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段大運河畔?!堨蠚g 攝
中新網杭州10月21日電(王逸飛 張煜歡)47歲的揚州市沿湖村黨總支書記劉德寶沒想到,村民告別世代生活的漁船、登“陸”扎根后,可以依靠運河漁家文化由“漁花子”變身“漁老板”,村子也成為“國家級最美漁村”。
山東臺兒莊古城景區(qū)“95后”講解員趙雅樂沒想到,小時候家人常提醒離遠一點的河道與舊建筑,如今成為了赫赫有名的江北古城景區(qū),承載起自己的事業(yè)向往與故土親人的生活奔頭……
一個個“沒想到”,正在涌淌2500余年的中國大運河畔,真真切切的發(fā)生。
中國提出建設大運河文化帶已有兩年多時間。其進展如何?近期,中新社記者前往北京通州、山東棗莊、江蘇揚州、浙江杭州等沿線城市調研看到,在各地聯(lián)手共推此項工作的背景下,讓運河文化融入民眾生活、使運河造福人民不僅成為共識,更成為著現(xiàn)實:精心打造的親水公園、依河重建的古城景區(qū),亦或逆襲蝶變的運河漁村、新舊呼應的“文化長廊”……今時此刻,萬頃碧波依舊連通南北,映出的惠民圖景已更為生動。
中新社記者(左二)體驗扎染工藝?!∩骋婟?攝
北京通州:在“城水相融”中收獲幸福
北京通州,大運河森林公園。清波蕩漾的運河水與碧空如洗的藍天化為一體。一個六七歲的小女孩正對著河岸秋色認真寫生作畫。站在她身后的父親趙啟明是地道的通州人,父女倆早已是公園“??汀?。
“這里空氣好、視野好、環(huán)境好,離家又近,帶孩子來最合適不過。”能在親近自然中感受“家門口就是世界文化遺產”的幸福生活,這也是從小生長在運河邊的他沒想到的。
在這一精心打造的親水公園內,“水天一色”的好風光吸引著人們駐足留念。登上公園的月島觀景臺,可360°飽覽運河沿岸風光,能眺望到北京城市副中心全貌,古老寬闊的河面倒映著現(xiàn)代化高樓。
在公園里,常能見到學生結伴游玩嬉戲,一家老小來此踏青賞河,在城水相融的圖景下,人們用手機、相機、畫筆定格下一個個美好瞬間。
為讓運河之水真正淌進百姓生活,北京市通州區(qū)副區(qū)長楊磊介紹,今年通州將再現(xiàn)大運河北首盛景,打造都市濱水休閑新空間。
河岸美了,河道也在持續(xù)“升級”。6月,運河通州段河道實現(xiàn)旅游通航。通航的順利進行,與北京市水生態(tài)環(huán)境持續(xù)向好密不可分。《2020年北京市生態(tài)環(huán)境狀況公報》顯示,北京水環(huán)境質量顯著改善,主要污染指標年平均濃度值繼續(xù)降低。
開闊的運河河道上,飛鳥悠然,綠樹環(huán)繞的景致成為常態(tài)。通州段打造起具有北京特色的大運河水上游覽路線,正讓更多市民游客近距離感受到城水相融的和諧景象。
運河通航,也是北京“大運河保護”這盤大棋中的落子之一。10月9日,《北京市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規(guī)劃》發(fā)布,為打造生態(tài)之河,北京提出將修復大運河生態(tài)環(huán)境,建設觀水、近水的濱水休閑空間,整體打造水城共生、人水和諧的大運河生態(tài)文化景觀長廊。
保護大運河是運河沿線所有地區(qū)的共同責任,徜徉于流淌不息的運河之上亦是沿岸百姓的美好向往。一條璀璨的運河生態(tài)帶,串聯(lián)起城水相融的美好圖景。
游客在臺兒莊古城欣賞戲曲演出。 張煜歡 攝
山東棗莊:在因水而“興”中找到歸屬
趙雅樂是土生土長的山東臺兒莊人。記得小時候,她總愛到運河邊玩水,但常被家長提醒“離河邊要遠一點,注意安全”。到了念高中時,家鄉(xiāng)人人知道,有個“古城”即將在此拔地而起。她想,將來能到這依水而建的景區(qū)工作該有多好。
如今,旅游管理專業(yè)畢業(yè)的趙雅樂已“如愿”成為一名古城景區(qū)講解員,把對家鄉(xiāng)的熱愛融入了看似枯燥的講解工作中。她最高興的時刻便是游客對古城發(fā)出由衷贊嘆的時候。有人告訴她,去過那么多的古城,“只有‘重建’的臺兒莊最原汁原味”。
作為京杭大運河唯一一段東西走向的航道,棗莊段運河與大運河一脈相承。從歷史上商賈云集、文化底蘊深厚的水鄉(xiāng)古鎮(zhèn),到如今重建起的文旅融合古城景區(qū),棗莊段運河畔的臺兒莊因河而“興”的淵源延續(xù)了千年,并煥發(fā)著熠熠生機。
“90后”創(chuàng)業(yè)者王格也從小生長在運河畔,在外打拼幾年后,她帶著對傳統(tǒng)扎染工藝的興趣回到家鄉(xiāng)開始創(chuàng)業(yè)。在她的沿街小鋪里,手工制作一條扎染小手帕的費用是40元,手把手教學,一點點積累,她說,“節(jié)假日里每天數(shù)千元的營業(yè)額不成問題”。
沿岸百姓收獲著事業(yè)上的歸屬感,其既源于對故土的深厚情誼,更離不開運河水為古城賦予的文旅新動能。
臺兒莊古城旅游集團副總經理黃曉莉介紹,重建之初,當?shù)乇愦_立了“留古、復古、揚古、用古”的八字理念,將保存下來的古城墻、古碼頭等歷史遺產科學地進行修復,讓古城在歷史的基因上“復活”起來,實現(xiàn)古城文化空間的豐富性。
活用運河資源,打造運河城市品牌,正是棗莊實現(xiàn)詩與遠方“牽手”的重要經驗。棗莊市副市長劉吉忠稱,目前該市致力于讓“臺兒莊古城—大運河—國家可持續(xù)發(fā)展議程創(chuàng)新示范區(qū)—大運河文旅小鎮(zhèn)—微山湖”實現(xiàn)區(qū)域聯(lián)動,形成大運河文化帶主軸帶動整體發(fā)展、交通網絡高效連接、多點聯(lián)動合力發(fā)展新格局。
以運河文化為媒,“夢里水鄉(xiāng)”不僅拓寬了經濟發(fā)展的空間,也承載起富有運河韻味的文化記憶,讓千年文脈流淌在城市活力中。
俯瞰沿湖村?!°蟛?攝
江蘇揚州:在“退漁還湖”中迎來“逆襲”
從劉德寶家步行約50米,便可至中國大運河流域內的邵伯湖旁。近岸湖面上靜靜泊放著其家里的舊漁船。周末或節(jié)假日,這艘船就成了游客體驗當?shù)鼗x制作的“打卡點”。在劉德寶看來,漁船代表著自己村莊的過往,今也融入著這座漁村的未來。
劉德寶是揚州市邗江區(qū)沿湖村黨總支書記。以往該村村民世代以船為家、捕魚為生,村莊經濟底子薄。14年前,為保護大運河沿線生態(tài),同時讓村莊更好發(fā)展,沿湖村在當?shù)攸h委政府幫助下實現(xiàn)“退漁還湖”,結束“漂泊”登“陸”生活,并借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契機,逐漸發(fā)展起漁家文化。
走進沿湖村的一家“傳統(tǒng)手工藝館”,倪傳雪正教游客制作干蓮蓬車掛裝飾?!拔覀兇逑奶煊袧M池的荷花,游客喜歡到這里拍照,到了秋天把采上來的蓮蓬掛起來曬干,就成了好看的手工藝材料。許多游客都對這種手工愛不釋手?!?/p>
“這些年,以邵伯湖美景、漁家美食、荷花蓮蓬等為名片,漁家樂、民宿客棧、漁歌漁祭等文化活動和文化產品成了我們的‘新飯碗’。村民住的也從舊漁船變成了黛瓦白墻的齊整小樓房?!眲⒌聦氄f。
與運河水有著最深“牽絆”的漁民,從過去的以船為家“靠天吃飯”,找尋了到岸上新生活的另一種面貌,走上了從窮苦飄搖到富足安定的“逆襲”之路。這番景象,也是揚州“水城共生”的真實寫照。
一部揚州運河發(fā)展史,幾乎就是一部古代揚州發(fā)展史。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挖下邗溝的第一鍬土,隋煬帝楊廣在邗溝的基礎上開挖南北大運河,揚州由此成為大運河“原點”。
揚州也是大運河申遺的牽頭城市、江淮生態(tài)大走廊建設的首倡城市。這里不僅保留了運河的古風貌,更注重大運河的活態(tài)傳承,將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同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提升、沿線名城名鎮(zhèn)保護修復、文化旅游融合發(fā)展、運河航運轉型提升有機統(tǒng)一起來。
揚州市委常委、宣傳部長張長金說,作為江蘇省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主力軍”,揚州將繼續(xù)大力推進大運河揚州段保護傳承利用工作,充分挖掘運河文化遺產地的內涵價值。
依水而建、緣水而興、因水而美,揚州與大運河同生共長、興衰與共,也寫下了新時代的“運河佳話”。
大運河南端的杭州拱宸橋?!⊥鮿?攝
浙江杭州:在古今交融中徜徉“文化長廊”
平時除了讀書看報,乘坐“水上巴士”在大運河沿線“兜兜風”是76歲的陳壽泉最大的愛好。
陳壽泉是杭州內河航運公司退休職工,家住杭州市拱墅區(qū)。其家中從祖父那一輩起就與大運河相依相伴。陳壽泉也曾以船為家,一家人睡在不到5平方米的“船洞”里。后來做了輪船駕駛員,其也延續(xù)了與船相伴的日子。
如今每每坐上“水上巴士”,陳壽泉都會主動聊起運河的變化?!耙郧暗挠∠缶褪谴瑏泶?,岸上是各種廠,運河水也從清變臭。現(xiàn)在不僅環(huán)境整治好了,運河的‘文化味’也越來越濃。河邊的幾個歷史街區(qū),我們天氣好就會去走走玩玩,聽說現(xiàn)在運河大劇院也建好了,下次我也過去看看文藝節(jié)目?!?/p>
讓老人感慨的,正是大運河拱墅段如今的面貌。其蜿蜒近30公里,3條遺產河道及其支流在全域縱橫交錯、密布成網,其也被稱作大運河杭州段的最精華部分。
近年,拱墅實施“文化引領”戰(zhàn)略,圍繞“運河文化讓人民生活更美好”理念實施了“十個一批”工程,包括打造一批文化地標、修繕一批文化街區(qū)、保護一批文化遺存、形成一批文化品牌、舉辦一批文化活動等,推動文化建設實體化、項目化、整合化、市場化。
如今,該區(qū)擁有歷史風貌街區(qū)5條,市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31項,工業(yè)遺產21處,各類博物館20余座。珍惜傳統(tǒng)文化的同時,當?shù)匾仓Υ蛟飕F(xiàn)代文化地標。
如7月,大運河文化帶浙江段建設中首個省區(qū)協(xié)作的億元級重大文化項目——運河大劇院在拱墅投入運營,成為運河沿線新的文化符號。加之大運河亞運公園、武林美術館等項目的落地,為民眾帶來歷史與現(xiàn)實相互交融的文化體驗,正愈發(fā)成為大運河拱墅段這條“文化長廊”的獨特魅力。
“我們要加快建設拱墅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樣板區(qū),努力打造成人民的新精神家園?!惫笆麉^(qū)委書記陳瑾說?!?/p>
中新社記者在運河邊采訪趙雅樂。 沙見龍 攝
記者的話:大運河的尋常與情深
從北京啟程,歷時一周,行程約1300公里,這趟“運河文化之旅”不虛此行。鏡頭紙筆終是淺,與大運河用碧水秀色怡然沿岸民眾,并影響沿岸經濟、社會、文化方方面面,融進家國血脈的巨大意義相比,我們的“看見”與“講述”,不及其萬一。
如趙啟明、劉德寶、趙雅樂等,大運河畔,我們遇到了很多人。而我,本就是他們中的一員。
這些天,不少朋友對我說,你這是“運河兒女走運河”。的確,在大運河南端的杭州拱宸橋畔長大的我,對運河再熟悉不過。小時候,我便喜歡到運河畔看看貨船往來南北;長大后,每天上班也伴著運河風景從橋東走到橋西,日復一日。
讀小學時,學校組織了一次“京杭運河行”,那是我第一次沿著運河從杭州北上到北京。十多年過去,又是一次完整的大運河“尋根之旅”,讓我不得不感慨與運河的深深緣分。
日日見運河,會厭倦嗎?我想,前文故事里的那些人不會,我亦不會。她本就是一條再“尋常”不過的河,浸潤在這方水土的血脈中,成為河畔之人生活與夢里的一部分,在靜靜流淌中守護平凡人成長,也見證歷史更迭向前。
擁抱千年,碧波萬頃下,運河興,百業(yè)興;牽手此刻,各地共同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痕跡正深深印刻在華夏大地,串聯(lián)起一個個屬于“人民”的中國故事。(完)
網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我們
主辦:華夏經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4 By 612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