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約公元前16—前11世紀)1950年河南安陽武官村出土
一般認為爵是可以用來溫酒的飲酒器。青銅爵始見于二里頭文化,盛行于商代,一直沿用到西周中期。爵在祭祀中用于歆和祼。以香氣享神曰“歆”,加熱后,爵內鬯酒的蒸汽香味濃烈,鬼神樂于享用。在祭祀中,爵內鬯酒通過前端的流澆灌到地上稱為“祼”。
商(約公元前16——前11世紀)
青銅角是一種飲酒器,主要流行于商晚期至西周早期。商代晚期的一些墓中,角和爵相伴出現(xiàn),他們功能相近,規(guī)格大小也相仿,但角無柱無流,在口沿兩端鑄成長銳之角。宋人《博物圖錄》始將此類青銅器命名為“角”。
商(約公元前16—前11世紀)
觶為飲酒器,出現(xiàn)于商代中期,流行至西周早期,可分為扁圓觶、圓觶、橢方形觶三種型制。
新石器時代 龍山文化 (約公元前2500—前2000年) 1975年山東郊縣三里河出土
高柄杯是飲酒器。龍山文化的黑陶杯器胎薄如蛋殼,也被稱為“蛋殼陶”,代表了當時制陶工藝的最高水平。蛋殼黑陶高柄杯出土范圍小,數量少,多見于大型墓葬中,一般作為禮器或高級奢侈品。
西漢(公元前202—公元8年) 1955年廣西貴縣出土
卮是秦漢時期常用的飲酒具。在漢代畫像磚石和壁畫上,持卮宴飲是人們熟見的場面。制作卮的原料除銅外,還有木、陶、銀等。卮的容量因大小不同而有差異。馬王堆遣策和銘記所記錄的卮有小卮、二升卮和斗卮之分。
晉(265—420年)1953年江蘇宜興出土
耳杯是漢晉時期流行的一種飲酒器具,也作食器。因其形狀呈橢圓形,兩側各附一半月形耳,就像一雙羽翼,故又名羽觴。
唐(618—907年)陜西出土
唐朝經濟發(fā)達,國力強盛,金銀制品業(yè)空前發(fā)展?;适屹F族對金銀器具非常偏愛,宴飲時經常使用。這件銀壺是中晚唐時期制作的器型。
唐(618—907年)
高足杯是唐代的飲酒具。它并不是中國傳統(tǒng)器物,大約是淵源于古羅馬,然后通過西亞、中亞對中國產生影響。花鳥紋飾在唐代十分流行,也常與鴛鴦、魚、蝴蝶等吉祥紋樣成對出現(xiàn),寓意吉祥、圓滿。
唐(618—907年)
這件高足杯造型屬西方式樣,而獵手所著之幞頭、窄袖袍卻為唐服,裝飾風格也具有中國特色,是唐代中西文化交流空前繁榮的珍貴實證。
清(1644—1911年)
高足杯是飲酒用具,清代以青花高足杯居多。這件高足杯是景德鎮(zhèn)官窯生產,底有“浩然堂”楷書款。
明(1368—1644年)
仰鐘式杯又叫鈴鐺杯,是明清時期流行的酒杯樣式之一。三羊開泰圖為傳統(tǒng)吉祥裝飾紋樣,取其否極泰來,冬去春來,陰消陽長,萬象更新之意,多用作歲首稱頌之辭。
明(1368年—1644年)
方斗杯是明代流行的酒杯樣式之一,器呈斗形,故稱方斗杯。
結束語:
中國人歷來講究美食美器,飲酒之時更是講究酒器的精美與適宜。中國古代在生產水平極其有限的情況下制作出飲酒器具,凝聚著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充滿著無限想象力、更是體現(xiàn)了非凡的創(chuàng)造力。
編輯策劃、攝影:張祝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