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致敬,永不凋謝的金達萊

華夏經(jīng)緯網(wǎng) > 軍事 > 軍史鉤沉      2023-04-24 15:54:20

  致敬,永不凋謝的金達萊

  ■桂振嶺 口述

  這是一次漫長而孤獨的遠征。

  幾年來,我奔走于寬街陋巷、偏鄉(xiāng)僻徑尋找“最可愛的人”,期間也曾想過放棄,但想起一張張被戰(zhàn)火洗禮的臉龐、一雙雙堅定的目光,我又鼓足了勁。我習慣了傾聽老兵講述的點點滴滴,習慣了用文字迎接清晨的第一縷陽光。

  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抗美援朝戰(zhàn)爭期間,皖北地區(qū)先后有2萬余名熱血青年奔赴異國他鄉(xiāng),共有600余位烈士長眠他鄉(xiāng)。70多年過去,親歷者大都作古,少數(shù)健在老兵已步入垂暮之年。作為一名退役老兵、一名文學愛好者,我常常思考自己能為他們做些什么?

  翻開古今中外浩如煙海的歷史書籍,描述戰(zhàn)爭的作品不勝枚舉,但大多數(shù)都是從宏觀角度去講述戰(zhàn)爭抑或是描述英雄事跡。作為戰(zhàn)爭中最普通、最重要、最龐大的士兵群體,他們的故事卻為數(shù)不多,這是我決定為他們創(chuàng)作一部報告文學合集的重要原因。

  走訪戰(zhàn)爭親歷者之路,漫長而繁雜。說其漫長,因為戰(zhàn)爭結束后,大多數(shù)抗美援朝老兵解甲歸田。70多年過去,健在老兵屈指可數(shù),采寫他們的故事刻不容緩。老兵大多年事已高、記憶模糊,有時需要來回跑很多次,才能獲得完整資料,走訪過程極其漫長。

  說其繁雜,受訪老兵涉及軍兵種、番號眾多,我不得不仔細通讀軍史、師史進行查詢,常常因一處細微的不同,需要翻閱幾本書籍去對比核實,甚至打電話到出版社去咨詢。

  我最多一天走訪了3個鄉(xiāng)鎮(zhèn)5個行政村13位老兵。在日復一日奔波中,老兵帶來的感動,溫暖了我的路途。一天,我接到一位老兵家人的電話,說父親躺在床上,問我能不能去看看他。當我輾轉趕到時,老兵已不能言語,只能從泛白退伍證上那依稀可辨的字跡看出他曾是一個兵。第二天,老兵去世的消息傳來,我為之一震。我前去送別,走時他穿著一身軍裝。

  幾年來,我累計走訪236位老兵,寫下100余萬字采訪筆錄,錄制了近90小時錄音和視頻資料。在收集足夠多的資料后,我動筆了。為了追趕時間腳步,我將鬧鐘設在凌晨3點半。我埋頭于累牘之間,一遍一遍聽錄音,查閱資料,對照筆記,線索在得到大量資料驗證后一點點變得清晰,斷續(xù)的記憶逐漸連成一個個感人故事。

  在我的筆端,一個個普通的名字慢慢匯聚成了一個熠熠生輝的“老兵軍團”:李世舉、方新、張倩、李燈全、邱紹甫、劉吉啟、楊正欽、鮑志仁……他們的人生凝結成了一個個方塊鉛字,留存于世間。

  致敬,老兵!致敬,永不凋謝的金達萊!

  (本報記者裴賢、通訊員宋蕾整理)


文章來源:中國軍網(wǎng)-中國國防報
責任編輯:唐詩絮
軍情熱議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wǎng)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5669841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

網(wǎng)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我們

主辦:華夏經(jīng)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jīng)緯網(wǎng)

Copyright 2001-2024 By 612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