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臺灣新冠疫情致死率高 專家指有“感染黑數”

華夏經緯網 > 臺灣 > 社會萬象      2021-07-05 00:00:00

    臺灣本土新冠疫情已造成近700人確診死亡。國民黨“立委”曾銘宗在臺灣立法機構發(fā)言臺向往生的民眾默哀。(圖片來源:臺灣《中國時報》)

    臺灣本土新冠疫情累積681死,致死率達4.9%,遠高于全球平均值。臺當局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咨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昨分析其原因,認為高達9成死者有潛在疾病史,加上約2成家屬同意簽署DNR(不施行心肺復蘇術)處置,是致死率偏高的主因。但有專家認為,致死率高不能歸咎于家屬簽署DNR,反而篩檢量能不足、疫苗覆蓋率低迷才是主因。

    臺灣疫情指揮中心昨公布5月11日至7月4日本土死亡病例分析,張上淳表示,平均重癥率19.8%,死亡平均年齡高達73歲,其中有9成有潛在疾病,多數死亡年齡都高于60歲,60歲以下致死率僅不到2%。

    按年齡分層來看,60至69歲占死亡人數的27.6%,70至79歲占死亡人數3成,80至89歲占22.2%;若用死亡時間來看,臺灣疫情發(fā)病在第20周開始達到高峰,大多數死者是從第19、20周開始發(fā)病。

    張上淳坦言,死亡率高是因一開始太多感染者,醫(yī)療量能一時無法負荷所致,由前面100例死亡個案來看,也可看出死亡個案大多有潛在疾病,比例高達9成5,其中以高血壓比例最高,其次是糖尿病、心血管等疾病。

    他說,臺灣致死率還與家屬具有DNR觀念有關。有許多患者若接受插管治療,還有很大的挽救機會,或許是因為家屬不愿意看到親人遭受插管的不適,因此放棄治療,導致許多可挽救的病患,沒有機會接受侵入性治療。

    臺灣振興醫(yī)院感染科主任李明政認為,簽署DNR雖然可能會增加一些死亡人數,但不能因此歸咎成這波疫情致死率偏高的主因。島內一開始醫(yī)療量能不足,無法負荷病患量,加上原先瑞德西韋、單株抗體藥物管制較嚴也是關鍵原因。

    李明政表示,指揮中心不能因致死率偏高就歸咎于DNR制度,因為若不推廣DNR,不但會增加重癥病患治療時的不適,也會增加醫(yī)護人員的感染風險以及心理上的壓力,對防疫絕不是好事。

    臺灣防疫學會理事長王任賢則認為,全世界的新冠致死率從疫情一開始到現(xiàn)在都維持在3%以下,過去也沒有疫苗與藥物,顯見臺灣的致死率偏高,與醫(yī)療量能沒有太大關系,根本問題是篩檢量不夠大,無法找出感染黑數所致。

 

來源:臺灣《中國時報》



責任編輯:邱夢穎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5669841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

網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我們

主辦:華夏經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4 By 612g.cn