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西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陳列大樓二樓展廳里,陳列著一個看起來有些年頭的土黃色帆布挎包,內里為牛皮。這個挎包長31厘米,寬26厘米,厚8.5厘米,翻蓋樣式,卡扣設計,配有軍綠色單邊長肩帶,整包近似長方形,包蓋兩側磨損開裂的邊緣被細致地縫補上??姘鼪]有精美的設計與華麗的外觀,原本最為堅硬的肩帶,也因長期使用而變形。簡單、樸實的外表背后卻有著一段不平凡的往事。
這個挎包是抗美援朝老兵林瑞豐使用過的。林瑞豐曾是中國人民志愿軍公安第18師53團4營1連文化教員兼連副指導員。1948年,在身邊地下黨員同學的影響下,還在讀高中的林瑞豐加入了中共云孝縣委員會領導的學生外圍組織。為方便開展地下工作,他曾化名為林欣。1950年6月,高中畢業(yè)后的林瑞豐進入湖北革命大學學習,后被批準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原東北軍區(qū)遼西軍分區(qū)獨立第13團任政治干事。1950年9月,林瑞豐所在的部隊被編入中國人民解放軍公安第18師。林瑞豐在該師53團4營1連任正排職文化教員。1950年10月,中國人民志愿軍奉命開赴朝鮮戰(zhàn)場,與朝鮮人民并肩作戰(zhàn)。公安18師立即組成先遣部隊,于11月隨同大部隊跨過鴨綠江,參加了志愿軍的戰(zhàn)斗序列。
林瑞豐
進入朝鮮后,因部隊戰(zhàn)斗和工作需要,林瑞豐除了繼續(xù)擔任連隊文化教員外,還被任命為代理連隊副指導員,協(xié)助連長和指導員管理連隊。這個土黃色的帆布挎包就是他擔任代理連指導員時組織給他配發(fā)的。從此,他常常背著這個挎包,出色地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任務。
為打破美軍所謂的“空中絞殺戰(zhàn)”,保障前線物資供應,志愿軍總部于1951年1月提出“建設打不斷、炸不爛的鋼鐵運輸線”的戰(zhàn)斗口號,開始建立固定的兵站線,并沿公路干線設置了對空監(jiān)視哨,這一任務由公安第18師承擔。
抗美援朝老兵林瑞豐使用過的帆布挎包
接到任務后,公安第18師立即派出824組對空監(jiān)視哨。每組對空監(jiān)視哨由戰(zhàn)士5至6人組成,在長達1750公里的公路沿線上,每隔1至3公里就設一組監(jiān)視哨。面對美軍每天上千架次的轟炸,志愿軍戰(zhàn)士們用血肉之軀組成一道鋼鐵的哨位長城。無論酷暑還是嚴寒,以一支步槍、兩面小旗作武器,寧死也絕不脫離戰(zhàn)位。許多戰(zhàn)士被敵機投擲的重磅炸彈掀起的泥土埋住,口鼻流血,耳被震聾,但他們依然爬起來繼續(xù)戰(zhàn)斗。為能及時報警,林瑞豐和戰(zhàn)士們在零下30℃的嚴寒里卷起帽耳,不顧耳朵凍壞、臉被凍傷,仔細傾聽辨別敵機和汽車的聲音。采取對空監(jiān)視哨措施后,大大減少了我軍運輸車輛和物資的損失,運輸效率顯著提高。
林瑞豐還要負責巡查和指導多個路段的對空監(jiān)視哨,每次都要往返幾十里甚至上百里檢查各個哨位。他背著這個帆布挎包,有時徒步,有時借助公路的運輸汽車來到監(jiān)控哨點,指導戰(zhàn)士對空監(jiān)視。因為要巡查的路線長達一百公里,任務緊迫時,來不及等來往公路的卡車停車,他就提前跑到鄰近公路的高崖處。當卡車爬坡減速時,他便一步從高崖上跳進車廂。就這樣,林瑞豐滿載祖國必勝的信念,冒著槍林彈雨穿梭向前,即使被爆炸碎片擊倒、傷口血肉模糊也堅持完成上級交代的任務。
1952年12月,根據志愿軍總部命令,公安第1師等部接替公安第18師輪戰(zhàn)。林瑞豐背著他的公文挎包跟隨公安第18師凱旋,此時,他的胸前已多了一枚耀眼的獎章。
70余載過去了,盡管已經變舊褪色,邊緣也略有破損,我們仍然可以從這個挎包的背后感受到一位共產黨員在朝鮮戰(zhàn)場上鋼鐵般的意志,用生命踐行一生信仰的革命精神永不褪色,在歲月的長河中愈加璀璨。
文章來源: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 轉自:中國軍網
責任編輯:唐詩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