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忘那個送雷鋒當兵的人

華夏經(jīng)緯網(wǎng) > 軍事 > 軍史鉤沉      2023-02-23 16:46:10

  難忘那個送雷鋒當兵的人

  ■杜善國

  那個送雷鋒當兵的人走了!

  2022年12月28日深夜,我打開手機看到一條短信,心頭一顫,淚水在眼眶里打轉(zhuǎn):遼寧省軍區(qū)鞍山第二離職干部休養(yǎng)所離休干部余新元同志,因病于20時55分不幸逝世,享年99歲。

  我與余新元相識算起來已經(jīng)有32個年頭。新兵時聽他作傳統(tǒng)報告,中氣十足,娓娓道來;軍校實習期間赴干休所為他做專訪,憶起犧牲的戰(zhàn)友、感念黨的恩情總是熱淚縱橫;在原沈陽軍區(qū)政治部工作時組織中央新聞媒體記者團對他進行集中宣傳,耄耋老人深情述說送兩代“雷鋒”當兵的歷史,話語間飽含對黨和國家的忠誠與熱愛……許多次面對面傾心交談,震撼人心的場景歷歷在目,影響至深的話語總是在耳畔回響。

  一

  二萬五千里長征,支撐紅軍走下去的唯有堅定的信念、不變的信仰,于是才有了翻雪山、過草地的傳奇,才有了突破烏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的絕唱。這些傳唱后世的故事,成為親歷長征的紅軍戰(zhàn)士一生刻骨的記憶。穿越時空回憶往事,追尋崢嶸歲月和信仰之光,不滿13歲參加紅軍的余新元眼中總是亮光閃閃。

  “頂天地,志凌云。山城堡,軍威震。夜色朦朧群山隱,三軍奮勇殺敵人……”山城堡戰(zhàn)役,是余新元參加紅軍后首次投入的血與火的戰(zhàn)斗。第一次荷槍實彈上戰(zhàn)場,親眼看見戰(zhàn)友倒下,背著繳獲的4枚手榴彈和300多發(fā)子彈,余新元禁不住號啕。在他93歲那年,當我們再一次聊起這場刻骨銘心的戰(zhàn)斗時,他依然老淚縱橫。這淚光中有悲傷和痛苦,更有堅定不移跟黨走的赤誠。

  “危險我不怕,讓我上!”在戰(zhàn)火中開始戎馬生涯的余新元,被戰(zhàn)友們英勇殺敵的無畏深深打動,心里悄然埋下當英雄的飽滿種子。他參加過黃土嶺戰(zhàn)斗、平型關(guān)戰(zhàn)役、百團大戰(zhàn)、狼牙山反掃蕩戰(zhàn)斗、遼西阻擊戰(zhàn)等大小戰(zhàn)斗500余次,被授予“戰(zhàn)斗模范”榮譽稱號,榮立小功2次、中功1次、大功2次。在血與火的戰(zhàn)場上,他一直勇往直前,再也沒有掉下一滴眼淚。他說自己牢牢記住了指導員說的話:當紅軍的戰(zhàn)士不能哭,要哭就不能當紅軍戰(zhàn)士。

  身經(jīng)百戰(zhàn),10余年穿行于槍林彈雨,受傷流血對余新元來說是家常便飯。1939年,他在黃土嶺戰(zhàn)斗中左腿被炸傷,骨頭粉碎,筋肉斷裂,幸得白求恩大夫主刀才免遭截肢;1941年,他在狼牙山為掩護黨政機關(guān)和群眾轉(zhuǎn)移,帶領(lǐng)5人戰(zhàn)斗小組浴血奮戰(zhàn),被敵人的子彈打穿胸部,從懸崖上摔下昏迷數(shù)十天,多虧王義珍老媽媽冒著生命危險精心護理才活過來;在遼沈戰(zhàn)役中右腳被機槍打得血肉模糊,依然咬牙繼續(xù)沖鋒,后來失去半個腳掌……幾十次負傷,總是傷還沒好利索就請求上戰(zhàn)場,“決不后退”“就是死也不退”成為口頭禪。

  余新元一直被戰(zhàn)爭留下的傷痛糾纏,在行走中右腳假肢接合處常常出現(xiàn)斷裂,疼痛難忍,可他傳承紅色基因的腳步從未停歇。即便身患癌癥做過兩次手術(shù),身體大不如從前,他始終沒有退縮過。1981年離休,眾人都以為他要頤養(yǎng)天年,他卻“離而不休”,拖著假肢毅然走上新的“戰(zhàn)場”:為黨政機關(guān)、部隊官兵、大中小學、企事業(yè)單位做報告5000多場、聽眾多達500萬人,還應邀擔任全國146所學校的課外輔導員,竭盡全力豐富一代又一代人的歷史記憶。如同一場馬拉松,跑到后半程,每次走上報告席都要付出百倍千倍的艱辛。難,但他不怕!

  “如果害怕流血犧牲,如果畏懼病痛折磨,當初就不會宣誓參加革命。”

  “圖的是老一輩用生命和鮮血換來的江山永不變色,圖的是千百萬人用鮮血和生命凝聚的革命傳統(tǒng)代代相傳!”

  亮麗的陽光下,余新元站起來又落座,推心置腹地對我講了這兩句話。其中蘊含戰(zhàn)士的英雄主義精神:沖鋒在前、勇?lián)厝?、力爭上游。這種精神印刻在他的身上,做什么都做到最好。

  秋高氣爽,天遼地闊,空氣中彌散著馥郁的果香。秋季開學如期而至,高校大禮堂內(nèi)座無虛席。一場場報告憶過往、談未來,余新元總是滔滔不絕。每當此時此刻,他在我眼中就像是一位激情澎湃的詩人……

  二

  在“雷鋒們”的心靈深處,或許沒有哪一座火車站比鞍山火車站更熠熠生輝。

  在這座火車站登上運兵列車的鞍鋼人中,有兩位著名的工友,一位是雷鋒,另一位還是“雷鋒”——“當代雷鋒”郭明義。他們曾經(jīng)邁進同一座火車站,被同一雙手送到同一個站臺,相繼走向軍營。

  在鞍山火車站送兩代“雷鋒”入伍的人,就是人稱“雷鋒知音”的余新元。作為多年在兵役機關(guān)工作的領(lǐng)導干部,余新元在鞍山火車站不知送過多少新兵,永遠不會忘記其中兩人:1960年1月,擔任遼陽兵役局政委的余新元把鞍鋼工人雷鋒送上軍列;17年后的1977年1月,同樣在鞍山火車站,時任鞍山軍分區(qū)副政委的他,把郭明義送上運兵專列。這兩位“雷鋒”,在不同的年代助人為樂,讓溫暖抵達億萬人心。

  站臺,是終點也是起點。這3個人亦師亦友,在離開站臺之后做了不同的事,活出不同長度的人生,卻各自用真誠、熱情、快樂感染無數(shù)人。余新元更是以雷鋒精神為站臺,踏上學雷鋒的道路。由他號召組建的“雷鋒車隊”,秉承“車輪一動,想到群眾”的信念,常年為困難戶送溫暖、無償獻血、照顧殘疾人、義務接送考生等,成為鞍山市學雷鋒活動的一道亮麗風景;由他自費制作發(fā)放的1萬多枚雷鋒像章,影響和帶動無數(shù)人一起用不同方式闡釋“平凡的高尚”。他竭盡全力推動學雷鋒群眾性活動蓬勃展開,個中盛況或許可以從那代人的回憶中重溫:墻上標語寫的、黑板報上出的、宣傳欄里張貼的、廣播里介紹的、電影中播放的,很多是關(guān)于學習雷鋒的內(nèi)容;每天下班后,他專門組織人員學雷鋒做好事,每月評比出學習雷鋒先進個人和先進小組。

  在站臺與雷鋒分別后,“雷鋒”在余新元心中從未離開。多少年來,雷鋒在余新元家中睡過的床鋪、用過的飯碗,似乎都在無聲講述著曾經(jīng)的故事;雷鋒的微笑、鄉(xiāng)音、身影,以及定格在那張老照片里的年輕面孔,猶如一縷陽光,照耀余新元家中各個角落,似一股春風吹拂余新元的心房。

  恒久地仰望雷鋒這座精神豐碑,余新元的心始終和雷鋒連在一起,一摞摞紅彤彤的證書和一座座獎杯也像東北大地上的大豆高粱,層層疊疊、粒粒飽滿地擺滿書柜。他被原沈陽軍區(qū)授予學雷鋒金質(zhì)榮譽章,1次被評為全國先進離休干部、3次被評為全軍先進離休干部,3次被表彰為“全國關(guān)心下一代先進個人”……

  在紀念雷鋒逝世50周年的2012年,我趕赴鞍山,為在全國集中宣傳余新元事跡做準備。我每天清晨與余新元呼吸著新鮮空氣出門,多次聊著聊著、走著走著,便不由自主地被他“咚咚”作響的步履聲引導著走進鞍山火車站。伴著站內(nèi)汽笛長鳴,一列火車迎著火紅的朝陽,呼嘯著駛向遠方。目送列車漸漸遠去,我總能看到他的眼里閃著一道特殊的光。那時那刻,他是興奮的,內(nèi)心的火焰在熊熊燃燒。

  “我當時確實沒想到,這兩名新兵后來都成長為感動社會的人!”在我反復追問下,余新元一臉真誠地作答,“雷鋒在我家住了58天,朝夕相處凝結(jié)成一種家人的感情、一份割舍不掉的親情,我一定是希望他越來越好。在送郭明義上火車時,我再三叮囑他‘一定要當個雷鋒式的好戰(zhàn)士’,也相信他能經(jīng)得起部隊艱苦生活的考驗?!?/p>

  坦蕩、真誠、樸實、自然,從來不做官樣文章,總是像雷鋒那樣只有“一個心眼”,用雷鋒精神思考,用雷鋒精神領(lǐng)路。一次次隨余新元往返鞍山火車站的路上,我一次次被他感染。

  三

  “我就是余新元!”聲如洪鐘,一雙寬闊有力的大手捂住了我的手。落座之后,我們兩人就像多年未見的老朋友一樣,親熱地嘮起來。

  那是一個陽光燦爛的日子,我與他在鞍山市一棟房屋的客廳相見。面帶笑容坐在藤椅上的余新元,和藹的臉上泛著高原紅。他聊童年、少年、青年、中年直至老年,有苦難、有歡樂、有追求還有圓夢時刻,是那么扣人心弦。

  20多年過去,滄桑歲月只是在他面龐上刻下道道皺褶,年近百歲依然精神矍鑠,目光依然清澈明亮,嘮起許多事來猶如竹筒倒豆般酣暢淋漓,幾乎沒有斷過片兒?!皬堖B弟、袁庚辰……”給我講述的故事中,余新元清清楚楚地記得犧牲在戰(zhàn)場上的戰(zhàn)友姓名,甚至家住哪個縣哪個村、兄弟姐妹幾個都能隨口說出。

  余新元每天看書讀報、關(guān)心時事,思維敏捷,邏輯嚴密,善于表達,對我的問題回答得透透亮亮。我們交流時,他常常講著講著就哽咽了。說到白求恩為自己動手術(shù),他落淚了;說到反掃蕩中負傷、王媽媽盡心照顧自己,他落淚了;說到雷鋒當兵走時喊自己一聲爸爸,他落淚了;說到大女兒身患重癥不治離世,他落淚了……

  淚水里有思念,也儲存著力量。余新元一直保持著學理論、記筆記的習慣。與時俱進的創(chuàng)新理論、生活的種種情態(tài)都記錄在他的筆端,源源不斷地涌入他的“腦庫”。遇到外出作報告,他會在“腦庫”里尋覓素材,把經(jīng)歷的人和事、看過的書籍與影視劇、總結(jié)的道理與思考在心里來回比對盤算,看看哪些能借鑒,怎么做出耳目一新的表達。

  這間擺滿書柜的客廳,給我留下太多的回憶。它并不寬敞明亮,可我就是喜歡坐在這兒,一坐下來就不想離開。我認真傾聽余新元講述細細咀嚼過的歷史、深深思索過的當今,享受著一次又一次難以忘懷的交談。

  “溫室里養(yǎng)不好花草,要經(jīng)風雨、見世面,才能有前途?!庇嘈略群蟀?個子女全部送到部隊歷練。那次在客廳里一說起最后一個入伍的小兒子余錦旗,余新元便興奮起來,臉上泛起紅光,皺紋也舒展開來:“他到部隊寫信讓我找人調(diào)動調(diào)動,我回信寫了11頁紙,讓他掐滅這個念想。看我不開口,他就悶著頭干了下去,入伍一年多就被評為軍區(qū)裝甲兵優(yōu)秀共青團員,第二年就入了黨,還當上了班長。退伍回來,先被分到鞍鋼最北的選礦場當工人,后被公安局選中,到鞍山郊區(qū)一個分局當了偵查員,被評為全國優(yōu)秀人民警察、鞍山市勞動模范、遼寧省優(yōu)秀青年衛(wèi)士等,榮譽標兵得了一大堆!”

  在這間客廳里,余錦旗與他的哥哥姐姐提及父親,都說了同一個詞——“純粹”。唯有純粹,才能看淡名利,一次次婉拒重金求他做宣傳代理的人;唯有純粹,才能在職時做好挑大梁的“紅花”,離休后也能做鮮明生動的“綠葉”,鮐背之年仍拖著病體爭分奪秒為青少年講傳統(tǒng)、講雷鋒;唯有純粹,才能真實、飽滿、有力量,將“我這一輩子交給黨了”作為人生坐標,讓人產(chǎn)生共鳴、收獲感動。

  記憶不斷閃現(xiàn)。那間客廳像往常一樣靜靜地等待著它的主人,但是它再也等不來了。我默默地朝這間客廳鞠躬,再鞠躬;我流淚了,為了長年的交往,為了他孜孜不倦的講述。


文章來源:中國軍網(wǎng)-中國國防報
責任編輯:唐詩絮
軍情熱議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wǎng)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5669841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

網(wǎng)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我們

主辦:華夏經(jīng)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quán)所有 華夏經(jīng)緯網(wǎng)

Copyright 2001-2024 By 612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