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huán)球時報記者 陶欣然】美國國會議員先后提出“武裝臺灣法案”和“臺灣嚇阻法案”擬協(xié)助臺灣軍購,引起島內輿論的警覺。有媒體22日直言,美國是在變相要求臺當局增加“國防支出”,目的是購買美國武器,長遠看就是插手臺灣建軍規(guī)劃。
美國共和黨參議員霍利2日拋出所謂的“武裝臺灣法案”,提議在2023至2027財政年度每年撥款30億美元,加強臺灣的防衛(wèi)能力,以抵御來自大陸“潛在的軍事侵略威脅”。4日,美國參議院外交委員會共和黨參議員又聯合提出“臺灣嚇阻法案”,每年撥20億美元“外國軍事融資”以強化臺灣抵御“中國侵略與脅迫能力”。島內一些學者隨即附和。據臺灣《中國時報》22日報道,臺“國防部”智庫發(fā)布最新一期“國防安全實時評析”,副研究員吳自立以“美國對臺灣軍事援助法案:以色列的啟示”為題稱,二戰(zhàn)以來美國對外援助累計以以色列最多,迄今已向以提供超過1250億美元援助,多數以軍事援助形式進行,讓以色列成為全球最有作戰(zhàn)能力的軍隊之一,因此“若能建構臺灣版援助,是加快建構自主國防的可能途徑之一”?!皣腊踩芯吭簢蕾Y源與產業(yè)研究所”所長蘇紫云稱,這兩個法案都表明目前我們的“國防”資源有限,“如果最后美國是撥款給我們,當然很好;就算是融資給我們,相信也會是國際間認定的低息貸款,何況我們也不一定要每年都買滿20億美元”。
美國共和黨參議員霍利
對此,臺灣淡江大學學者黃介正稱,這兩個法案就是變相要求臺灣增加“國防支出”,因為臺灣政治人物要選票,“國防”預算不如社會福利、教育等預算有票,很難擴大?!皣饡眹步M召集人林郁方稱,除了幾項高敏感的武器之外,這幾年該買的武器臺灣都買到了,現在問題是有沒有辦法消化;武器買來之后不是放著就可以“抗中保臺”,還需要訓練人員使用以及后勤保養(yǎng)維修,“國軍現在編制就18萬人,難道每一個人都要精通十八般武藝嗎?”他說,在法案里一定能看到軍火工業(yè)的影子,因為美國要拓展軍火工業(yè),也要拿臺灣當籌碼對抗大陸。美國共和黨前亞太區(qū)主席方恩格20日在電視座談節(jié)目中也稱,法案獲得通過的可能性很大,拜登也不會阻止,“但這是借款,不是用美國的錢買武器送給臺灣,臺灣最好拒絕,要向美國勇敢說‘不’”。
不過臺當局真敢說“不”嗎?中時電子報刊登的一篇文章分析稱,雖然法案說明這筆融資貸款須經“臺美同意”,“但是美方若堅持,我們真的能有骨氣說出‘不同意’嗎?”臺灣大學政研所碩士林廣挺19日撰文稱,近一個月以來,美國政府高層、高階將領、國會議員接連就臺海局勢發(fā)表看法,“但在各種看似挺臺言行的背后,其實反映出美國部分人士面對臺海局勢的焦慮和不甘心,以及實際上是在消耗臺灣的剩余價值,不便言明的則是不惜讓臺灣淪為反中炮灰的期望”。文章說,美國的焦慮來自于一個公認的趨勢,即大陸最遲在2035年之前GDP很可能超過美國,軍事實力也將大幅增強。為了打壓大陸,美國已經到了無所不用其極的地步,但“在幾乎用盡一切手段后,整體成效似乎相當有限,不但未能阻擋大陸快速發(fā)展的勢頭,反而還付出慘重代價”。而在所有常規(guī)手段都證明無效后,美國戰(zhàn)略決策者最終將考慮不惜以犧牲臺灣為代價,“最終讓臺灣只剩下擔任戰(zhàn)爭炮灰的價值而已”。
《中國時報》22日直言,民進黨當局扛著“抗中保臺”大旗,政治人物動不動就向對岸嗆聲,比誰狠話說得兇,美國政客也跟著插上一腳。但只有軍人才知道戰(zhàn)爭的可怕,“慎戰(zhàn)”一直是最高指導原則,因此臺軍方要有足夠的戰(zhàn)略定力,不被美國人牽著走,兩岸情勢就不會誤判。
主辦:華夏經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4 By 612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