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大生產運動

  1938年10月以后,日本侵略軍逐漸將其主力轉向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日根據地,實行野蠻的“燒光、殺光、搶光”政策。國民黨破壞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停發(fā)八路軍、新四軍經費,對陜甘寧邊區(qū)和各抗日根據地實行經濟封鎖。抗日根據地的財政經濟發(fā)生了極大的困難,軍隊的供給瀕于斷絕。

  為了克服困難,陜甘寧邊區(qū)留守部隊開展了生產運動。1939年春,毛澤東提出“由軍隊自身參加生產運動”,號召陜甘寧邊區(qū)軍民“自己動手,生產自給”。1940年2月,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向全軍發(fā)出《關于開展生產運動的指示》,要求各部隊依據不同環(huán)境和條件,積極開展生產運動,做到一面戰(zhàn)斗,一面生產,一面學習。遵照中央軍委的指示,凡條件許可的部隊,均開展生產運動。陜甘寧邊區(qū)的大生產運動,是在黨中央直接領導下開展的,從軍隊開始,很快在陜甘寧邊區(qū)的黨政軍機關、民眾團體和學校中開展起來,并發(fā)展到各抗日根據地和游擊區(qū)。

  駐陜甘寧邊區(qū)的八路軍第三五九旅,在王震旅長的率領下,于1940年開赴延安東南的南泥灣,實行“屯田政策”,從旅長到戰(zhàn)士一齊動手,開墾荒地,種糧種菜,養(yǎng)豬養(yǎng)羊,紡紗織布,開辦作坊,組織運輸,3年開荒26萬畝,是全軍在生產運動中的一面旗幟。經過辛勤勞動,到1942年即做到糧食自給80%,經費自給90%以上。

八路軍三五九旅在南泥灣開荒時的情景。 新華社圖片

  南泥灣大生產受到黨中央和毛澤東同志的高度重視。1942年延安《解放日報》發(fā)表社論,提出積極推行南泥灣政策。同年12月,毛澤東同志在陜甘寧邊區(qū)高干會議上作《經濟問題與財政問題》的報告時,表彰了軍隊和機關學校進行大生產運動取得的偉大成績,提出了“發(fā)展經濟,保障供給”的總方針,從而進一步推動了各地的生產運動,軍隊的大生產也更加廣泛地開展起來。

  “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大生產運動以農業(yè)為主,還有工業(yè)、手工業(yè)、運輸業(yè)、畜牧業(yè)和商業(yè)。部隊在不妨礙作戰(zhàn)的情況下,種糧種菜、養(yǎng)豬養(yǎng)羊、打柴燒炭、紡紗織布,發(fā)展以自給為目標的農工商業(yè)。

  大生產運動使解放區(qū)軍民勝利地渡過了抗日戰(zhàn)爭的最困難時期,為戰(zhàn)勝日本帝國主義提供了物質保證。到1943年,各部隊、機關,一般能自給兩三個月甚至半年的糧食和蔬菜,改善了人民生活,減輕了群眾的負擔,密切了黨政軍民關系,發(fā)揚了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革命精神,積累了經濟建設的經驗。

自己動手,豐衣足食!根據地軍民開展生產自救

毛澤東題詞:自己動手 豐衣足食。圖源:新華網-中國記協

  “由于國民黨停發(fā)經費和經濟封鎖,我們弄到幾乎沒有衣穿、沒有紙、沒有菜,戰(zhàn)士沒有鞋襪,工作人員冬天沒有被蓋?!薄珴蓶|?《抗日時期的經濟問題和財政問題》

  抗日戰(zhàn)爭進入相持階段后,日本改變侵華戰(zhàn)略,在華北瘋狂掃蕩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抗日根據地,步步緊逼陜甘寧邊區(qū)。而蔣介石集團則繼續(xù)加劇反共“摩擦”,不僅停發(fā)八路軍薪餉、彈藥、被服等物資,還對陜甘寧邊區(qū)實行軍事包圍和經濟封鎖,斷絕外界對邊區(qū)的援助。再加上連年遭受自然災害,根據地出現了嚴重的經濟困難。八路軍人數減少,根據地縮小,陜甘寧邊區(qū)物資匱乏,生活異常艱苦。加之地廣人稀,土地貧瘠,僅有的140萬群眾要擔負起幾萬干部、戰(zhàn)士和學生的日常生活供給,難以為繼。生存,成為一個嚴峻問題。

  關鍵時刻,中共中央明確提出,抗戰(zhàn)中遇到的困難都是前進過程中的困難,是接近勝利的暫時困難;強調發(fā)揚革命精神,戰(zhàn)勝困難,爭取勝利。1939年2月2日,為克服經濟上的嚴重困難,中共中央在延安召開生產動員大會,毛澤東發(fā)出號召:“國民黨封鎖我們,我們面對嚴重的困難。是餓死呢?解散呢?還是自己動手呢?餓死是沒有一個人贊成的,解散也是沒有一個人贊成的。還是自己動手吧!”

  陜甘寧邊區(qū)黨政軍學人員和群眾響應號召,首先開展起大規(guī)模的生產運動。1940年2月,中共中央軍委向全軍發(fā)出《關于開展生產運動的指示》,華北、華中各抗日根據地相繼掀起大生產運動。1942年12月,毛澤東發(fā)表《經濟問題與財政問題》,提出“發(fā)展經濟,保障供給”的總方針,此后又發(fā)表了《開展根據地減租、生產和擁政愛民運動》《組織起來》《必須學會做經濟工作》《游擊區(qū)也能夠進行生產》等文章和講話,號召根據地軍民開展生產自救運動,努力發(fā)展農業(yè),兼辦工業(yè)、手工業(yè)、運輸業(yè)、畜牧業(yè)和商業(yè),做到“自己動手,豐衣足食”,以克服困難,成為大生產運動的基本綱領。各抗日根據地軍民積極響應號召,立即行動起來,除積極發(fā)展農業(yè)生產外,各抗日民主政府辦了許多自給工廠,軍隊、黨政機關、學校也發(fā)展了部分自給經濟。八路軍第三五九旅開墾南泥灣,成為生產模范。1943年11月,毛澤東在中共中央招待陜甘寧邊區(qū)勞動英雄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我們用自己動手的方法,達到了豐衣足食的目的?!?/strong>

中央領導人率先示范 種菜、紡紗、收集肥料

1943年,毛澤東在大生產運動中開荒種地。 圖源:新華社

  大生產運動開始后,針對部分同志存在思想上不重視,在勞動中總是挑輕松干凈的活干,臟活、重活、累活不愿意去干的問題,中共中央領導人積極率先示范、參與生產,起到了有力的模范帶頭作用,更加激勵了解放區(qū)軍民生產的熱忱。

  毛澤東盡管工作繁忙,依然堅持帶頭開荒生產,在楊家?guī)X窯洞對面的山溝里開墾了一塊地,種上蔬菜,一有空就去澆水、拔草。他身邊的工作人員認為主席要領導全國抗戰(zhàn),工作太過辛苦,便提出要為他代耕。但毛澤東堅持要親自參加勞動,他說:“我一定參加開荒,地點就選在我門口,只開一畝地,不多也不少。我還能自己動手,堅決不要人代耕。”在他的影響下,中央機關所在的楊家?guī)X掀起了開荒的高潮,幾乎每個窯洞外都可看見整齊的菜地。

  版畫《親自動手生產——朱總司令的故事之四》,張漾兮創(chuàng)作,圖源:中國美術館網站

  朱德則帶領身邊工作人員組織起生產小組,在王家坪開墾了三畝菜地,栽種了十幾種蔬菜。朱德是種菜能手,他不但手把手教年輕人耕種,還帶頭拾糞,一有空閑時間,就去勞動。周恩來當時雖然右手有傷,但仍然堅持帶頭學習紡線,鉆研紡線技術,很快就熟練地掌握了紡線的整套技巧,還和任弼時一起帶領大家總結經驗、提高效率。每次有人關心起周恩來受傷的手臂時,他總是說:“我這只手已經勞動成習慣了,疼痛一會兒就過去了。”

  在開荒生產中,遇到的一個突出問題是肥料不足,陳云等中組部領導人帶頭到處收集肥料,他對一些不愿挑大糞、嫌大糞臟的人說:“大糞能培養(yǎng)出新鮮的蔬菜瓜果,不是會變成香的嗎?”在陳云的帶動下,中組部收集肥料“最早也最多”,帶動了各部門開展積肥工作的熱情,為春耕播種做了充分準備。

  人不率則不從,身不先則不信。率先垂范是中國共產黨和共產黨所領導的人民軍隊一以貫之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如同前進道路上的明燈,即便前方路途曲折,也能引領人民群眾堅定信念,樹立信心,勠力前行。

南泥灣大生產運動 從爛泥灣到“好江南”

圖源:新華社

  南泥灣位于延安城區(qū)的東南方45公里,明清之際,這里水源充足,人煙稠密,土地肥沃。到了清同治時期,社會動蕩,連年戰(zhàn)亂,方圓百里的富庶的土地,變成了雜草叢生、人煙稀少、荊棘遍野、野獸出沒的“爛泥灣”。

  1940年冬,朱德親自勘查南泥灣,首倡在駐邊區(qū)部隊中實行屯田政策,即著名的“南泥灣政策”。1941年春,八路軍三五九旅在旅長王震的率領下,背負厚望,進駐了這片荒蕪之地。毛澤東與王震談話時說,這次調你們三五九旅到南泥灣是守衛(wèi)延安南大門。你們不但要隨時準備迎擊國民黨可能發(fā)動的軍事進攻,還要通過開荒生產,盡快做到生產自給,從根本上打破國民黨的經濟封鎖。

  “一把镢頭一支槍,生產自救保中央”,三五九旅的戰(zhàn)士們身背鋼槍,手握镢頭,上至旅長,下至馬夫、伙夫一律參加生產,“不讓一個人站在生產戰(zhàn)線之外”。王震身先士卒,率領部隊掀起你追我趕的勞動競賽,七一八團模范班長李位,在開荒競賽中揮舞著一把4斤半重的大板镢,每分鐘落地48次,創(chuàng)造了一天開荒三畝六分七的記錄。之后隨著生產工具的改良和生產技術的提高,又有一位名叫郝樹才的戰(zhàn)士,創(chuàng)造出一天開荒四畝二分三的成績,被毛澤東親切地稱為“氣死?!?。

  為了不影響部隊戰(zhàn)斗力,部隊利用農閑的時節(jié),開展大練兵活動。在大練兵過程中,涌現出11個百發(fā)百中的連隊,全旅投擲手榴彈的成績也從平均25米提高到40米,不少人達到60米,最遠的可以投到72米。在平時勞動生產的過程中,戰(zhàn)士們就把槍架在地頭上,一有情況就拿起武器迅速投入戰(zhàn)斗,數次擊退國民黨頑固派對邊區(qū)的襲擾。

  1942年,開發(fā)南泥灣的戰(zhàn)士們用柳條編筐,克服物資缺乏帶來的種種困難(資料照片)。圖源:新華社

  初到南泥灣時,三五九旅將士們吃糧都需要到百里外去背,夜間沒有地方住,只能用樹枝搭草棚湊合過夜。但大家發(fā)揚自力更生、奮發(fā)圖強的精神,在生產資金和生產工具都極度匱乏的情況下,用一把镢頭刨出了個“陜北好江南”。1941年,開荒種植1.12萬畝,產糧1200石,蔬菜完全自給。到1943年,開荒達到10萬多畝,產糧12000石,做到了糧食和經費全部自給。到1944年底,南泥灣種植面積已達26萬多畝,并于當年向陜甘寧邊區(qū)政府繳納公糧10000石,開創(chuàng)了中國歷史上首次軍隊向政府繳納公糧的先例。

  除此之外,三五九旅還先后辦起了1個紡織廠、1個被服廠、2個機械廠、2個紙廠、4個木工廠、3個軍鞋廠、3個鐵廠、1個肥皂廠、2個油坊、8個粉坊、6個豆腐坊、7個鹽井、2個煤窯。此外,還開辦了商店、客棧、軍人合作社等。到1943年,全旅組織運輸隊有400多人,騾馬800多頭,騾馬店68個。

  南泥灣大生產受到黨中央和毛澤東同志的高度重視。1942年延安《解放日報》發(fā)表社論,提出積極推行南泥灣政策。毛澤東在《經濟問題與財政問題》中寫道:“三五九旅的領導同志掌握了以農業(yè)為第一位,以工業(yè)與運輸業(yè)為第二位,商業(yè)為第三位的方針……建立了農業(yè)、工業(yè)、運輸業(yè)與商業(yè)的一系列比較完備的企業(yè),打下了一個能夠達到完全自給的經濟基礎?!?/p>

“這是中國歷史上從來未有的奇跡”

晉察冀邊區(qū)的八路軍指戰(zhàn)員一邊戰(zhàn)斗,一邊開荒生產(資料照片)。圖源:新華社

  大生產運動期間,官兵上下、軍民之間,同心協作,打破了敵人企圖困死和餓死革命力量的企圖,曾經缺衣少食的抗日根據地呈現出一派豐衣足食的景象。中國共產黨一邊推進繁忙的革命工作,一邊開展邊區(qū)軍民大生產運動,有效減輕了邊區(qū)群眾增援一線的壓力,改善了人民生活,為革命事業(yè)創(chuàng)造出堅實的物質基礎。

  1942,毛澤東對1938年以來陜甘寧邊區(qū)生產運動的情況與經驗,進行了全面系統(tǒng)的總結,他說:“這是中國歷史上從來未有的奇跡,這是我們不可征服的物質基礎?!?/strong>據統(tǒng)計,從1942年到1944年的2年中,陜甘寧邊區(qū)共開墾荒地200多萬畝,到1945年,邊區(qū)農民大部分做到“耕三余一”,部分做到“耕一余一”,達到種一年可留一年的余糧。

大生產運動中,部隊官兵舉行紡織比賽。圖源:央視新聞網

  大生產運動不僅解決了最基本的糧食問題,根據地的棉、麻、禽、畜都有所增加,工商業(yè)也得到了恢復和發(fā)展,紡織生產基本解決了人民的穿衣問題。

  1943年2月朱德又提出“建立革命家務”的口號,朱德說,我們的工廠是公家的,是革命人民的共同家務。從廠長到工人,大家都負有當家人的責任。這一口號和毛澤東的“自己動手、豐衣足食”,成為動員和組織邊區(qū)軍民進行經濟建設和開展生產自給運動的兩個最響亮、最有力的口號。

  輕工業(yè)廠和家庭手工工坊在解放區(qū)像雨后春筍般生長起來,采煤、冶鐵等重工業(yè)和軍工生產也在有條件的地區(qū)逐步發(fā)展壯大。據延安根據地1941年3月份的數據,在地兵工廠每月可造步槍子彈6萬發(fā)、手榴彈2萬枚,小迫擊炮5門、炮彈1千發(fā)。制造無煙火藥的工廠也即將開工;造火藥時需要硫酸,又建設了硫酸廠,每月約可生產硫酸400磅。

  在晉察冀根據地,邊區(qū)軍事工業(yè)在創(chuàng)建初期僅能簡修槍械,復裝子彈。1941年后,自力更生試制出無煙火藥和黃銅彈殼,可以完全自制子彈。到1944年,邊區(qū)軍事工業(yè)已發(fā)展到月產捷克式步馬槍100支,擲彈筒65個,槍榴彈223個,硝酸炸藥1340斤,無煙火藥500斤,黃藥手榴彈1萬枚,七九子彈1.9萬發(fā),復裝子彈3萬余發(fā),基本滿足了邊區(qū)部隊的彈藥需求。

共產黨的軍隊不僅扛槍打仗,更是要“為人民服務”

張思德(油畫))圖源:新華社

  1944年春,站完最后一班崗,警衛(wèi)戰(zhàn)士張思德面對毛主席窯洞的燈光,舉起右手,行了一個莊嚴的軍禮。然后,他戀戀不舍地與毛主席、與他熱愛的哨位告別,前往安塞去開荒了。

  張思德,1933年參加紅軍,193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他隨紅四方面軍長征,三度經過人跡罕至的雪山、草地,曾只身泅水過江,奪得敵人的渡船;曾一人奪得敵人兩挺機槍,被戰(zhàn)士們親切地譽為“小老虎”。1942年部隊整編,張思德服從組織分配,調中央警衛(wèi)團第1連當戰(zhàn)士,在毛澤東內衛(wèi)班執(zhí)行警衛(wèi)任務。

  共產黨人響應“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革命號召,內衛(wèi)班也要抽人參加生產運動。盡管張思德在執(zhí)行警衛(wèi)任務時也經常幫助戰(zhàn)友補洗衣服、編織草鞋,幫助駐地群眾生產勞動,盡管他更愿意留在毛主席身邊站崗,但考慮到自己有開荒、燒炭的經驗,參加生產勞動更艱苦,更需要吃苦精神,他還是主動報名去離延安20多里路的安塞,執(zhí)行進山燒炭任務。在動員會上,張思德帶頭發(fā)言:當兵的,打仗都不怕死,從事生產有什么可怕的?只要有不怕死的精神,沒有什么能難倒我們。

張思德(左)和戰(zhàn)友一起燒炭。圖源:新華社

  張思德在工作中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臟,充分發(fā)揮了共產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9月5日,炭窯在雨中突然坍塌,危急時刻,他奮力把戰(zhàn)友推出窯口,自己卻被埋在坍塌的土堆里,犧牲時年僅29歲。

  得知張思德犧牲的消息,毛澤東心情十分悲痛,提出為張思德開追悼會,并在追悼會上作了題為《為人民服務》的演講,他說:“我們的共產黨和共產黨所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是革命的隊伍。我們這個隊伍完全是為著解放人民的,是徹底地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薄皬埶嫉峦臼菫槿嗣窭娑赖?,他的死是比泰山還要重的?!?/strong>

  開展大生產運動,讓扛槍打仗的戰(zhàn)士們種地,也會有部分戰(zhàn)士曾產生過思想波動,認為“當兵是來打日本鬼子的,不是來種地的”“后方生產不如在前方打仗光榮”。張思德同志犧牲后,警備團的戰(zhàn)士有些議論:老紅軍,經過長征,負過傷,最艱苦的環(huán)境都過來了,因到山中燒炭被崩塌的炭窯砸死了,太不值得!

  共產黨的軍隊不僅扛槍打仗,更是要“為人民服務”!張思德的追悼會,是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第一次為一位犧牲的普通戰(zhàn)士舉行追悼會?!耙獖^斗就會有犧牲”,革命需要在槍林彈雨下拋頭顱灑熱血,也需要在平凡崗位上默默奉獻。張思德是一名普通的共產黨員和戰(zhàn)士,他服從組織安排,甘心在燒炭的平凡崗位上忘我工作,直至光榮殉職。正是因為有無數像張思德這樣默默犧牲奉獻的共產黨員和革命戰(zhàn)士,才有了中國革命事業(yè)的發(fā)展。毛澤東鄭重地、公開地發(fā)表這篇講演,把中國共產黨“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在全黨全軍中鮮明地立起來。

 

  綜合整理自:新華網、人民網、中國軍網、光明網、抗日戰(zhàn)爭紀念網、黨建網、中國抗戰(zhàn)勝利網、解放軍報、光明日報、中國紀檢監(jiān)察報、人民政協報、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等



責任編輯:唐詩絮
軍情熱議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5669841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

網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主辦:華夏經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4 By 612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