難,這件事被鹿仙女知道了。當天夜晚,大家干活正愁著看不見時,忽然天空飄來一朵紅云,紅光閃閃,照得河上大橋一帶明晃晃的一片。有人往上看時,看見鹿仙女站在云端向大家揮手致意,原來是鹿仙女撒開自己的霞帔放出光彩,為修橋出力助戰(zhàn)。此后人們在石橋東邊的山頭上發(fā)現(xiàn)一塊鹿石,那石頭和鹿的形狀十分相似,大家想起當時鹿仙女就是站在那里觀看建橋的,大伙奮戰(zhàn)三天三夜,第四天凌晨,石橋巍然屹立在黑水河上。堯王和大伙一起歡呼勝利。突然間,風起云涌,下起瓢潑大雨,頓時洪水奔騰,大浪翻滾,猛沖新橋,女妖在空中露出猙獰的面孔嘲笑。堯無奈之際,將金丹靈珠吐出來趕走女妖,將靈珠安放在橋上鎮(zhèn)住石橋。從此,不管有多大的洪水,也淹不了沖不垮這座石橋,堯卻由于吐出靈珠,大傷元氣,病倒在床。
黑風女妖未除,帝堯放心不下。在郭行村邊,澇河旁邊有個山丘,人稱姻堆里。姻堆下部,有一山洞,一直通到霍山腳下,黑風妖便鉆在這個山洞里。原來這個洞清風徐徐,沁人心脾,百姓勞動過后,多來這個洞口歇涼,渾身清爽,人稱清風洞。自從這個洞鉆進黑風妖以后,時而興風作浪,毀壞村莊田園;時而化為牛頭馬面,口吐黑風,傷害人畜;時而化為妖女,深吸一口氣,將人吸進肚里。弄得附近的人,日夜不寧,四散逃離,田園荒蕪,阻斷交通。民謠說:“清風洞變成黑風洞,黑風洞里宿妖精;倒吸一口氣,人畜不見影。涼爽地變成吃人坑,弄得路斷行人,民不聊生?!钡蹐蚵剤?,帶病與大家商議降妖除害。堯母見兒子積勞成疾,十分心痛,便自告奮勇愿降妖除害,為兒分憂。這天是六月初十日,堯母手執(zhí)桃符,面對太陽注目凝神,深吸三口氣,轉(zhuǎn)向洞口,用神咒封住洞口,又在洞口日夜守候了三個月。說也奇怪,黑風妖再也沒敢出來作怪。后來從霍山一帶傳來消息,說有一股黑風從霍山腳下洞口中沖出去,化為烏有。從此,黑風洞又恢復清風洞的名稱,逃走的人們,又陸續(xù)回到家園。人們托帝堯母子的洪福,過上安寧日子,帝堯老母告別百姓要回平陽,方圓數(shù)十里的男女老少都來跪在地上,苦苦哀求老人家留下住些日子,大家也想盡一點報答心意。堯母決定留住些天,與百姓同享歡樂。
百姓們高興地尊稱堯母為堯姑,將姻堆里改名為姑德里,修建一座“堯姑廟”,每年六月初十日,方圓各村百姓獻牲歌舞,永世紀念堯母恩德,帝堯也騎馬按期來觀看歌舞,離廟五里以外就下馬步行,后人便稱這個村為下馬莊,拴過馬的石頭稱拴馬樁。堯還到東山一帶(今浮山縣)巡視,步行到堯姑廟五里以外才上馬,后人稱這個上馬墊腳的石塊為上馬臺,村稱馬臺村。
來源:中國網(wǎng)
責任編輯:王佳
網(wǎng)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我們
主辦:華夏經(jīng)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quán)所有 華夏經(jīng)緯網(wǎng)
Copyright 2001-2024 By 612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