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炳炎和余秋里一缺右臂一失左臂締造出威震敵膽的“一把手”部隊

華夏經緯網 > 軍事 > 軍史鉤沉      2023-01-17 16:44:54

  賀炳炎和余秋里一缺右臂一失左臂

  威震敵膽的“一把手”部隊

  ■王明哲

  1949年初,按照中央軍委統(tǒng)一部署,西北野戰(zhàn)軍第一縱隊改番號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軍。這個“第一”,讓第一軍的指戰(zhàn)員感到了無上榮光,更激發(fā)了革命軍人與生俱來爭強好勝的斗志。因此,在確定第三五八旅改編為第一師后,由誰來當“第一團”?第一師的3個團都憋足了勁。七一五團是大名鼎鼎的“賀龍團”,帶著南昌起義的血脈,資歷過硬;七一六團發(fā)端于湘鄂西的洪湖畔,曾是紅二軍團戰(zhàn)斗力最強的部隊,場場惡戰(zhàn)搶在前。然而,按照時任第一軍政治委員廖漢生不講資歷、要論功績的原則,結果出人意料,歷史最短的七一四團最終被確定為第一軍第一師第一團,成為“全軍第一團”。

  七一四團的前身,正是在1939年初由賀炳炎和余秋里共同創(chuàng)建的第一二〇師獨立第三支隊。賀炳炎和余秋里在16年后的新中國首次授銜中分別被授予上將和中將軍銜,二人一缺右臂、一失左臂,甚至合用一副手套、袖子磨壞了換著穿的“一把手”軍政首長攜手并肩,在艱苦卓絕的冀中游擊戰(zhàn)中,締造出了這支威震敵膽、能打硬仗的“一把手”部隊。

  扎根敵占區(qū)腹地的“一把手”部隊

  1938年12月,第一二〇師奉命挺進冀中地區(qū),執(zhí)行“鞏固冀中、幫助八路軍第三縱隊和擴大自己”的任務。此時的冀中平原,大部分已被日軍占領,國民黨軍棄地南逃、舊政府作鳥獸散,形勢復雜嚴峻。1939年1月27日,一二〇師決定:由時任師干部大隊政治委員的余秋里牽頭,到大清河北岸霸縣、固安、雄縣一帶開展游擊戰(zhàn)爭,改造當?shù)匚溲b,擴大敵后根據(jù)地。28日,獨立第三支隊便在烽火連天的河間縣大小龍關地區(qū)誕生了。5月底,賀炳炎完成抗大學習到任司令員,與政治委員余秋里搭檔,二人互為左膀右臂,共同率領這支尖刀勁旅。

  “一把手”司令員賀炳炎,豪爽耿直,猛悍頑強,不怕犧牲,曾憑一把菜刀殺敵奪槍,伏擊戰(zhàn)中單臂擒日兵,素有“紅軍中的趙子龍”之稱;他決斷果敢,智勇雙全,擅打硬仗、惡仗,率部“重疊設伏”殲滅日軍500余人的雁門關大捷,與平型關大捷、夜襲陽明堡并稱為八路軍抗戰(zhàn)初期的三個“首戰(zhàn)告捷”?!耙话咽帧闭嗲锢?,曾以驚人的毅力拖著傷臂爬雪山、過草地,192天后被迫截肢,勇于和善于在艱苦環(huán)境中開創(chuàng)新局面;他實事求是、注重創(chuàng)新,總結發(fā)明的練兵方法、以“訴苦三查”為主要內容的新式整軍方法受到毛澤東的高度肯定并在全軍推廣,毛澤東贊譽其“是個帥才”。他們在搭檔期間互相尊重、互相配合、各取所長,創(chuàng)造了我軍軍政干部合作的典范。

  在這樣兩位“一把手”的指揮下,第三支隊扎根北平、天津、保定間的三角地帶,游走于敵人的胸口腹地,一面襲擾日寇、粉碎“掃蕩”,一面發(fā)動群眾、擴編隊伍,至次年4月奉命回師晉西北,已從3個連、300多人發(fā)展到3個團、5000余人,圓滿完成戰(zhàn)略任務,同時也給冀中平原的群眾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們根據(jù)軍政主官的特征,稱第三支隊為“一把手”部隊。賀龍在一次講話中感嘆道:“賀炳炎、余秋里兩個人都只有一只胳膊,剛來冀中時沒幾個人,可他們東一搞,西一搞,就搞出個隊伍來了。這個隊伍很硬嘛!敵人聽見‘一把手’的隊伍來了,離老遠就嚇得溜掉了!”

  樸實無華的“三字經”——打勝仗

  面對大清河北敵情復雜、斗爭殘酷的形勢,賀炳炎認為關鍵是三個字——打勝仗!余秋里也認為只有打得贏、打得硬,才能打開局面、站穩(wěn)腳跟。

  不打則已,打則必勝。第三支隊成立第7天,行軍至板家窩鎮(zhèn),就遭遇白溝、新城日軍300余人的進犯。此時全支隊僅有從七一六團抽出的一連、八連、十一連及一部分干部,共304人、156支槍。雖乍逢強敵,但全體官兵臨危不亂、就地反擊,依托地形與敵正面對抗,打退日軍先后4次猛烈沖擊。戰(zhàn)斗持續(xù)了整整一天,日軍開始心虛,我方則越戰(zhàn)越勇,十一連指導員錢治安率領戰(zhàn)士主動出擊與敵展開肉搏,日軍最終敗逃。我軍以犧牲17名、負傷9名的代價,斃傷日軍80余人。首戰(zhàn)告捷振奮了當?shù)剀娒駪?zhàn)勝日寇的信心,為隊伍在大清河北成長壯大奠定了扎實基礎。

  不只擊潰,更要殲滅。1939年夏,日軍大隊人馬合擊冀中軍區(qū)機關撲空,其中一支蠡縣的日軍400余人回撤稍慢,賀炳炎敏銳發(fā)覺戰(zhàn)機,遂決定主動出擊并擇機殲滅之。他親率部隊在蠡縣蓮子口設下埋伏,交火后,日軍不甘坐以待斃,企圖利用火力優(yōu)勢突圍。我方指戰(zhàn)員輕傷不下火線,還有的重傷員忍痛給機槍壓子彈,一直戰(zhàn)至黃昏,肅寧援敵趕到并施放毒氣,方僥幸救得殘敵逃竄。此戰(zhàn)雖未能全殲日軍,但仍斃敵200余人,繳獲一大批槍支和軍用物資,不僅重重打擊了日軍開展夏季“掃蕩”的囂張氣焰,也進一步擴大了八路軍的影響,當?shù)乩习傩沼涀×诉@支臂章上有“八”字、頭戴斗笠腳穿草鞋的隊伍。

  就這樣,在兩位“一把手”的帶領下,第三支隊指戰(zhàn)員英勇頑強、不怕犧牲,機動靈活、勇猛穿插,首戰(zhàn)板家窩,再戰(zhàn)葛各莊、封上村,伏擊蓮子口,突圍魏家莊;顧全大局、主動協(xié)同,干部帶頭、靠前指揮,奇襲趙段莊、索村,浴血馬家營,討伐叛軍石友三,配合粉碎日軍“掃蕩”,參加百團大戰(zhàn);上下齊心、士氣高昂,兵鋒日盛、所向披靡,不僅打開了發(fā)展局面,更打出了赫赫聲威。

  打得贏、打得硬的關鍵——政治工作

  接連幾次大勝仗后,第三支隊打出了不小名氣,陸續(xù)收編了段克全、翟耀宗、尚玉峰等3支共近700人的游雜武裝,還帶動了周邊群眾積極參軍。為更好提升戰(zhàn)斗力,余秋里向上級請示將部隊重新整編,現(xiàn)有力量編為第七團,新接收的第六支隊編為第八團。此時,人員成分復雜、軍閥主義和土匪習氣殘余、新戰(zhàn)士思想不夠穩(wěn)定等問題逐漸暴露,余秋里與賀炳炎商議,利用戰(zhàn)斗間隙進行整軍。

  鍛造“鐵拳頭”力量。在3個老紅軍連隊的整編問題上,不少人認為應分開編入3個營,以均衡戰(zhàn)斗力量。余秋里則認為,這3個連隊是部隊的“鐵拳頭”,不能打散,只有集中編成一個營,才能形成“龍頭”力量,帶動整個部隊。后來證明,這個營無論行軍、作戰(zhàn)還是生活,處處作榜樣,掀起了全支隊你追我趕、你幫我學的熱潮。余秋里還觀察發(fā)現(xiàn),二營六連指導員張會田性情和善、熱愛學習,21歲已是五六年軍齡的“老紅軍”,話不多卻善做政治工作,一口樸素的貴州腔將自己的親身經歷、黨的抗日主張和政策講得深入人心,把新組建的六連帶得士氣高漲、作戰(zhàn)出色。馬家營遭遇戰(zhàn)中,六連以一己之力對陣300多日軍,用白刃戰(zhàn)殺得敵人膽寒心驚,斃傷敵60余人,成功完成掩護任務。此后,余秋里暗下決心,將六連鍛造成真正的“鐵拳頭”!在他的培養(yǎng)、磨煉、激勵下,六連最終成長為威震敵膽、聞名軍內外的“硬骨頭”“鐵拳頭”,6次受到毛澤東的親自接見,先后被授予“硬骨頭六連”“英雄硬六連”光榮稱號,同獲兩項殊榮的,全軍僅此一連。

  開展政治整訓。為增強和提高部隊戰(zhàn)斗力,余秋里提出政治整訓的思路,認為一面要團結幫助上層人物,積極肯定他們的抗日行為,通過正面引導幫助他們樹立遠大理想;一面要對部隊進行廣泛的政治教育,學習毛澤東的《論持久戰(zhàn)》,講建軍宗旨和紅軍光榮傳統(tǒng)。同時創(chuàng)新了在緊張戰(zhàn)斗環(huán)境下的以會代訓方式,還請善做政治工作的張會田在全支隊指導員會議上講課。經過3個月的政治整訓,黨的支部建到了每個連隊,部隊的面貌煥然一新。在賀炳炎、余秋里的幫助下,八團團長左清臣帶頭參加了中國共產黨,成了堅定的共產主義戰(zhàn)士。部隊新擴充了1000多名戰(zhàn)士,作戰(zhàn)能力大大增強。1940年8月,第三支隊作為八路軍的主力部隊參加百團大戰(zhàn),勝利完成了配合破擊同蒲鐵路、襲擊日軍據(jù)點等任務。

  百團大戰(zhàn)后,賀炳炎調任第三五八旅副旅長,兩位“一把手”軍政首長再度分別。第三支隊歸還建制整編為第八團,余秋里繼續(xù)擔任政治委員至抗日戰(zhàn)爭勝利。解放戰(zhàn)爭期間,第八團改番號為七一四團,一路轉戰(zhàn)晉綏,回師陜甘寧,參加延安保衛(wèi)戰(zhàn),進軍解放大西北,在艱難困苦和戰(zhàn)火硝煙中越戰(zhàn)越勇、越戰(zhàn)越強、屢建奇功。


作者:王明哲
文章來源:學習時報 轉自:中國軍網
責任編輯:唐詩絮
軍情熱議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5669841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

網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我們

主辦:華夏經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4 By 612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