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觀中國)五年五到內蒙古代表團,習近平有何始終如一的關切?
中新社北京3月6日電 題:五年五到內蒙古代表團,習近平有何始終如一的關切?
中新社記者 黃鈺欽
3月5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來到他所在的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參加審議。這是2018年來,習近平連續(xù)五年與來自內蒙古的全國人大代表深入交流、共商國是。
2018年,習近平在內蒙古自治區(qū)當選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他曾這樣講明初衷:“選擇在內蒙古自治區(qū)參加選舉,表達了黨中央對民族邊疆地區(qū)的重視,體現黨中央加快推進欠發(fā)達地區(qū)發(fā)展、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的決心。”
五年來,習近平通過履職“本團”,傳遞出對經濟社會發(fā)展始終如一的關切。
民族團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三千孤兒入內蒙”,習近平2021年3月參加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提及這段歷史佳話。自然災害困難時期,內蒙古牧民群眾奉獻愛與擔當,撫養(yǎng)“國家的孩子”,生動詮釋出中華民族各族同胞手足相親、守望相助。
作為中國最早成立的民族自治區(qū),內蒙古在促進民族團結上具有光榮傳統,更擔負著重大責任?!懊褡鍒F結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線”,每到內蒙古代表團,民族工作始終是習近平關注的重點。
有評論指出,每年習近平在內蒙古代表團的講話,成為觀察中國民族工作的一個窗口。事實如此,從“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到“在促進民族團結方面把工作做細做實”,習近平立足內蒙古放眼全國,既提出民族工作的宏觀目標,也對具體措施作出明確要求。
繼2018年和2021年之后,習近平在今年參加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再次強調新時代民族工作的“綱”——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并指出既要做看得見、摸得著的工作,也要做大量“潤物細無聲”的事情。
外界注意到,無論是“全區(qū)歷史文化宣傳教育”,還是“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習近平尤其強調“文化”之于民族團結的作用。正如其所言,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是民族團結之根、民族和睦之魂。何為“潤物細無聲”,答案或許就在其中。
生態(tài)保護:構筑起萬里綠色長城
“從‘砍樹人’到‘看樹人’,你的這個身份轉變,正是我們國家產業(yè)結構轉變的一個縮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實際上是增值的?!?021年3月,面對來自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場的全國人大代表,習近平給大家算出一本“生態(tài)賬”指明內蒙古環(huán)境改善的“治本之路”——轉變產業(yè)結構。
提及內蒙古,風吹草低見牛羊,往往是最先浮現在人們腦海中的畫面。但另一方面,生態(tài)環(huán)境脆弱,卻是內蒙古一直以來面臨的挑戰(zhàn)。作為中國北方重要的生態(tài)安全屏障,其生態(tài)狀況關系到舉國生態(tài)安全。
五年來,無論是要求構筑起“萬里綠色長城”,還是對“以犧牲環(huán)境換取經濟增長”的念頭說“不”,無論是強調“實施好草畜平衡、禁牧休牧等制度”,還是“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生態(tài)保護是習近平每年參加內蒙古代表團審議都會談及的關鍵詞。
在今年參加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習近平進一步指出,要堅定不移走以生態(tài)優(yōu)先、綠色發(fā)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fā)展新路子。不難發(fā)現,從“內蒙古產業(yè)發(fā)展不能只盯著羊、煤、土、氣”,到“砍樹人”變?yōu)椤翱礃淙恕?,再到“高質量發(fā)展新路子”,如何構筑萬里綠色長城,五年來,其答案始終如一。
為民造福:最重要的政績
不管是維護民族團結還是加強生態(tài)保護,都有一個共同落腳點:為了生活在這里的人們?!氨仨毎褳槊裨旄W鳛樽钪匾恼儭?,在習近平五年參加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的講話所構成的“詞云圖”上,“人民”二字最為醒目。
“為民造福”,既有關系生命的大事。面對新冠肺炎疫情來襲,習近平講述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故事,“無論年齡再大、病情再重我們都絕不放棄。疫情發(fā)生以來我們成功救治的最大患者108歲?!?/p>
“為民造福”,也有日常生活的小事。面對農村室內廁所改造,習近平仔細詢問農村人居環(huán)境整治行動必須補齊的這塊短板,“是水沖廁還是旱廁?是集中化糞池還是一戶一個化糞池?”
“為民造?!?,更有直面問題的決心。面對脫貧攻堅存在的問題,習近平直言,“群眾對一些地方脫貧攻堅工作中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弄虛作假現象非常反感,要認真加以解決?!?/p>
“民之所憂,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從民族團結到生態(tài)保護再到為民造福,五年五到內蒙古代表團,習近平始終如一的關切無疑是對此最好的詮釋。(完)
主辦:華夏經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4 By 612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