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wǎng)北京8月26日電 題:體驗用古人吸管杯喝豆汁!這些逛博物館“花式”姿勢你get了嗎?
作者 馬帥莎
唐代鎏金鸚鵡紋提梁銀罐出土時裝了什么?沂南北寨漢墓中還有廁所?韓休墓中被盜墓者破壞的《玄武圖》壁畫是如何修復的?通過“打卡”博物館,博物館愛好者“動脈影”正用自己的鏡頭吸引網(wǎng)友關注博物館、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對博物館的熱情幫助他積累了一批粉絲。
如今,像“動脈影”這樣喜歡深度逛展、分享觀展經(jīng)歷的人越來越多。曾經(jīng)“高冷”的博物館,越來越成為人們“充電”“打卡”的“網(wǎng)紅地”,融入大眾的“潮生活”并碰撞出新的火花。
逛博物館“花式”姿勢你get了幾個?
走進博物館,觀眾的觀展姿勢各不相同,拿筆記錄,聽講解,手機搜索,拍照留念……博物館愛好者“動脈影”便是憑著逛展時拍攝的文物照片“出圈”了,如今,他在社交媒體平臺上已擁有近400萬粉絲。不少網(wǎng)友認為,“動脈影”拍攝的文物“證件照”透露出的靈動美,展示了一個沉靜靈性的博物館世界,正幫助更多人“種草”博物館。
民眾周末參觀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棟梁——梁思成誕辰一百二十周年文獻展”?!●R帥莎 攝
“動脈影”至今已打卡200多家博物館,拍了約50萬張文物照片,對許多國內博物館的展品如數(shù)家珍。他說自己“只是一個喜愛博物館的普通游客,是一個愛‘發(fā)照片’的人”。對他來說,逛博物館就如同出門逛街、看電影一樣,已成為一種重要的休閑方式,周末得以空閑,就背上相機,去博物館逛上一兩個小時。
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博士生吳科杰同樣參觀了至少200家博物館,至今仍對2015年故宮博物院“石渠寶笈特展”印象深刻?!爱敃r展出的《清明上河圖》和《五牛圖》引起了全城轟動,我六點就從學校出發(fā),排了3個小時的隊才看到展覽,有些累,但覺得很值得!”
除了日常逛展,每到一地必去博物館已成為許多博物館愛好者的默契。在吳科杰看來,博物館是了解地方歷史文化、風土民情的最佳窗口,各地的館藏不僅傳遞著城市的人文氣質,也在點燃觀眾思維的“火花”。
每到新的博物館,“90后”女生程希琪會先看重要館藏和特展。她談到兩年前去深圳實習時,正好趕上了深圳博物館的“大漢?;韬睢碧卣?。觀展前,她還專門看了?;韬畹南嚓P紀錄片,“帶著對人物的理解看文物,會有不同的感悟?!?/p>
上海玻璃博物館 宋 藍色玻璃橋梁釵 “動脈影” 攝
不少博物館愛好者在逛展之余更成為博物館故事的主動講述者,用不同方式為博物館吸引人氣、增添活力。
去年開始,“動脈影”陸續(xù)與不少博物館合作,通過視頻揭秘博物館及其館藏背后的故事,比如龍門石窟是如何“搬進”博物館的、在博物館修復室近距離觀察慈禧定東陵出土的殮葬服飾等。正如標題“秘鏡”所傳達的,他將博物館不為人知的故事、難得一見的地方,通過鏡頭傳遞給觀眾。
除了“秘鏡”,他還當起了“測評up主”,以詼諧幽默的風格測評古代的東西是否好用。他甚至用粉彩荷花吸杯仿品,體驗了一把用古人的吸管杯喝豆汁的感受,他還在視頻中幽默調侃道,“秋操杯的使用原理,為解決限塑令下喝飲料的問題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解題思路”,吸引了不少網(wǎng)友關注。
吳科杰則是成為了浙江省博物館的志愿講解員,主講“越地長歌”浙江通史展?!懊看慰吹酱蠹腋犞v解,對家鄉(xiāng)的歷史和文物充滿興趣,我都感到很自豪。”如今,像吳科杰這樣的博物館志愿者不在少數(shù),他們正搭建起博物館與觀眾之間的橋梁和紐帶,吸引更多觀眾。
博物館與觀眾“雙向奔赴”,會有什么“火花”碰撞?
官方數(shù)據(jù)顯示,“十三五”期間,全國備案博物館由4692家增長至5788家,增幅23.4%。2020年,全國博物館舉辦2.9萬多個展覽,策劃2.5萬余場教育活動,在采取限流措施的情況下,仍接待觀眾5.4億人次,其中未成年人觀眾1.3億人次。
三星堆博物館副館長朱亞蓉對博物館的發(fā)展深有感觸,“以前參觀博物館的人大多是學歷層次較高的中年人,而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家長和孩子走進博物館,大家都愈加重視知識和文化。隨著觀眾變多,民眾對博物館各方面的要求提高了,這讓我們感到了一定的壓力和動力?!?/p>
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 金 鈞窯月白釉碗 “動脈影” 攝
在博物館數(shù)量、觀眾人數(shù)都呈上升趨勢背景下,中國的博物館也在通過“提質升級”擁抱新一代觀眾。朱亞蓉已在博物館深耕二十多年,見證了從策劃特展到推出虛擬展,從籌備微廣播劇到設計博物館文創(chuàng)的“創(chuàng)新”歷程。
“事實證明,博物館絕不能只守著一個固有的陳列展覽,需要不斷更新展陳內容,提高陳列水平,開發(fā)文創(chuàng)產(chǎn)品,開展豐富的社會教育活動,不斷滿足民眾對博物館的文化需求。”朱亞蓉說。
在立足國內基礎上,不少博物館也越來越有國際視野。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副館長、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蘇丹向中新網(wǎng)記者表示,這些年中國的博物館進步很快,不僅數(shù)量增加了,展覽品質也更講究了。在當下展覽內容全球化的時代,國內外博物館之間的交流也愈加密切,尤其在中國大都市,可以看到越來越多歷史文物、當代藝術等領域具有國際潮流特征的展覽。
清 乾隆 粉彩過枝桃蝠紋盤 故宮博物院藏 “動脈影” 攝
“這類展覽的增加,有助于讓觀眾感受多元文化和不同視角,包括價值觀、思考與表達方式的差異性。”蘇丹說,“國際化的視角可以快速拉近個體和世界的距離,無論是質疑批評還是擁抱,都可為展覽帶來活力,為觀眾帶來全新感受?!?/p>
事實上,好的博物館與觀眾一直在“雙向奔赴”、互相擁抱。隨著博物館參觀人數(shù)增加、受眾類型更多元,博物館與觀眾還將碰撞出什么“火花”,更讓人拭目以待。
網(wǎng)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我們
主辦:華夏經(jīng)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jīng)緯網(wǎng)
Copyright 2001-2024 By 612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