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到生命最后一刻
■王灑
秋雨綿綿,哀思無限。傍晚時分,貴州仁懷魯班紅軍烈士陵園內,宣講結束并送走最后一批前來接受革命先烈精神洗禮的游客后,72歲的守墓老人郭德剛回到宿舍。接過老伴兒遞來的熱茶,郭德剛喃喃自語:“一天,就這樣過去嘍,充實……師父,我沒辜負您的心愿吧?放心,跟您一樣,我也干到老?!?/p>
郭德剛思念的師父,是魯班紅軍烈士陵園第一代守陵人劉付昌。克服吃不飽飯的困難,克服常人難以想象的孤獨,劉付昌修墓守陵50載,直到2018年7月離世。其間,郭德剛與師父一起守陵19年。19年時間里,師父的一言一行以及英烈精神,深刻影響著郭德剛。劉付昌臨終時,郭德剛向師父承諾:自己也要守到生命最后一刻!
一
郭德剛的師父劉付昌,1922年5月生于魯班鎮(zhèn)小水村,曾參加過渡江戰(zhàn)役以及解放浙江、解放福建的戰(zhàn)斗。因作戰(zhàn)勇敢,他榮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
1955年,劉付昌復員回鄉(xiāng),被分配到魯班區(qū)小水鄉(xiāng)任武裝干事。3年后,因行政區(qū)調整,組織派他到新成立的魯班公社擔任武裝部長。上任僅僅3個月后,因不會寫字,他辭去了武裝部長職務。他向上級領導誠懇地表示:“當干部要有文化,我打仗可以,坐辦公室一定會誤國家的事,一定會影響單位工作。”
就這樣,他回鄉(xiāng)當起了農民。為養(yǎng)家糊口,他經常為供銷社“跑運輸”,從竹壩背中草藥等農產品到魯班,再從魯班背鹽巴、煤油、布匹到竹壩的銷售點。背上100多斤重的貨一去一來就是40里地,一整天掙得的收入是4角錢。4角錢,解決的是一家8口人用鹽巴、煤油的大事。
不背貨時,他就與村民一同在山坡上種莊稼、打柴火。見他日子過得緊巴,有鄉(xiāng)親替他可惜:“放著武裝部長不當,偏跑回來遭罪,連飯都吃不飽,圖啥?”
對大家的議論,劉付昌不言語,自己的決定,不后悔!
二
1968年,為維修魯班紅軍烈士陵園,熟悉劉付昌的區(qū)委書記張德清,找到具備一定管理經驗的劉付昌,囑托道:“老劉,你當過兵、打過仗,對工作又認真負責,組織信任你,派你去維修烈士墓,然后守墓,如何?守好烈士墓,是一輩子的事喲!”
魯班紅軍烈士陵園所在地,距劉付昌老家五六公里遠。
1935年春,中央紅軍為掌握戰(zhàn)場主動權,打響了著名的魯班場戰(zhàn)斗。戰(zhàn)斗有力地挫傷了敵人的銳氣,為紅軍順利實現(xiàn)“三渡赤水”贏得了寶貴時間,但同時也付出了傷亡慘重的代價。新中國成立后,在黨和政府以及當地群眾的尋找中,先后發(fā)掘出146位烈士遺骸,集中安葬于烈士血染的魯班場晏家山上。
受烈士精神的感染,也是回饋黨組織的信任,劉付昌鄭重地受領了任務:“書記,我一定守好,守到老死!”
就因這句承諾,劉付昌辭別家人,在陵園里一修、一守就是整整半個世紀。
起初,劉付昌帶領工人修陵園的圍墻、路道、墓地。3年修建過程中,因經常吃不飽飯,工人干著干著就走了,留下未完成的工程,劉付昌又繼續(xù)修。
晏家山上,在天天吃苞谷飯、喝南瓜湯的情況下,劉付昌從山腳下背磚上山,又一塊一塊砌完近千米長、兩米高的圍墻。山頂光禿禿的,他就背土上山,然后栽上樹,或者將石旮旯鑿出洞,再培土種柏樹。修完烈士陵園,他就在陵園里搭起一個簡易的工棚安下了“家”,陪伴長眠于此的146位紅軍烈士。
50年間,經他栽種并成長起來的千余棵柏樹、梧桐、白楊等,有的雙臂都合圍不攏。樹葉黃了又青,青了又黃,他為來訪者講解先烈故事上萬場次,打動震撼了無數來訪者。他每天圍著烈士墓轉,與烈士們對話,有道不完的戰(zhàn)友情、述不完的甜日子。
徒弟郭德剛告訴筆者,劉付昌50年間就沒出過遠門。最遠的一次,是民政部門送他去百里之外的遵義療養(yǎng)院療養(yǎng),可幾天后他又跑了回來。50年間,他就去過縣城幾次,還都是因為檢查身體或探視病中的胞弟。
陵園內,他栽種了數十棵葡萄和柑橘。幾年后,果子上樹,來陵園的人就想品嘗一下劉大爺親手培育的果實。沒想,大家失望了,他是種給烈士“吃”的。二女兒劉世芬20歲那年去陵園探望父親,見父親摘了幾盤熟透的葡萄過來,以為父親是摘給她吃的。豈料,父親直接將葡萄端到烈士墓前,口中不停地念叨著:“烈士們、戰(zhàn)友們,我種的葡萄熟了,你們先嘗嘗。”
“在爸爸心中,烈士的分量最重?!备赣H用葡萄敬烈士的那一幕,30多年后仍清晰地浮現(xiàn)在劉世芬眼前。
三
守墓之初,劉付昌沒有工資,待遇就是政府解決的兩餐飯。為減輕食堂負擔,他就在陵園樹林下種菜種瓜,自己吃不完就背到區(qū)部食堂充公。20世紀90年代初,他開始領取每月36元的補貼。補貼不多,可劉付昌常說,和犧牲的戰(zhàn)友比,自己已經夠慶幸了。
后來,待遇漸漸提高,每月有2500元工資。收入增加了,可劉付昌依然省吃儉用。據大女婿曾凡坤回憶,一件“滌卡布”上衣,岳父穿了20年。特別是劉付昌那頂“雷鋒帽”,曾凡坤結婚的時候就看到他戴起的,30年后,曾凡坤的兒子都結婚了,他還在戴那頂帽子。“只要能穿,就不能扔,不然就是忘本。”曾凡坤永遠記得岳父這句話。
劉付昌節(jié)省下來的錢,都干什么去了?二女兒劉世芬說,除了借給困難的鄉(xiāng)親,就是資助貧困大學生了。借出去的錢,他也不指望還。當然,也有來還的,可他卻從不去催。受過劉付昌資助的劉斌介紹說,當年他考上大學,劉大爺就來家中祝賀,并親手給了他500元錢,臨走時還叮囑他:“娃兒,好好讀書喲,將來為國家干大事?!?/p>
劉付昌還有一個撿廢品的習慣。其實,賣廢品每次也就能賣二三十塊錢,可他堅持要這樣做。他常對二女兒說:“有幾分算幾分,能幫別人一點兒是一點兒,總比沒有強吧!”
四
劉付昌的事跡打動、感染了很多人,郭德剛就是其中之一。
“1998年,我來陵園參觀,聽了劉大爺的感人事跡后,很受觸動。劉大爺是退役軍人,我同樣也是,我也應該像他那樣干出點樣子來?!?/p>
郭德剛曾參加過作戰(zhàn)支前,身上留下的傷痕讓他倍感光榮?!翱晌姨稍凇鈽s簿’上,在回鄉(xiāng)的20年時間里‘一事無成’。我必須做一件對得起自己的事——跟劉大爺一起為紅軍烈士守墓!再說,劉大爺年紀大了,需要有人接班。”下定決心后,郭德剛手握申請書找到民政部門。經組織考察,郭德剛最終如愿以償。
1999年12月,從家中背起鋪蓋卷,年近50歲的郭德剛到陵園劉付昌住的簡易房子里“安營扎寨”,自此成為魯班紅軍烈士陵園第二代、第二個守陵人。
對新來的徒弟,劉付昌很滿意也很欣慰。除了介紹烈士、介紹陵園修建的歷史外,再無其他交代?!拔腋缮蹲?,你就干啥子,很簡單?!眲⒏恫吞崃诉@么個要求。
第2天,天剛蒙蒙亮,劉付昌起床了。洗漱結束后,他便拿起掃把,出門開始清掃廣場、臺階、路道。劉付昌不作聲,也不呼叫徒弟。等郭德剛醒來,師父已在門外掃了一大片地。郭德剛立即下床,提起掃把跟隨師父掃起來。掃著掃著,郭德剛感到奇怪,地上沒有樹葉和垃圾,也沒有什么塵土,“我們師徒倆這是掃什么啊?掃空氣啊?”郭德剛疑惑不解。
第3天,天邊剛起魚肚白,劉付昌扛起掃把,又出門了。醒來的郭德剛覺得師父掃這地,跟太陽底下點燈有何兩樣?嘟囔了兩句,郭德剛倒頭又睡了。
第4天清晨,在門外掃了將近兩個小時地的劉付昌回來了。這時,憋了一肚子話的徒弟郭德剛問道:“師父,地那樣干凈,您天天起這樣早去掃,為啥子?”
“你的臉不臟,為啥子一起床就要洗?陵園里的地,就是烈士的‘臉’嘞……”
師父一句簡單的比喻,一下子震住了郭德剛。
從此,師父起床,他就起床,師父掃地,他就掃地?!肮飧鴰煾笒叩?,我每年至少要用60支掃把,守陵23年來,我一個人就大概用去1300多把?!惫聞傉f,通過一段時間的磨合,他懂得了師父那份虔誠的含義,也明白了師父對紅軍烈士的特殊感情,所以“師父干什么,我必須干什么?!?/p>
兩代守陵人相依相伴,打掃陵園、擦拭墓碑、栽植花草、講述歷史……師徒倆深知自己看似枯燥的工作實則莊嚴、崇高,其中蘊含著守陵人的承諾、對英烈的崇敬以及為黨工作的忠誠。
郭德剛去守陵了,可家中10來畝地,每年要出欄的10多頭豬、牛,以及全家人的日常開銷,包括孩子的撫育,全落在愛人田云芬肩頭。她告訴筆者:“這么累的活兒就我一個人干,當初肯定有埋怨。但一想到老郭也是窮苦孩子出身,也當過兵,一想到老郭‘要做一件有意義的事來報答國家’的心愿,慢慢也就理解了。你想,沒有革命烈士,哪來今天的幸福日子?”
2018年7月21日,師徒倆一同守陵19年后,96歲的師父劉付昌與世長辭。留給徒弟郭德剛的,就是師父“守陵守到生命最后一刻”的精神財富。師父的遺愿就是:“守好墓,守好烈士,直到生命結束!”
化悲痛為力量,郭德剛繼續(xù)堅守。他依舊每天6點起床,6點半開始清掃陵園、擦拭墓碑、整理鮮花,8點半準時開園,并登記入園信息,隨后為前來參觀祭掃的人講英烈戰(zhàn)斗的故事,講師父守陵的故事。郭德剛告訴筆者,近些年到烈士陵園接受革命歷史教育的人越來越多,特別是建黨100周年之際,最多的一天有46個單位、2000多人,他宣講了28場,“當時嗓子都講冒煙兒了”。
“守護好陵園,直到生命最后一刻?!爆F(xiàn)如今也已年過古稀的郭德剛坦言,他跟師父一樣,生命早已融入烈士陵園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了。
網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我們
主辦:華夏經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4 By 612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