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英雄城”
■楊西河
天下重鎮(zhèn)名城中,贛江之畔的江西南昌,被冠以令人肅然起敬的美譽——“英雄城”。
“南昌首義誕新軍,喜慶工農始有兵”。1927年8月1日,南昌城頭一聲槍響,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鞍艘弧迸c“南昌”,自此成為我軍歷史上閃耀光芒的兩個重要標記。
處處是火紅的燈籠、大紅的福字、鮮艷的中國結……這段時間,英雄城被“中國紅”裝扮著。八一廣場上,人流如織。來自祖國各地的人們,在這辭舊迎新的特殊時節(jié),前來緬懷、致敬英雄先烈。這座城市的年味,因為人們對英烈的尊崇而愈加動人。春節(jié)前夕,我也隨著人流,再次走過中山路,來到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
一只強勁有力的大手,從崩裂的石塊中伸出,緊扣著步槍的扳機……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序廳中央的大型圓雕《石破天驚》震撼人心。
紅色場館建在哪里,哪里就是人們精神的坐標。聽講解員說,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每天的參觀者都在萬人左右。來此參觀者,除了外地游客,像我一樣作為“回頭客”的當地居民也占了很大比例。有位南昌市民的話講出了我們的心聲:“我們來感受屬于英雄城人民的榮耀?!?/p>
一路參觀,我聽著講解員的動情介紹,細細瀏覽一件件實物,心潮澎湃。一把手槍、一只木箱……這些文物,濃縮著當年那些感人的故事。這其中,有一條已經褪色的毛毯,引人注目。這條毛毯的主人,是南昌起義中任中共中央前敵委員會書記的周恩來。
南昌起義勝利后,部隊南下廣東,在潮汕地區(qū)失利。此時,周恩來患上了嚴重的瘧疾。他發(fā)起高燒,冷得瑟瑟發(fā)抖,只能靠一條薄薄的毛毯保暖。當時,國民黨反動派大肆搜查,周恩來等人被及時轉移到當地農民鄭阿仲家中。在鄭阿仲一家人的精心照料下,周恩來逐漸痊愈。臨別前,他將隨身攜帶的這條毛毯贈予貧困的鄭家,以表謝意,并鼓勵鄭阿仲努力做好革命工作。
古樹掩映下的八一起義紀念館里,人頭攢動,熙熙攘攘。在紀念館二樓,南昌起義參加者名錄墻前,許多游客都會長時間駐足,凝神仰望。
這些名字背后,有著動人的故事。時間流轉,磨滅不了英烈留下的光芒。他們應該被我們永遠銘記。南昌起義隊伍中,走出了黨和國家領導人周恩來,走出了6位元帥、3位大將等眾多軍事將領,還走出了一批專家學者。參加南昌起義的名人,大家耳熟能詳;還有一些普通參加者的信息,鮮為人知。
“只要能多增加一位英烈的姓名,我們再苦再累都值得!”為了尋找“打響第一槍的人”,幾十年來,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工作人員的足跡遍布大江南北。在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史料征集成果不斷擴大。去年八一建軍節(jié)前夕,起義參加者名錄已由26年前的104人增加到1178人。
參觀結束,走出紀念館,我的思緒久久不能平靜。當年的戰(zhàn)火硝煙已散盡,但起義的槍聲似乎仍在耳畔回蕩。
英雄城里,除八一廣場外,還有八一大道、八一中學、八一公園……這里許多建筑、街道都以“八一”命名?!鞍艘弧?,是這座英雄城一個光榮而特殊的符號。
如今,每逢重大節(jié)日,人們都會在八一廣場隆重集會,舉行升旗儀式、進行宣誓活動。身處這座城市,我深切感受到,市民與游客對英雄的敬意、對英烈精神的傳承,熾熱而虔誠。
紅色歷史賦予南昌榮光,南昌則把賡續(xù)紅色血脈視為神圣使命。第二代南昌艦告別萬里海疆,退役回到南昌;南昌建軍雕塑廣場對外開放;南昌軍事主題公園開園……英雄城里,處處是國防教育的課堂。不僅如此,駐南昌部隊也會時常組織群眾參觀軍史場館。社會各界踴躍參加擁軍優(yōu)屬和義務宣傳黨史軍史,已成為人們的一種行動自覺。
軍旗輝映英雄城,強軍自有后來人。在南昌警備區(qū)兵役服務站內,有一組數字引人注意:征兵“五率”連續(xù)5年位列全省前列,去年征兵在全省率先實現大學畢業(yè)生征集比例100%……從這里走出去的官兵,有著一種精神共識:英雄城兒女,不論入伍后到了哪座軍營,都要當好紅色基因傳承者、紅色文化傳播者。
贛江濤卷千年,今日浪涌新歌。贛江水從南昌城中緩緩流過,仿佛在輕聲訴說著英烈們的光輝事跡。相信他們看到如今紅紅火火的英雄城,一定會露出欣慰的笑容。
主辦:華夏經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4 By 612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