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職場MeToo運動 讓性騷擾被害人不再沉默”聯合記者會,呼吁臺當局修“法”完善性騷擾防治工作,并鼓勵性騷擾被害人勇于向相關NGO求助。(圖片來源:臺灣“中時新聞網”)
島內“MeToo事件”連環(huán)爆,從BDSM界、政壇、文壇、醫(yī)界、媒體界都有實際案例現身,令不少性騷受害者勾起過去的創(chuàng)傷。臺灣精神科專家對此現象喜憂參半,認為這樣的運動有助于重新省思創(chuàng)傷,但也擔心受害者是否能得到合適的照顧。當傷口大剌剌地暴露在眾人面前,若未能妥善處理,傷害可能會更大,提醒受害者在創(chuàng)傷事件發(fā)生后,應尋求信任的對象訴說,接受專家協助。
三總副院長、精神醫(yī)學部主治醫(yī)師葉啟斌指出,創(chuàng)傷事件分2種,1是和生死、身體殘破有關的重大創(chuàng)傷,以及連續(xù)型的創(chuàng)傷。民眾遇到創(chuàng)傷后,可能會無法接受,在急性期,約1~2周內可能會產生注意力不集中、失去現實感,例如照鏡子的時候覺得自己不像自己等,這是急性期的自我保護機制。
到了2~4周,受害者也會出現逃避反應,害怕接觸類似的人、事、物,例如車禍幸存者會避免坐車、被男性性騷則會避免和男性在一起。葉啟斌說,此時會有2種情況出現,受害者將過度警覺,出現自律神經失調,導致睡不好、頭暈、心急、冒冷汗等。另1指標性癥狀是,受害者將出現“flash back”的情況,可能只是在日常對話,卻突然回想起曾有的創(chuàng)傷,這是因為內心無法接受,促使身體必須重新經歷、整理、省思。
葉啟斌表示,當混亂期接觸,約在創(chuàng)傷事件的1個月之后,受害者則可能情緒不穩(wěn),纏上對自我信念的崩潰,會認為是不是自己沒有用、做錯事,自尊、自信心都受到打擊,導致性格扭曲。若未能吐露心事、接受治療,日后可能會變得畏畏縮縮,凡事都聯想到是自己的錯,產生自我價值、人際關系的影響,出現創(chuàng)傷后壓力癥候群(PTSD),或是憂郁癥、焦慮癥。
要處理創(chuàng)傷,必須要有安全的環(huán)境宣泄情緒,透露自己的不安,因此第一時間的處理是很有決定性的。葉啟斌表示,受害者必須有人告訴她/他,那些創(chuàng)傷事件不是他們的錯,讓心里沉淀下來。于此同時,睡眠也相當重要,根據過去921地震、八仙塵爆的經驗,若能睡得好,睡眠也有助于處理創(chuàng)傷記憶,重新整理和消化,日后出現PTSD的機會也較低。然而,若經常做惡夢,則暗示創(chuàng)傷事件處理不來,出現PTSD的機會也較高。
葉啟斌表示,此次的#MeToo事件,若受害者正義得到伸張、獲得幫助,痊愈的機會將提高。不過他對此浪潮感到“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的地方在于創(chuàng)傷事件能有重新被省思的機會,憂的則是受害者能不能得到合適的照顧,由于網絡平臺充斥著檢討受害者的言論,若傷口大剌剌地暴露在眾人面前,也可能造成更大的傷害。因此他建議受害者要找安全的、信賴的人訴說,臺灣許多心理師、社工師都受過良好訓練,建議可善用網絡“山大哥量表”了解自己的情況,并尋求專家協助。(來源:臺灣“中時新聞網”)
主辦:華夏經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4 By 612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