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澤尊王圣號為"威鎮(zhèn)·忠應·孚惠·威武·英烈·保安廣澤尊王",簡稱廣澤尊王,此外尚有郭圣王、郭王公、圣王公、保安尊王諸稱。據傳廣澤尊王寶姓郭氏,名忠福,系五代后晉天福年間人氏,郭子儀十一世孫,開閩郭在嵩五代孫,樂華之孫,理柱之子,后唐同光初年(923年)安溪石排山下蓬萊崇善里誕生,為楊荏長者放牧,后來機緣得到崔蕓公堪輿恩師獻風水寶地并指引遷居現(xiàn)泉州南安詩山公園內龍山宮位置居住,時齡十六歲在詩山鳳山寺第二殿左邊大房古址,盤膝于古藤上坐化得道成神。據史志記載,廣澤尊王成仙登神后,神通廣大,有求必應,行仁賜福,興神助戰(zhàn),功勛卓著。自宋至清,獲歷朝皇帝六次敕封祭典。
3月13日,紀念廣澤尊王誕辰1100周年活動在福建南安鳳山寺舉行。圖片來源:中新網
3月13日,由南安市詩山鎮(zhèn)鳳山寺管委會、南安市臺屬臺胞聯(lián)誼會、南安市金門同胞聯(lián)誼會、南安市臺港澳傳統(tǒng)武術交流協(xié)會等相關團體,臺南市下林玉圣宮管委會、臺北市廣澤堂管委會、桃園市鎮(zhèn)撫宮董事會等13家臺灣宮廟代表,香港圣公壇管委會、香港鳳山寺管委會、澳門鳳山寺管委會等港澳宮廟代表共同主辦的紀念廣澤尊王誕辰1100周年活動在福建南安鳳山寺舉行。來自菲律賓、新加坡、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以及臺灣、香港、澳門等地區(qū)的逾千名海內外信眾共同拜謁廣澤尊王。
上午九時許,古老莊嚴的圣王公祝壽典禮在悠揚金鐘鑼鼓聲中開啟,敬珍饈果品、進香、宣讀祭文……海內外信眾鞠躬、叩首,共同拜謁廣澤尊王,祈求安康。
逾千名海內外信眾共同拜謁廣澤尊王。 圖片來源:中新網
活動為期三天,主要包括“共敘鳳山緣,同心促融合”臺灣嘉賓代表會見座談會、迎賓餐敘、圣王公祝壽典禮、成功故里?溯源之旅及南音、高甲戲、傳統(tǒng)武術等非遺展演,來自臺灣本島及金門160名嘉賓及港澳僑嘉賓、海內外鳳山寺主要分廟代表、南安社團代表、當?shù)匦疟娊斯蚕迨?/p>
鳳山寺駐臺灣辦事處主任、臺南市下林玉圣宮管委會主任蔡國輝接受采訪。圖片來源:中新網
來到福建省南安市詩山鎮(zhèn)的鳳山寺,臺胞蔡國輝不禁感嘆,“三年不見,甚是想念”。作為鳳山寺駐臺灣辦事處主任、臺南市下林玉圣宮管委會主任,蔡國輝與鳳山寺淵源頗深。此次,他組織臺灣13家宮廟共200多名臺胞跨海前來參加活動?!岸嗄陙?,兩岸信眾以廣澤尊王為情感紐帶,常來常往,增進彼此了解與交流,共同助推廣澤尊王信俗的傳承與發(fā)展。”蔡國輝說。
1999年出生的臺灣青年劉俊承第一次來到大陸,他表示,共同的民間信仰是兩岸民間交流的根,希望借此加強兩岸年輕人之間的互動與了解,共享商機、共贏未來。
臺南南安商會會長周芷茹表示,我覺得廣澤尊王的信仰,就是連接著我們海外華僑跟臺灣民眾的神緣跟文化認同,尤其是在原桑梓地的尋根謁祖,更是通過廣澤尊王的信俗作為一個橋梁和聯(lián)系的作用。每次一回到南安,我都覺得像是回到家里,看到今天的現(xiàn)場,既覺得感動,又感受到兩岸真的是同根同源。
中國海峽兩岸農業(yè)協(xié)會秘書長龔世明表示,借由這個機會來學習了解廣澤尊王在大陸的事跡,回臺灣后跟我的家人、親朋好友說廣澤尊王在大陸忠孝倫理的相關的典故。
圖片來源:泉州文化產業(yè)網
鳳山寺,始建于五代后晉天福三年(公元938年),是廣澤尊王信俗的發(fā)源地,也是閩臺港澳及海外各地廣澤尊王宮闕廟宇的香緣祖廟。到了宋寧宗嘉定十六年(1223年),鄉(xiāng)鄰增修廟宇,使之殿寢、廊廡、門庭、層階齊全。直至宋理宗開慶初年(1259年),加封“威武英烈廣澤尊王”,并賜建寺宇以祀。因郭山地形類鳳盤舞,從此改名為“鳳山寺”。此后300年,風蕩雨淋,棟宇雖有修葺,但寺貌未作擴建翻新。明世宗嘉靖年間(1522—1566年),倭寇劫掠詩山,縱火焚毀廟宇,所藏敕賜匾額蕩然無存。明穆宗隆慶丁卯年(1567年),鄉(xiāng)鄰募資重建;明神宗萬歷庚辰年(1580年),繼而擴建;清宣宗道光丁亥年(1827年)到清德宗光緒戊寅年(1878年),相繼屢有修葺營造。寺宇規(guī)模日益宏敞,壯觀綺麗,不失舊觀,又增建諸多前代沒有的設施。宋、明、清各代都有皇帝為之賜匾封號,因而香火鼎盛不衰。
后因滄桑多變及十年浩劫,寺廟、佛像蕩然無存,鳳山勝景幾乎傾地湮沒。1978年冬,在海內外同胞的極力倡議和上級有關部門的重視下,古剎得以重建。經20余載的營造,鳳山寺的配套設施不斷完善,規(guī)模日趨宏偉。
結束語
廣澤尊王信俗蘊涵著中華民族慎終追遠、尋根溯源的民族文化認同,以及孝悌、行善、愛民等精神,與現(xiàn)代文明相銜接,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和群體、社會和諧融洽。廣澤尊王信俗在臺灣及東南亞各國有廣泛信眾,是維系海峽兩岸及海內外閩南鄉(xiāng)親文化認同、情感交流的精神紐帶。保護廣澤尊王信俗,可以更好地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增進文化認同感和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研究價值。
資料來源:中新網、百度百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